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相生金水趣说西汉全文阅读 > 第1章 汉纪四:戈篇,同室操戈的汉初职场风云(1)

第1章 汉纪四:戈篇,同室操戈的汉初职场风云(1)


  【历史是最实用的职场教科书,本书只送给你真心想让他过得好的人】

  收买人心的好事必须由领导做

  前面讲到,刘邦及其夫人吕雉先后对建国功臣韩信、彭越和英布进行了清洗,而聪明的张良却在刘邦产生疑心之前主动放弃功名利禄,选择了急流勇退,进而实现了明哲保身。至此,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还剩下排行第一的萧何稳居相国的高位。

  读到这里,肯定会有读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刘邦会不会也要对萧何动手呢?

  答案很明确:必须的!

  对付韩信、彭越和英布这种握有兵权的武将自然要刀兵相见,而对付萧何这种文职官员,斗的就不是兵戎之术而是“智”。

  刘邦心里清楚得很,要想敲打萧何,首先要找到足以充分打击他的小辫子。萧何究竟有什么小辫子攥在刘邦的手里呢?换句话说,一向谨慎而且忠诚的萧何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让刘邦心生恨意呢?这得从大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城说起。

  众所周知,萧何这个人在刘邦崛起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擅长并全权负责整个军队甚至国家的经济和后勤保障工作,并且做得有声有色,为刘邦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对萧何这位相国也就是职业经理人的综合能力到底有多强,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看法。

  话说,西汉建立后,向来做事认真细致的萧何发现,在首都长安城内有大量的空地荒芜着,这无异于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在皇家园林里面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一心忠诚为国的萧何,决定把这些荒地分配给当地的百姓耕种,同时把收完粮食后的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皇家园林中各种鸟兽的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效利用了荒地并发展了农业经济,同时又解决了皇家园林中各种鸟兽所吃饲料的开支问题,可谓是既用心良苦又一举两得的妙招。

  恐怕也就是萧何这种既聪明又用心的官员,才能想得出这样的做法。

  因为这件事情,萧何在当地老百姓嘴里收获了相当好的口碑,而也恰恰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差点给自己招惹了一场杀身之祸。

  刘邦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勃然大怒,把萧何叫到自己的面前痛斥道:“萧何,作为相国的你一定收了人家的贿赂,才把这片园林给他们种植的!”

  说完,还没等萧何解释一句话,便下令将其打入大牢并动了大刑。

  小沈阳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的刘邦在经历过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元老之后,渐渐形成了多疑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他看待这些开国元老个个都有造反或者不服的可能,即使是萧何也不会摆脱这个魔咒。

  在这件事情上,萧何赚取了极大的个人威望,当然他所投入的成本是天子刘邦所统治的土地。这样一来,敏感的刘邦就会觉得萧何是在拿着国家的资源送人情进而赚取极大的个人威望,这无疑把刘邦给晾在一边儿了,老百姓会想:“你看看,皇帝没做的事儿,相国给做了,还是相国好!”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刘邦才盛怒之下把萧何抓了起来并给他用上了刑具。

  不过,萧何跟前面讲到的韩信、彭越和英布比起来,运气要好很多,很大程度上恰恰就来自于萧何平日里善于做好事,善于结交好人缘。

  就在萧何被关入大牢没几天,刘邦身边的一个贴身侍卫,过来找刘邦打探萧何的消息。这个侍卫问道:“陛下,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啊,怎么突然间就被囚禁了呢?”

  刘邦说道:“我听说,当年李斯做秦始皇的丞相时,有善行就主动归功于君主,君主有过失他却自己承担。现在我怀疑萧何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后拿国家的资源送人情,所以就应该抓起来治罪。”

  侍卫听完后连连点头,而后进一步劝说道:“陛下,容我说几句大不敬的话。作为一个相国,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是他的职责,萧何这样做无非还是替陛下分忧。陛下真不该轻易怀疑相国的忠诚。而且陛下您想啊,当年您亲自率军出征,只留下萧何独守关中,他要是个爱财的人,那个时候捞钱岂不更方便?事实上他并没有任何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的行为。所以,小的我斗胆建议陛下再考虑考虑。”

  侍卫的话很朴实,但是句句送到了刘邦的心中,侍卫走后,刘邦内心很沉重。最后,刘邦还是派人赦免并释放了萧何。

  被无罪释放的萧何不敢怠慢,虽然此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第一时间强打着精神去找刘邦谢恩。为表示对刘邦的尊敬和忠诚,萧何进宫后脱掉鞋子光着脚前去谢恩。

  刘邦见到变得如此谦卑的萧何,说道:“相国您不要这样。相国这样做,为的是大汉的子民,我如果反对您的话,就成了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相国您是真正意义上的贤相!”

  就这样,在刘邦贴身侍卫的帮助下,萧何捡回了一条命,从此之后为人处事十分谨慎,而刘邦到死也没有再找过萧何的事,和韩信、彭越以及英布不同,经历了短暂冤狱的萧何最终得以善终。

  回顾这段历史,刘邦在同侍卫的对话中一下说出了实用的职场智慧。

  刘邦认为,做臣子的(也就是我们这些在企业里面给人打工的),只要做了好事就要把功劳说成是领导的,而领导要是犯了错,你就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这个错误承担起来,这才是正确并富有智慧的职场之道。

  《资治通鉴》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我们相信萧何做这些善事的动机是阳光的、不是刻意抢领导风头的,但是不好意思,他的领导容不得他这样,除非他萧何在做善事的同时告诉大家,是他的领导刘邦让他这样做的,否则,只做善事却不把功劳说成是领导的,那就是错误!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气不过,觉得这样做有点对不起他的小自尊心,更甚至有的人会把这个问题拔高到他的做人原则的高度来加以鄙视。

  这样的读者可能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企业里面打工,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你的领导或者老板对你在单位里面的存在与否、晋升与否、加薪与否,拥有绝对话语权。

  第二个特点是,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是有缺点的凡人而不是神,你没有权力要求他没有虚荣心、没有一点阴暗的心态。

  鉴于这两个特点,你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服从客观现实,顺应环境进而对自己进行调整,而不是动不动就以逃避式的跳槽或者和领导的对抗来作为自己的最终选择。

  本节的最后,让我们废话少说,再一次带感情地大声念出这八个字吧!——“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盖棺定论谈刘邦

  刘邦当初攻打英布时曾经中过一箭,所以打完英布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恐怕时日不多的时候就会趁着头脑清醒、身体尚能活动集中精力去解决他最不放心的事情。此时的刘邦心里还有什么事需要解决呢?

  前面多少提到过这一点。刘邦共有两个夫人,大老婆当然就是前面讲到的吕雉,小老婆叫戚懿,通常称之为戚夫人。这位戚夫人有个特长,那就是善于跳舞,她的婀娜舞姿彻底征服了刘邦的心,于是乎刘邦的感情就从原配结发妻子吕雉的身上渐渐挪到了戚夫人的身上。

  前面讲过,吕雉为刘邦生育了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名叫刘盈,在较早的时间被刘邦立为太子,相当于定好了皇位的法定接班人,而戚夫人也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如意,后来被刘邦封为赵王。随着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日益升温,他渐渐动了想要废掉太子刘盈而改立刘如意为新太子的念头。

  随着刘邦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想要废掉刘盈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最后他终于向群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让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且淡泊名利的张良竟然也拖着病重的身体站出来表示反对,这样,刘邦再次陷入了犹豫和徘徊之中:“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刘邦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甘心,于是继续询问大家的意见。这时有个叫叔孙通的人站了出来,和张良不同的是,叔孙通情绪非常激动,说起话来也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叔孙通脸红脖子粗地说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所以废黜太子并另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新太子,结果造成晋国几十年内乱,成为天下人所耻笑的对象。当然,这都是距离现在相对久远的事情,远的不谈,就说陛下您亲自经历过的吧!秦国恰恰就是因为不早定扶苏为太子而给了赵高用奸诈手段立胡亥为皇帝的空子可钻,最终亡了国,这可是陛下您亲眼所见的!如今太子刘盈仁义孝顺,天下人都称赞他,而吕后又是与您一起吃过粗茶淡饭的患难结发妻子,您怎么可以随便背弃她啊!最后,我就一句话,如果陛下您一定要废嫡长子而立小儿子,我现在就自杀给您看!我愿意用我的鲜血染红这大殿!”

  刘邦一看叔孙通越说越激愤,只好劝说道:“你看看你,我就说着玩的,你怎么说着说着玩起命来了啊?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开不起玩笑呢?”

  叔孙通继续严肃地说道:“陛下,臣下可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思。太子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根本动摇了,整个天下就会动乱!这可不是随便可以拿来开玩笑的事情啊。”

  刘邦听完之后表情愈发凝重起来。

  讲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强势的刘邦连韩信、英布和彭越这种手握兵权的人都可以收拾,他还怕剩下的这些文官吗?谁敢反对废太子就把他杀掉不就OK了?

  初看这个问题还是提的很有道理的,但是实际上提出问题的人并没有看透刘邦的心。

  刘邦这个人有个突出的特点——理性。别看他有的时候冲动,但是只要是经人稍微点拨一下,马上就会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和愤怒,进而做出最理性、最冷静的决策。所以他在关键时刻总是会做出最理性的决策,这一点也恰恰是建立大汉帝国前他战胜项羽的原因所在。

  其实,刘邦这次征询大家的意见,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征询而征询,而是为了亲自去调研一个问题:他很想知道支持太子刘盈的人,在全朝野中到底能够占到多大的比例。

  如果这个比例相对较小,他就可以果断拿掉太子刘盈进而立戚皇妃的儿子刘如意为法定接班人;如果这个比例相对较大,思维方式向来理性而现实的刘邦是绝对不会因为冲动而强行废掉刘盈的,因为他知道,即使是他强行废掉刘盈,他去世之后大臣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支持刘如意,到时候一旦发生激烈的宫廷政变,最终还是回归到事情的原点,到时候刘如意非但不能保住皇位,连丢掉性命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所以,当刘邦看到刘盈的支持者有如此之多且呼声如此强烈之时,自然而然地就从最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保持现状。刘邦绝对不会因为冲动而强行废掉太子。

  面对刘邦日益严重的病情,皇后吕雉请来一位名医为其诊断。这位名医为刘邦诊断结束后对吕雉说道:“禀告皇后,依照我的经验来看,陛下的病是可以治的。”

  躺在病榻上的刘邦听完后,大声痛骂道:“我刘邦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手提一把三尺剑造反起事并最终能够夺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所在吗?朕是天子,我的生死在天而不在你们这些普通医生的手里,即使现在扁鹊因信春哥而满状态原地复活站在我的面前,也没有什么用!”

  说完后,刘邦命令赏给这位医生大量黄金并打发他回去了。等到医生走了之后,整个卧室里面只剩下他与吕雉夫妻二人。吕雉慢慢拉起刘邦的手,眼睛里面噙满泪水。

  躺在病榻上的刘邦看了一眼吕雉,单刀直入地说道:“我知道你现在有话要说,别光顾着哭,说吧!”

  既然刘邦把话说得如此直白,吕雉也就不敢不从,稍稍抹了一下眼泪,问道:“陛下百年之后,他日萧何相国若再追随你而去的话,谁是第二任相国的最佳人选?”

  刘邦说道:“只有曹参合适。”

  吕雉继续问道:“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道:“王陵倒是可以考虑,不过此人性格偏憨厚,如果由陈平协助他倒是可以弥补他的缺点。陈平这个人智谋一流,但不能独自承担重任。周勃这个人为人厚道且不善言辞,喜怒不形于色,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考虑任命他为太尉一职。”

  吕雉边听边点头,继续问道:“周勃之后呢?”

  刘邦听完并没有说话,抬起手在吕雉的面前轻轻摆了摆,说道:“这以后的事恐怕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说完刘邦就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只留下吕雉守在床边,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

  公元前195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皇帝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三天以后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正式向全国发布丧事同时宣布大赦天下。

  就这样,刘邦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六十一岁。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对刘邦一生的大概的点评,特摘抄如下:“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刘邦这个人虽然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是很聪明,性格很通达,擅长搞谋略,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刘邦这个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对看门的保安一级的人也如同遇到老熟人一样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