或许自己真的是无法挽回父亲如日中天般的霸业了?!楚共王又怒又恨,但也没办法。同时,吴王寿梦的骚扰也是没有中断过。于是楚共王决定,厉兵秣马,出军伐吴!
四、子重心脏病发而死
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楚共王任命令尹子重为主帅,挑选了一支精兵,大举伐吴。这次出战,楚共王是作了很久准备的,成果也非常显著:
子重带领身经百战的楚国大兵,很快渡过长江,攻克了吴国在江南的重镇的鸠兹城(今安徽芜湖),据考证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水战的记载。攻克鸠兹后,子重接着指挥一支水师在白如练的长江中顺流而下,往东北攻克了吴国的衡山城(今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东北)。
马鞍山市的东北就是南京市,南京市的东边就是镇江市。现在,宁镇平原的吴国都城,就在楚军眼前了!吴国能抵挡住吗?
子重也确实算是一位将才,比起他那喝醉酒自杀的宝贝兄弟子反来说,他更沉着冷静得多。也正是如此,在名相孙叔敖死后,由他担任着楚国令尹这一职务。
眺望着远方的吴都,子重得意地笑了。他知道,吴王寿梦很快将成为他的俘虏,吴国将被楚国所兼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王子婴齐的战功!
为了不让寿梦充分准备迎击,子重任命猛人邓廖为先锋,带领穿着“祖甲”的车兵三百人、穿着“被练”的步兵三千人的部队袭击吴都。“祖甲”和“被练”具体是什么也说不清,反正都是高级的装备,这批部队也可以说是精兵中的精兵,消灭小小吴国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子重送别了邓廖,自己坐镇衡山,微笑地看着前方远去的楚国精锐们。子重的突击计划无疑是完美的,寿梦能抵挡得了这支精锐部队吗?
寿梦得知到了邓廖袭击吴都的消息,很快地制定了一个迎击邓廖的计划。因为宁镇一带多山,比如紫金山、牛首山、栖霞山、茅山等,山多林密,这样的地理状况,楚军应该是不太了解的。寿梦便决定设置包围,等邓廖大军走进吴军雄狮之口。
果然,邓廖军团非常自信地迈着大步子,扬着自己哗啦啦响的高级装备,走进了一片树木茂密、地势崎岖的山路。而这里,正是寿梦的包围圈。与此同时,寿梦也悄悄合上了狮吻。
杀!
寿梦一身令下,彪悍的吴地儿郎们,挽起雕弓,把早已蓄势待发的长箭向包围圈中的敌人身上招呼去。楚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只见一个个光着健美结实的膀子的吴国战士,拿着青铜铸造的戈、矛、戟、剑等各种兵器,喊着奇怪的口号,向包围圈中的楚国大兵们冲杀过去。楚军的精良装备在这个时候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成了撤退的累赘。
邓廖显然没意识到寿梦有这么一手,漫山遍野的吴军也让他慌了神。更要命的是,吴军的兵器非常锋利。可怜的楚军还没准备好就被包了饺子,被吴军打得大败,邓廖根本指挥不了一团散沙般的败军,结果连他本人都被从战车上揪下来,绑成了一个大粽子。三千三百个楚国顶级兵种居然只逃回三百八十人,将近十分之九的人或被消灭或投降了吴军。
这支超级精锐部队,竟然只剩下几百个人回衡山大营复命。这个打击对坐镇衡山的总司令子重太大了,但主力部队已经丧失,吴国又加强了防备。子重也没办法,教训吴人的目的还是达到了,于是只好下令班师回郢。
到这里为止,从整个战争来说,其实还是楚军胜利了,毕竟楚军连战连捷,已经深入到吴国国都附近才失败。子重回到郢都,在太庙祭告祖先,庆祝胜利。
在这里,子重犯了一个错误。尽管楚国胜利了,最后占优势的却是吴国。吴国现在士气高昂着呢。就算不调兵回来继续讨伐,那也要做好防备工作。很显然,子重只顾着喝酒庆功,恐怕还忘了难兄难弟邓廖被抓了。
很快,寿梦乘胜一路收复失地,并攻取了楚国的驾城。驾城,前面也提到过,是楚国边境的一个城池,在今安徽巢湖一带,吴国曾经从舒庸借道攻打过,但是没有成功,这次总算让吴国攻打下来了。也算为舒庸的在天之灵出了口气。
好了,现在楚国比鸠兹衡山之战前,没有捞到一点好处,反而丢掉了一个重镇,丢失了一位猛将。楚国人民非常气愤,纷纷狂骂子重。子重本来就有心脏病,在全国人民猛烈的口水战攻势下,堂堂的令尹大人两眼一瞪,脖子一伸,捂着心口追随他兄弟子反去了。
巫臣,你赢了!
巫臣施下的咒语,大概从楚共王元年(前590年)开始,到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前后经过约二十年的时间,便把两个大仇人子反和子重送上了西天!
但是,子反和子重到死都不会知道,他们的死,只是楚国恶梦的开始。
五、寿梦欲传位给季札
令尹子重死后,楚共王的另一个叔叔公子壬夫(字子辛)继任令尹,但子辛屡屡向属国陈国索贿,楚共王为了不失去诸侯国的外交,居然狠起心来把子辛给判了斩立决,继任的是楚共王自己的弟弟公子贞(字子囊)。
子囊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在鄢陵之战前,他就认为楚国不应该去迎击晋国。在他继任令尹和晋国争夺中原诸侯后,他懂得避免和中原霸主晋悼公直接冲突,而又不放弃对中原国家的争夺。对吴国来说,这又是怎样一位对手呢?
此时晋国的国君是晋悼公,晋悼公是晋文公之后晋国最杰出的一位国君,虽然年纪轻轻,内政外交却搞得游刃有余,此时晋国又重新确认了霸主地位,甚至也有人把晋悼公算作春秋五霸之一。晋悼公自然不会放弃吴国,于是又邀请吴国开会。
对于晋国主持的会议,寿梦一直显得不冷不热,很少参加。究其原因,一来是吴国作为被蛮夷化的国家,而且现在又较有实力,不想在被楚国牵着走之后又被晋国牵着走;二来是寿梦能深刻地感觉到,中原人对他这个蛮夷君主确实存在着歧视。
我们前面说过寿梦上台第二年,吴国就攻打过郯国,当时郯国表示愿意服从吴国领导。但晋国并不能容忍吴国侵犯他的地盘,马上把郯国又抢了回去。这都是寿梦不愿意看到的。
靠人不如靠己啊,我们就单干了!
寿梦唯一一次和诸侯的会晤,是在他临死的前一年。也就是寿梦二十三年(前563年),在晋悼公的主持下,寿梦和各诸侯在柤地会晤。柤地也在今安徽境内,钟离附近,由此可见,晋国一直是想拼命拉拢吴国,开会也让吴国行方便的。《清华简·系年》以此会举办在中原虢地,似不可靠。
这场会晤,自然主题也是为了对付楚国。但联系到两年之后寿梦的去世,笔者认为,这场会议还明确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吴王是不是太伯之后?!
寿梦死后,掌管周室礼仪的鲁国国君——鲁襄公,把他的牌位放在了周室祖庙里,叫了一批鼓号队鸣奏哀乐,大哭一场了事。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寿梦死后,确认为是姬姓诸侯,从而进了周庙的!
我们记得,在进攻郯国的时候,鲁国执政季文子就大呼小叫过:“我们要被蛮夷灭亡啦!”这证明吴国一开始确实是被当作蛮夷对待的。
从蛮夷到周族身份的转变,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柤地之会上,晋国以盟主身份帮助吴国确定了这一事实,而正是掌管礼仪的鲁国是在晋国的指示下完成这一操作的!
对于被蛮夷化了几百年的吴国,在寿梦以前这层血缘关系被中原承认其实意义不大;但当这个东南的国家开始摩拳擦掌问鼎中原的时候,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同时,同族的身份也让吴国和晋国更亲近,也更能达到晋国联吴制楚的目的。可谓是双赢。
所以在这个时候,无论吴国是不是就是当年宜侯夨的宜国,其实结果都一样:吴王已经确认了姬姓,明确了是太伯、仲雍的后裔。
但后来的吴王夫差在黄池摆下如火如荼的阵势,称霸诸侯的时候,却是晋国人所料想不到的了。
再回到我们的吴王寿梦吧。
寿梦在柤地之会后,虽然也去九峰五茸一带打猎锻炼,还建造了一栋华丽别墅(华亭)养老(“华亭县”的由来,即今上海市松江区,寿梦可谓开发上海第一人),但也明显感受到了身体的衰老。虽然从礼法来说,嫡长子继承制是没问题的,但因为各种内外因素,确定继承人是很多王者的一大难题。太伯、仲雍便经历过这种情况。现在寿梦同样也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了。
寿梦有四个嫡子,长子叫遏、次子叫戴吴、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当然还有一些庶子,比如蹶由等。寿梦的选择居然和当年的亶父一样,决定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
季札其人的详细事迹到后面会细述,现在就先不剧透了。总之,这是个非常优秀的翩翩佳公子。寿梦想立他为国君,应该主要是出自让吴国成为中原诸侯正视的礼仪之邦来考虑。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在弥留之际的父亲,季札居然拒绝了这一要求,虽然他因为父亲病重已经哭泣得不成人形,但却坚定地说:“我们国家一直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怎么能因为父亲您的私情而不管礼制呢?”委婉拒绝了这道命令。
老爷子寿梦或许感觉说不了多少了,于是又叫来了长子遏,对他说:“遏啊!现在由你来继承寡人的王位,但你要用兄终弟及的方式,直到传位给你四弟札,你一定不要忘记寡人的话啊!”遏是个厚道人,一边流着泪,一边诚恳地对父亲说:“父王啊,当年太王就是让王季作继承人,周族才得以兴盛。如果能让四弟当国君,就算让儿子种田,又有什么关系呢?!”
寿梦听到长子以太伯自比,知道这位忠厚的长子是同意这一要求了。于是感叹道:“我们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蛮夷之邦,难道能成立文王、武王这样的功业吗?你一定不要忘记寡人的话,一定要把王位传给札啊!”
“一定要把王位传给札啊!”这大概是吴王寿梦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有人肯定说了,兄终弟及的方式就一定能传到季札吗?说不定他早于三个哥哥而死呢!还有,老爷子难道不知道兄弟相及产生的弊病,最容易导致手足相残吗?那么,寿梦的遗愿中究竟包含了什么目的,季札又将何去何从呢?
六、晋悼公拒绝为诸樊伐楚
寿梦去世后,长子遏代理国政,号为诸樊。诸樊是吴国第二十位君主,吴王寿梦的长子。诸樊在文献中又叫遏、谒,在金文中又叫姑發者反、姑發聶反、姑發讘反等。诸樊当太子的时候曾铸过一把青铜剑,铭文为:“勾吴太子姑發聶反自作元用。在行之先,云用云獲,莫敢禦余。余處江之阳,至于南北西行。”
意思是:我作为军队先锋,用此剑多有斩获,没有人能抵御我的进攻!我住在长江以北,北上南下西征!两千年后,我们看到这把剑的铭文,仍然能感触这位吴王勇武的灵魂。
诸樊即位后就风风火火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将都城从今丹徒的朱方东迁到今常州以东的苏锡一带,这是基于避开楚国锋芒的考虑,毕竟楚军曾攻到吴国都城门口。但与此同时又造成了另一个严重影响,究竟怎么回事后文会提到;另一件事就是讨伐楚国,因为上天正好给了诸樊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楚共王薨了。吴王寿梦这位的宿敌,紧接着寿梦死了的第二年也接着去了。不过,楚共王到死也没有把吴国当作心腹大患,他说:“寡人十岁的时候就即位,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诲,所以在鄢陵之战中丧失了楚国军队,让国家蒙上了羞辱。请给寡人的谥号安排‘灵’或者‘厉’吧!”楚共王死后,弟弟子囊认为楚共王功绩不能抹杀,最终还是定为“共”的谥号。
吴王诸樊乘着楚国忙上忙下办丧事之机,举兵讨伐楚国,显然在当时非常不道义。但因为诸樊身处蛮夷之地,中原国家通行的国际法(军礼)对吴国拘束本来就少。《吴越春秋》还说诸樊为让季札快点即位,还轻慢鬼神,祈求早死。这大概也是诸樊无礼的重要原因,只希望能在自己在位期间,能多为祖国干点事吧!
楚共王没有嫡子,庶长子楚康王即位。年轻的楚康王是个颇有能力的君主。因为要处理楚共王的丧葬之事以及稳定局势,楚康王便让叔叔令尹子囊便留在国都,另外派另一个叔叔,时任司马的公子午(字子庚)和鼎鼎大名的神箭手养由基出战迎击。
养由基,大家都知道他“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典故,历史上确有其人,也实在是个牛人。鄢陵之战中把楚共王射成独眼龙的晋国大夫叫魏锜,但养由基又一箭将魏锜秒杀为君报仇。因为杀人不要第二箭,所以据说号称“养一箭”。现在楚康王时代他作为宿将又出场了。
身经百战的老将养由基,厉害的不只是他个人百步穿杨的箭术,更有他多年累积统军的战术。
司马子庚和养一箭到达长江北岸的庸浦(今安徽铜陵一带),养一箭对子庚说:“吴国乘我国有丧事便来攻打我们,他们一定会以为我们不能这么快组织抵抗的,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轻视我们而缺少防备。这样吧,司马您在这个地方设置三道伏兵等待他们,末将过江去把他们引诱过来!”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养箭神当年驰骋沙场的时候,诸樊大概还在衔奶瓶子。吴军见楚军只带领了一支小部队前来迎战,以为真的没有防备了。三下五除二,吴军毫无压力大败楚军,乘势追过了长江。
吴军过了长江抵达庸浦,不料子庚的三道伏兵便从北方、南方、东方围了过来;与此同时,一路往西落荒而逃的养由基部忽然也不逃了,掉过头来气势汹汹地冲向了吴军。楚国有自己独特的一种阵法——荆尸阵,也就是在军队中掺入专门的戟队,配合车兵和步兵作战非常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