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这下吉利了,那么大家就都要按照这个计划实施了。于是子鱼先带领一批急行军顺着长江东进,阳匄则指挥大部队在后面紧紧跟上。结果子鱼和公子光在长岸(今安徽铜陵)相遇。
虽然吴国战船厉害,但楚国因为地大物博,有钱有材料,而且本身也是生活在大江大泽边,造船技术自然也不弱。子鱼更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主,命令舰队顺流而下,撞翻了不少吴国的袖珍小船,目标直指公子光所在的旗舰。
初次指挥战争的公子光不由得慌了神,一直认为楚国不是吴国的对手,没想到正面交战时他们还这么勇猛啊,可见胜仗都是来之不易的!眼看子鱼部队的舰船朝吴军的舰队一顿猛撞,上面的楚军还不停地射箭、投抢、砸石块,余皇号危险了!
小命要紧,公子光在部属的拼死抵抗下,乘上了一只小船指挥撤退。殿后的吴军拼命抵抗,其中楼船非常厉害。原来楼船分两层,便于下层的士兵划桨,上层的士兵作战。吴军的殊死抵抗也不是毫无结果,一个弓箭手抬手一箭,把冲在最前的猛人子鱼给射死了。但阳匄随即率领主力大军到了,这时吴军完全抵挡不住,于是这次“长岸之战”,吴军惨败,连主帅的战船余皇号都被阳匄俘获了。
阳匄战胜公子光后,带着烈士子鱼的尸体回郢都告捷了,这个余皇号自然也要当作战利品献给楚平王,但这玩意实在是个巨无霸,阳匄摸着脑壳一下子想不出如何走陆路运输。
还是回去请示领导吧,但放在这也不太安全。阳匄也是个人才,他下令环绕这艘船挖了一圈深沟,这样船一被拖动船边就会掉进深沟里;此外还在深沟里填满木炭,这样一来有不法分子接近就可以放火阻挡;还嫌不够,派了楚军和盟友随国部队守卫着这艘战利品。
战败的公子光这下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虽然小命保住了,在自己英明领导撤退下,吴军损伤也不太惨重,但先王的宝船被抢夺了,这可不是一个小罪。王僚会不会借此战败的机会就杀了我呢?
何况,我公子光是要成大事的人,连个楚国令尹都打不过,以后还有什么能力行走江湖?不行,我不能这样回去,我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战败的吴军,士气衰弱了不少。公子光急忙给弟兄们打气:“把先王的战船丢了,难道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吗?大家都是有罪的!不如我们一起想办法把战船抢回来,这样才能免去一死啊!”这里,公子光巧妙地把大家的责任绑在了一块。
部下一听,好像是有点道理。虽然原则上应该是主将承担主要责任,但人家公子光是今王的堂兄,王亲国戚啊,说不定责任到时候还得推给我们!更重要的是,吴地儿郎们的尊严和血性也告诉我们:永不言败!
然后公子光和大家一起策划,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楚军现在的斗志正旺盛着呢;偷袭呢?阳匄似乎早料到吴军这一手,三道防线摆在那里呢,这么点兵力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成功。那唯一的办法,只有虚张声势了!
公子光挑选了三个强壮的勇士,让他们偷偷混进楚军大营,躲在余皇号旁边。还和他们约定好:“你们听到了我叫‘余皇’,你们其中一个人就大声应答,然后另外两个人依次应答。这样能让楚军以为我们大部队接近了余皇,他们必然会乱。但是这项任务是有生命危险的,你们敢不敢?!”
怕死可不符合吴家儿郎的本性,三名壮士勇敢地出发了。这三个恐怖分子确实有本事,按照电视剧的一般套路,这三个家伙悄悄潜入楚军营帐附近,看到前方三个巡逻的楚国士兵,迅速跑上前去,捂嘴、捅刀、换衣、弃尸,一系列动作迅速完成后,成功地混到了余皇附近。
夜幕降临了,江畔湿地的芦苇荡被晚风吹得瑟瑟发响,江上也只有几点零星的渔火,几只白鹭在江面飞来飞去。与此同时,吴国的突袭部队也正悄悄地往楚军逼近。
快要接近楚军了,公子光忽然放大嗓门喊了一声:“余皇!”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第一名大汉听到主帅的信号,马上接着喊:“余皇!”第二名、第三名大汉也依次喊了。接着公子光和三名大汉又依次喊了两轮。
楚军一下慌了神,外面有不少吴军杀过来了,不对,余皇号附近也有不少吴军?!他们是怎么靠近的,这样我们不是被里外包抄了吗!
楚军一下子就乱了,当然也有部分将士发现了其中的蹊跷,跑到余皇旁边细细搜索,把那三个窃笑的家伙给拖出来砍了。但与此同时,公子光马上指挥部队开始进攻,这一下虚虚实实更是楚军没有想到,楚军一下子更乱了,很快被吴军打得大败而逃。
这时公子光也在乱军之中找到了朝思暮想的余皇宝船,连忙指挥工兵上前填平壕沟,用大绳子扣住船舷,将余皇号拖入了长江,且战且退,时刻防备楚军掉头偷袭,最终连人带船平安返回吴都。
就这样,因为公子光的卓越军事才能,吴楚长岸之战以吴国反败为胜告终。这是公子光指挥的第一战,这一战不仅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更加强化了他处于劣势而转败为胜的信念。当然,与此提升的,是他篡位的野心和称霸的雄心。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大臣,我最终也能成为霸主!
加油吧,公子光!胜利是属于你的!
八、楚平王夺子之妻
吴王僚二年(前525)的长岸之战后,吴楚两国没有较大的战事,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吴王僚四年,楚国又把吴的州来给抢回去了,并且又在州来城建筑防御(这几个边城的老百姓家门牌换来换去)。之后的第二年,一个饱经沧桑的楚国人长途跋涉到了吴国。他的名字叫作伍子胥。
说到伍子胥,那可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了,而伍子胥出奔吴国的原因,其实和当年的巫臣一样,也是楚国滥杀大臣所致。
我们不得不再把视线转移到阴狠的楚平王了。前文我们说到,楚平王即位初,让陈、蔡予以复国,归还侵占郑国的土地,甚至在长岸之战后,还放回了之前楚灵王扣留的吴蹶由。这一切看起来楚平王都是一个仁君,然而,这只是假象。
楚平王上述一系列举措的动机,无疑是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但既然这个王位是他踩着无数尸体坐上去的,他自然也是个非常敏感的人。
从楚共王到楚灵王,出任令尹的一般都是国君的叔叔或弟弟,世家大族薳氏也出过薳子冯、薳罢等宰辅,但楚平王一上台就任用没落贵族斗氏族长斗成然为令尹。但因为斗成然和养氏家族走得太近而被杀害,又改任另一个弱势贵族阳匄为令尹。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
楚平王当年做蔡公的时候,和原蔡国郹阳的长官往来比较多,同时也认识了郹阳长官的千金,这样一来二去两人都有点意思了,那位大胆的蔡国姑娘居然有天夜里奔到蔡公府上要求私奔。
楚平王也不是什么守礼之人,当晚就和这个女子欢好了。当然,平王登基后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有恩情的,还立他们当年的私生子建为太子,另外任命故大夫伍举的儿子伍奢为太傅,费无极为少傅,共同辅佐太子建。
但这个太子集团马上就产生了矛盾。简单的说,伍奢是正人君子,太子建也本性淳厚,而费无极是个小人,这样一来,太子建和伍奢关系非常好,而费无极则坐了冷板凳。
于是费无极吃醋了,现在跟着太子自己就混得不好,以后太子要做了国君,自己怕是一辈子也出不了头了。那怎么办呢?费无极不愧是个敢想也敢做的小人,马上就想出了一条毒计。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已经成年了,应该娶妻了吧!”楚平王觉得有理啊,便让费无极出使秦国,去向秦哀公求亲。
春秋史上,秦国还并不是很强大,因为有个共同的敌人晋国,所以秦国和楚国关系一直比较好,而楚国实力又较秦国强出不少,所以秦楚联姻也是两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当然,既然是嫁给楚国太子,那肯定要漂亮一点的公主才配得上。秦哀公就选出了公主孟嬴(可能是哀公妹妹),又挑了一支送亲队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地跟着费无极去往楚国。
费无极一看这位秦国公主,陕西美女果然正点啊!接下来就是他的第二个计划,在孟嬴和太子建完婚之前,劝楚平王抢先一步,迎娶孟嬴!
你没听错,费无极的计划就是这样的。因为楚平王正好没有原配夫人(太子建的母亲不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离间楚平王父子的一个好手段,让太子增加对父亲的怨恨,最后弄得太子做不成国王。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费无极把握了楚平王的心思。楚平王当年可以和太子建他妈约,就说明根本不是正人君子,既好色又不守礼,现在抢个未婚儿媳对平王来说似乎也只是分分钟的事。
当然,如果说楚平王不知道费无极的心思,那也是不可能。楚平王自己就是个江湖老手,小人中的战斗机。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就生动刻画了当时的场景,大概是这样的对白:
楚平王说:“你这是要离间我们父子啊!”
费无极(连忙下跪):“大王,可是那个秦国女子确实貌若天仙,下臣这确实是为大王考虑啊!而且您难道不觉得,这是试探太子是否忠心的方法吗?如果他对大王有怨言,就证明他确实对大王不忠心啊!”
这话明显是谗言,但却是有道理。楚平王就这样被说动了,费无极牢牢抓住了他的心思,楚平王不仅好色,更重要的是他还极度缺乏安全感,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完全信任。
于是,楚平王的儿媳妇就这样成为了楚平王的妻子。至于怎么打发可怜的太子建我们不知道,也许是随便找个陪嫁的小妾顶替一下,但全国人都知道大王娶了太子的妻子,太子建也不是傻瓜,难道反而会认为父亲娶的是自己未过门的小妾?
这样一来,费无极也知道,自己和太子建的关系不仅永远回不了头,更已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我费无极不想死,所以还是你太子建亡吧!于是他又开始考虑自己的第三步计划。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城父(今安徽亳州)这个地方比较险要,应该修建起城墙来,让它成为对抗晋国的重要堡垒。同时这个重镇只能让太子去守卫,而大王您就可以放心在南方称霸了。”
楚平王觉得道理,也就答应了。虽然自己也不太信任儿子,但自己也确实没有更信任的人了。这样的军事重镇也只有交给自己的儿子守卫最合适。而且,楚平王毕竟抢了儿子的老婆,生怕哪天一不小心就被儿子谋杀了。于是楚平王便下令太子建出镇城父,伍奢以太傅作为辅佐。
九、奋扬放太子建逃走
太子建含着对费无极愤恨的眼神,离开了郢都。费无极何尝不知道,自己每实行一步计划,都是加深太子对自己的怨恨,其实也把自己逼上了更险的地步?而这样一来,自己又不得不实施下一步计划!而到现在为止,太子以后是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了。
于是,他决定实施他的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计划,他相信太子建会被他送上黄泉。
太子建出镇城父的第二年,某天费无极忽然诚惶诚恐地对楚平王说:“大王!下臣教导太子无方!现在,太子和伍奢在筹划谋反!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原国家了,现在晋国、齐国这些大国都在支持他们呢!”
楚平王本来就一直对太子建心存疑虑,听闻费无极的报告后,更是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令专使连夜赶到城父,刑拘了伍奢便押回郢都讯问。
当然,纯良的伍奢不会为了保全自己而捏造无中生有的事来陷害太子;也不会在严刑拷打之下就屈打成招。这位正直的大臣自然也知道一切都出于费无极的阴谋,于是他翻来覆去只是说一句话:“大王,您为什么要听小人的话,而疏远自己的骨肉呢?”
这时费无极马上又站出来对楚平王说:“大王,您现在逮捕了伍奢,已经对太子打草惊蛇了!如果您不先发制人,恐怕您是会被太子俘虏了!”从始至终,费无极都巧妙地把自己的利益和楚平王的性格捆绑在了一起。
果然,楚平王愤怒了,伍奢越不肯交代问题,他越怀疑太子建铁定有谋反嫌疑。于是,楚平王下令城父的军事长官,司马奋扬去诛杀太子建。这个世界上,尽管有费无极这样的小人,同时也有伍奢这样的君子,更有一些看似置身事外但却能守住底线的大臣,奋扬就是一个。
奋扬得知中央的命令后,二话不说,马上通知太子建逃走。太子建听说老师被拘留,父亲还让人来杀自己,急急忙忙拖儿带女,往北边的宋国落荒而逃。楚平王一听太子潜逃出境,更是愤怒,觉得一定是奋扬走露了风声,便让人召回奋扬来京问话。奋扬这个人,虽然名气不大,但确实是个好人,而且是个聪明的好人。
奋扬得知楚平王召自己回郢的消息后,请求长官城父大夫把自己五花大绑,槛送京师。到了郢都朝堂后,楚平王生气地吼道:“这道密令是我告诉你的,太子怎么会知道?!”奋扬不慌不忙地说:“自然是下臣告诉他的。去年您命令下臣辅佐太子的时候,曾经说侍奉太子要像侍奉您一样。下臣虽然没有才干,但也不能有二心,既然以前奉了大王的命令对待太子,就不忍心用大王现在的命令了。所以我就告诉了太子。后来我后悔了,但也追不上太子了。”
楚平王又问:“那你为什么还敢回来?”奋扬又说:“没有执行完任务本来就是失职了,如果还逃跑那更是错上加错了,臣这样的人逃出去又有谁会收留呢?”楚平王想了想,说:“你还是回城父继续做你的司马吧!”
就这样,奋扬潇洒而一尘不染地回到了原职。虽然他是放走太子的元凶,但他的话却让楚平王对这个人非常放心。看来做好人也要讲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