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相生金水趣说西汉全文阅读 > 第2章 汉纪四:戈篇,同室操戈的汉初职场风云(2)

第2章 汉纪四:戈篇,同室操戈的汉初职场风云(2)


  刘邦很注重法治(在各行业担任管理岗位尤其是握有一把手实权的读者对这一点务必提起重视)。当年取得天下前,他为了顺应民心主动约法三章,天下平定以后又命令萧何全面系统地整理法律、法令,由韩信负责申明军法,由张苍负责制订历法及度量衡章程,叔孙通负责统一全国的礼仪。刘邦与功臣们把下命令所用的符节一分为二,自己和大臣各自持有一半,这样就避免了管理上的混乱。刘邦为表明自己的诚信,把曾经立下过的誓言用朱砂写就并以铁制成,放入国家收存重要文书的金柜石室之中,并妥善保存在宗庙中。刘邦虽然政事繁忙到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但是他仍然亲自创立法制体系,而且这一体系既规模宏大又影响深远!

  简言之,刘邦既是以法治国的倡导者,又是这一理念坚定的践行者。

  刘邦不仅仅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还对老百姓采取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傻子都知道,政策一旦宽松就很容易安抚民心,整个国家的民心便会得以有力凝聚,这为促成整个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邦对整个汉民族的形成、汉文化的保护发扬,都做出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贡献。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位真正统一中国的皇帝,有人认为是他一手创造了汉民族,所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有人曾经称呼他为“汉始皇”。刘邦在汉初制订的治国策略,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并为以后的“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开朝皇帝,如果我们忽略王莽建立的短暂“新”政权,刘邦他一手缔造的政治制度使整个大汉王朝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整个汉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也基本上被后世的统治者所沿用,刘邦所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朝代。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广读并熟读史书且悟性极高的毛泽东借鉴并发扬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进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刘邦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的理念治理天下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一首名叫《沁园春·雪》的著名诗词,里面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诗的意思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外加成吉思汗铁木真,在他的眼中都不怎么靠谱,都进不了毛泽东的法眼。而大家知道毛泽东是怎么评价刘邦的吗?

  毛泽东对刘邦评价的原话既简单又明确,那就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据此对比一下,大家应该知道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刘邦应该是什么分量了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经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讲到这里,笔者忍不住要再提一个被无数人所钟爱的话题,那就是: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才是真英雄?

  大家发现了吗?项羽和刘邦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虽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认为项羽最后宁可自杀也不投降的举动是有英雄气概的,但是项羽对历史的贡献和刘邦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刘邦做出来的都是大事,都是影响千秋万代的重大举措,属于大英雄,项羽好勇斗狠,仅仅凭借一个“宁死不屈”是不可以彻底否定刘邦的地位而把项羽推向神坛的,至于很多的文人墨客把刘邦贬斥为流氓一级的市侩人物,那就更加的可笑无稽了。

  刘邦去世之后,有一个人物取而代之渐渐登上了大汉帝国的政治舞台并演绎了颇有戏剧性的一系列经典故事,这期间伴随着无数职场高手的各种博弈与厮杀,招招透出实用的职场智慧,让我们这些现代职场人士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增长了很多的实用的本领。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大汉帝国的第一任皇后,一代传奇女子吕雉。

  关于吕雉的精彩历史故事,我们放到后面着重描写,在这里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重要的职场课题。

  前面讲到,刘邦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不学无术,用《资治通鉴》的原文说就是“高祖不修文学。”当然,关于“不修文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也是中国文言文的一个特点,有的资料把它翻译为“不修习学术”也算是合适。总之吧,就一个意思:刘邦这个人对于学习文化知识不怎么努力。

  搞清楚刘邦的这个特点之后,问题就来了。

  我们平时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我们看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和伟大人物的传记、访谈、口述等都能够发现一个普遍的基调,那就是要想成大事,学习能力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自学能力。

  而本篇的主人公刘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牛的皇帝”偏偏“不修文学”,那这样的话,是否可以得到结论:学习能力(或者说自学能力)未必是成大事者第一重要的能力呢?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认为一个观点是正确的,既需要理论证明又需要实践检验,而要证明一个观点不成立则很简单,只需要举一个活生生的反例即可。刘邦就是“想成大事,学习能力是第一重要的”这一结论的反例,所以是否就此可以认为,这个结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

  我们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不绕弯子,直接进入主题,上职场干货。

  首先,前面提到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文人思维”或者说“秀才思维”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以记忆知识点、以追求知识的广博为目的,以这种方式(或者说心态)来读书的人往往注重的是学术伎俩的修为。他们是知识的大百科全书,但是他们自己的实践能力却不是最强的。

  举个例子。中国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个大学里面的教授在讲《电子商务》这样的课程,而中国几个把电子商务做上市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当当等的老板,却偏偏不是大学里面讲《电子商务》课程的教授,而是商海里面真打实拼的弄潮儿。

  但是你要是让马云、张朝阳、丁磊等人跟大学里面讲《电子商务》课程的教授们对着比拼理论知识,前者绝对不是后者的对手,而你要让后者自己去开个公司却未必就能成功,甚至许多教授都未必有魄力辞去公职下海。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据此可以直接给出终极结论:读书学习很重要,关键是你读书学习的心态、方式和目的是什么。

  对于吃学术这口饭的人,他的职责就是要做学问,如果做不好学问,那么他的饭碗就不够结实,所以他们必须成为文化知识的大百科全书,“学习”是这一类人的手段,更是这一类人的目的;对于注重实践的敢闯敢干的人,他们往往都会注重学习,但是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而为自己事业之成功增砖添瓦。

  曹操这个人就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一辈子手不离书。我们在读曹操的历史时,往往惊诧于他天马行空般变幻莫测的谋略,岂不知曹操如此强大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的勤奋学习。当然我们也能够想象的到,曹操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文化的大儒,他读书是为了从中吸取力量和智慧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毛泽东他老人家也一样,整个床的一半都放着书,就连会见外国政要也在自己的书房进行,而毛泽东本人看书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跟郭沫若等人比谁的学问更大,他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切切实实指导自己的实践。

  如果大家对拿破仑有一定了解,也会发现此人看起书来也不是一般的投入,而且其阅读量也是巨大的。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凡是成大事者都是善于学习的人。

  当然,对于曹操他们而言,以实践为目的的学习也带来了很多的副产品,比如他们写作的文笔、他们的诗词歌赋能力也都是一流水平,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佳作。

  现在我们再倒回来看刘邦。刘邦这个人表面上是不怎么读书,但是刘邦这个人“性明达,好谋,能听”,也就是说,他做人做事很灵活通达,擅长谋略,最关键的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换句话可以这样说:我刘邦的确不怎么读书,但是我刘邦善长笼络善于读书的人来为我服务,我能够听取那些善于读书的人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就会弥补我的学习能力之不足。

  这就很了不起!所以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一方面推崇以法治国,另外一方面又尊崇儒家思想,也就是说,刘邦搞得是法治加德治并重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比只知道读死书的秀才们强得不是一点半点,比那些只知道好勇斗狠的诸如项羽一类的将才们强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谈谈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个基调,那就是年轻人普遍羡慕“富二代”和“官二代”,即使是有不少70后、80后和90后们嘴上骂,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嫉妒。

  任何嫉妒,其本质都是因为不自信。笔者认为,所有出身草根的70后、80后和90后们大可不必觉得自己已经输给这些起步比自己高很多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笔者在此送给各位一个结论(当然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二十年后的70后、80后和90后中处于社会金字塔尖儿的那些人中,不排除有一定数量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但是更有大量的出身草根的成功人士,而这部分由草根逆袭成功的70后、80后和90后们能够赢,归根结底就是赢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上!

  大家想,当我们都20多岁的时候,一些人周一到周四的晚上沉迷于网游,周五的晚上沉迷于《中国好嗓子》,周六的晚上等着看《高兴大本营》的时候,有的人则在博览群书,如此状态之下,当大家都到40多岁的时候,这两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能是一个数量级的吗?

  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公平,也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但是不管这个世界其本质是不是公平,整个世界都遵从因果论:有原因就有对应的结果,有结果则必然有其原因,你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

  所以,人这辈子没有白白的付出。

  根据以上所谈言论,我们对核心思想进行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归纳:

  1.学习能力绝对重要,但是读书方式决定了你的学习最终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

  2.对人性的洞悉能力和对人才的收拢能力要比死读书重要得多。

  3.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非卖弄学术伎俩。

  4.决定大多数年轻人二十年后的未来成就之高低的,不是他们的爹,而是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再谈“不战而屈人之兵”

  本书提到过《孙子兵法》里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一经提出,引发了很多读者到我的微博提问,并希望我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而且还必须得实用。

  能够有这种想法的读者都是善于思考的读者,既然很多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也就不好意思回绝大家,所以不才试着去讲两个实用的案例来进一步解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并尽量做到实用。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把老祖宗的宝贵精神财富加以消化吸收,并最终用在职场和生活的自我成就之中。

  首先,里面有一个“战”字,这也就意味着这句话最终定位于或者说服务于“争斗”、“战争”或者“竞争”,所以说,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所谓的战场之上,更适用于任何存在“争斗”和“竞争”的环境和人群里。

  其次,他强调的是“不战”。意思是说,要想打赢一场战争靠的不是如何去打仗,恰恰相反,靠得是不去打仗。猛一看这就让人觉得有些矛盾在里面:既然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打好仗、打赢仗、取得竞争和争斗的胜利,为何又说不去打、不去争、不去斗反而能够赢得打、赢得争、赢得斗呢?

  这恰恰就是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精髓和干货的切入点。

  笔者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过,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质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曲线救国,避开正面争斗以柔化手段来制服刚性攻击。

  这是纯理论的、概念层面的解释。要想让大家真正理解尤其是直接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必须举例子且给出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才好。

  好,那就让我们开始本节的干货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