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曹参的一招“无为而治”,既让国家真正受益,又在老百姓那里深得人心。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就是这么来的。
不要小瞧曹参的这招“萧规曹随”,能够在职场里面做到,还是极难的,这对你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何这么说呢?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我们的耳边已经充斥了太多太多关于“改革”、“创新”这样的字眼,似乎每天打开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看到的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好像不改革和不创新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当然,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实现自我强大和自我更新这是没错的,只有不断地蜕变才能进步,这也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是否任何的主观的“改革”和“创新”都一定是必要的、正确的呢?
换句话说:当“改革”和“创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的时候,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还对吗?
举例说明。
小王刚刚晋升为公司的主管,新官上任,心气极高,小王自从被正式任命之后每天苦思冥想的就是如何在新的部门里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他也没有想太多,因为他知道,新的领导上来之后就要进行改革,这是必须的,否则,你一个新领导,上任之后,没啥“三把火”烧,谁服你?
各位读者朋友,你是否有过和小王类似的职场经历或是和他一模一样的想法呢?
在现实职场中,恐怕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吧!
我们再来看看曹参。曹参作为新的领导,而且和上任领导萧何还有一点隔阂,按照我们现在人的普遍的思维定势,他上来之后一定要进行改革的。一来,和上任领导本来就有小矛盾,终于取而代之了,必须把之前看不顺眼的东西都给改革一下;二来,即使和上任领导没有矛盾,既然我新官上任,也得有所改革,否则在下属眼里太没有存在感了。
事实上,曹参没有这么做,相反,他是按照类似于笔者前面分析《菜根谭》时讲到的“藏巧于拙”的策略来执行的,表面无为,实则无不为。
这才是高手。
讲到这里,很多聪明的读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到底什么时候才需要改革,什么时候才不能为了改革而盲目改革呢?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过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想以及经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两位伟大的人物都推崇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那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意思就是说,看待职场、生活以及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要先力求客观,懂得分析,而后得出客观的结论,根据事物本来的样子来决定去做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
简言之,要不要改革,看局势是否需要你改革。
你看曹参,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贯彻执行刘邦和萧何留下的制度和法律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折腾而改革,曹参看准了也看透了这个局势,所以选择了宁可被误解也要无为而治。
你再看邓总设计师,当时做出改革开放恰恰是所处环境和局势的需要,一切顺势而为、顺人心而为。
所以,在职场中的你,尤其可能还是个中层领导干部的你,不要只看到邓小平改革开放表现出的魄力,更要看到他实事求是思想背后的理性和客观!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男女婚姻的匹配度
本节,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吕雉,并试着对男女婚姻中的“谁和谁更配”这一问题来一个小小讨论。
读过前面章节的读者都应该还记得,刘邦死之前同北方的匈奴冒顿有过一次比较正式的PK,最终双方暂时挂起了免战牌,没有办法,双方实力都不弱,距离也不近,谁也不能轻易灭了对方,敌视但又并存,这是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和大汉帝国之间的状态。
刘盈继位之后,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和平发展国家的环境,曾经试着选出刘氏宗族中的女子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匈奴的带头大哥,也就是冒顿单于。
当时,冒顿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加上冒顿这个人本身性格比较跋扈,他对刘邦死后的大汉帝国并没有放在眼里,因为冒顿知道,表面上的皇帝是刘盈,实际真正的权力核心是皇太后吕雉。
冒顿这个人素质还是比较低的,人家刘盈给他送了个女人过来,他不感激人家就算了,还专门写了封信给刘盈的母亲吕后,里面竟然全是冒顿平时喜欢听和讲的黄段子。
吕雉本以为冒顿给自己写了封感谢信,没有想到,恩将仇报,反倒如此下流地侮辱自己,一时激愤,即刻召集各位将相大臣,提议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并发誓,不亲自阉了冒顿决不罢休。
对于一个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关键时刻最贴心的还真不是广告上吹得那么好的卫生巾,而是自己的娘家人!
这时,前朝元老同时也是娘家妹夫的樊哙站了出来:“大姐,你一句话,我带十万人就可以过去扫平他冒顿!”
正当吕雉决定发给樊哙十万精兵去讨伐冒顿时,时任中郎将的季布突然大喝一声道:“樊哙!你该死!”
这一嗓子,让大家的眼光唰的一下聚集在了季布的身上,大家心想:“老季,你这是唱得哪一出啊?摇手机摇傻了吧?”
樊哙是个爆脾气,听季布这么说自己,当然不高兴,大声呵斥道:“你说谁呢?我削你,你信不信!”
季布指着樊哙怒骂道:“你给我滚犊子!别给我犯浑啊!”说完,又轻轻转过身,对着吕雉毕恭毕敬地弓腰低声说道:“太后,请容臣把话说完。”
吕雉突然冷静了下来,点头说道:“老季,但说无妨。樊哙脾气暴躁,但是人不坏,你们俩就别再吵了。”
季布继续行大礼,然后平和地说道:“禀告太后,绝非臣刻意针对樊哙。您想,当年匈奴在平城围困了我朝高帝,那时汉兵有三十二万,樊哙时任上将军却不能解围。现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从未断绝,我国受伤的士兵通过休养生息刚刚能够起身战斗,樊哙却妄称以十万军队横扫匈奴,这不就是说大话嘛!”
旁边的樊哙听完,突然也不再骂街了,而是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吧唧地站在一旁无言以对。
吕雉听完,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但是,季先生考虑过没有,他这样如此羞辱哀家,哀家若不还以颜色,岂不让我大汉帝国太跌份儿了?”
季布听完,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太后此言差矣!在我们看来,匈奴就是野狗一般!您却是我们大汉子民心中高贵的狮子!一只狗对着狮子狂吠,狮子不理它,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屑。”
吕雉听完,颇受启发,瞬间觉得开心无比,说道:“说得真好!哀家知道怎么做了!”
等诸位大臣离开之后,吕雉马上给冒顿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十分装孙子地对冒顿铆足了劲地拍马屁,并派送信的使者顺便捎去了两辆豪华的车和八匹极品的宝马。
冒顿接到信后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一开始冒顿还是很开心的,越看越觉得爽,特有存在感,看完信之后,冒顿就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些不对劲:明明我的信是羞辱她的,她不生气也就算了,竟然还回信劝我不要太生气,这算什么事儿呀?
突然,冒顿想明白了这里面的奥秘,瞬间冷汗流了下来。
冒顿对老对手刘邦可谓是研究得极深。他身在北方,当年可一直关注着刘邦和项羽打内战,项羽飞扬跋扈,不善于放低身段团结人才,刘邦虽然文韬武略都不出众,但是擅长“地低为海,人低为王”的做人策略,笼络了一批人才为其卖命,最终登上大汉帝国的皇位。
冒顿对这个老对手可谓是看得透彻。
冒顿本以为刘邦去世之后,只剩下吕雉孤儿寡母,于是很想找个借口过去欺负一下,岂料,吕雉的厚和黑比刘邦也差不了哪里去。一个妇道人家,面对一个大老爷们儿如此羞辱,竟然还能以如此低姿态的身段来道歉和示弱,可见吕雉绝非好惹的善类。
谨慎的冒顿认定自己还是不要轻易挑衅吕雉,于是乎,他又二次派出使臣前去给吕雉当面道歉,并让使臣捎去口信道:“我们不熟悉贵国的礼义,衷心期望获得您的宽恕!”
冒顿让使者亲自献上上等的马匹,并高调迎娶了刘盈派过去的汉朝公主,从此一段时间内与汉朝和亲为好。
在这里,吕雉身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在对手面前示弱装孙子的智慧前面已经谈得很多了,笔者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新翻阅前面的章节温故而知新。
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吕雉和刘邦的性格似乎总是那么配,换句话说,这两口子性格真的挺般配的。
刘邦性格里面有个特点,那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也乐意以示弱的方式来俘获人心,同时刘邦这个人骨子里面还是比较狠毒的,能够下定决心对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异姓王大搞兔死狗烹的手段,一点都不含糊。
吕雉就更不用说了,帮着刘邦杀功臣时可谓一马当先,对付自己的情敌,其残忍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上限,以至于她的儿子都受不了她的狠毒。面对冒顿的羞辱,她虽然也是暴怒的,但是稍后便听进去了下属的理性建议,而后又以极低的姿态来修理了冒顿,轻轻一招以柔克刚,玩得出神入化,更加体现了职场高手的举重若轻。
所以,男人要想有所成就,应该把“适合自己”作为选老婆第一要义——至少是性格上和自己匹配的,而不应该单纯从其长相是否能激发自己的荷尔蒙和性欲(俗称:是否漂亮)这一因素来作出判定。直白地讲,你要是一个真正有眼光和格局的男人,本着一个对自己一生负责的原则,长相不应该作为挑选老婆的第一要素,性格和精神是否适合你、是否对你有利才是最该考虑的,也是最难把握的。
长得漂亮与否,第一眼就有结果,其性格是否对你有终生的“旺夫”的作用,可绝对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识别出来的,尤其对于男人,能够克服长相的干扰而去判定一个女人的性格是否适合你,难度将提高一个档次。
这样说可能有点故作高深,没关系,咱举个通俗的例子,相信读者您一看就明白了。
话糙理不糙,挑选老婆,就跟买车一样,只看外表是不行的,有的车外观做得很好,但是开久了小毛病不断,你整天为维护它而跑4S店,不久,它的外观对你好奇心的调动就没有后劲了,很快你也就烦了。
而你如果选了稳定性较强,各方面比较适合你,省油、舒服同时皮实耐用的一款车,虽然其外表不出众,甚至满大街跑的都是这样的车,但是开久了你就会越开越舒心,渐渐人车合一,到哪里都有离不开这辆车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