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向孔孟学雄辩:最有中国味的说话之道全文阅读 > 第26章 赤子之心,话说三分给人留台阶(2)

第26章 赤子之心,话说三分给人留台阶(2)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辩论巾,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四辩: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上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四辩:一个老太太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二辩:那不是病啊!

  反方二辩: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交通事故!

  正方四辩: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啊!

  反方三辩:一个人得了病不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四辩: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也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辩: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我们全场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在这一段辩论中,正方连续提出了两个很有分量的问题:①艾滋病能从通过医学治好,算不算医学问题?②千万人都得过心脏病,心脏病难道是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反方队员赛前没有准备好的问题,如果临时抱佛脚,贸然回答,肯定会陷入被动的局面。于是反方灵活运用闪避答问术,用“老太太被撞倒”同样要去医院却属于交通事故和“全场人打喷嚏属于社会问题”等巧妙地回避了对方的难题,使己方不至于落入下风。

  在辩论中,对于自己或己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来加以回避。

  有人曾问足球天王贝利:“你觉得自己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下一个。”贝利回答说。

  当他踢进第一千个球、创新世界进球纪录之后,又有记者问他:“在一千个进球当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第一千零一个!”贝利回答说。

  贝利虽然正面回答具体哪一个球最满意,但他用一种幽默机智的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一问题,反而让人敬佩他的谦逊和努力不懈的精神。

  有一次,年轻的钢琴家贝伦哈特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演奏会,邀请了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参加。

  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露出一副极为陶醉的模样,显得十分投入。

  贝伦哈特不禁雀跃万分,以为布拉姆斯必定十分欣赏这首曲子。等演奏会一结束,他便喜滋滋地询问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布拉姆斯礼貌地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

  言下之意,布拉姆斯并不认为贝伦哈特的曲子水准很高。但如果直言不讳会让双方尴尬,布拉姆斯便答非所问,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委婉而有礼貌地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

  答非所问是论辩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在辩论赛场上,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我方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作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时,便可以运用这种战术,避实就虚,以非实质性的话将对方的问题引开,表面上好像已作了似是而非的回答,其实已悄悄地转开了问题的方向。运用得当的话,答非所问甚至可以产生幽默机智的效果,增添你的论辩魅力。

  闪避问答在实际运用中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办法:

  一、金蝉脱壳,推开话题

  有一天,乾隆皇帝和江南才子张玉书在江边游玩,忽然看见江中游来一条小船,船上装着满满的货物,用苫布盖得密不透风。

  乾隆皇帝问:“船上装的是何物?你不说是抗旨,说错了是欺君!”

  张玉书信口答道:“陛下,船上装的是东西。”

  乾隆皇帝又问:“什么东西?”

  张玉书再答:“东边来,西边去,即为‘东西’也!”

  张玉书即回答了皇帝的问题,话语间又挑不出错误,让乾隆皇帝暗自赞叹

  由此可见,用一些信息度为零的话来回答对方,往往空而不假,叫对方难以抓住把柄。

  在论辩中,我们不但要善于进攻,也必须学会有效地保护自己,对付唐突的言辞,我们可以答非所问,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种闪避回答的方法就是防身绝招。对于论敌意欲暗算的冷箭,这种方法是坚硬的盔甲;对于企图探察虚实的骚扰,这种方法是铜墙铁壁;对于咄咄逼人的进攻,这种方法是坚实盾牌。

  二、两可闪避,移花接木

  日本一位著名的女影星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当她来上海访问的时候,有名热情的中国观众问她什么时候结婚。那位女影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及私人话题,便微笑着回答的:“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巧妙地把“在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什么地方度蜜月”来回答。观众听了,也就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有时候,对方并不是出于攻击的目的反而是因为关心或者喜欢你而提出一些让你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我们便可以采用女影星这种转移话题方法温和地解决予。

  对方询问甲事情,我则换用乙事情来回答,可以委婉温和地拒绝对方。回避问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可以围绕着问题展现自己的观点。这种“两可闪避,移花接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难以直接反击对方攻势,只能回避对方锋芒的场合,其实质是在掩藏自身锋芒的同时更巧妙地显露出自己的观点。

  方法5:以谬制谬,刁问巧答

  有时候,对方为了故意刁难你,会提出一些怪问、谬问、错问。如果你一本正经地去纠正对方就会打乱自己的论辩逻辑,落入对方的陷阱,被他牵着鼻子走了。在这个时候,辩手可以采用歪问歪答来以谬制谬,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揭露对方的荒谬,抓住对方论据的漏洞,还能展现出辩手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

  下面是关于“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辩题中,正方西安交通大学队针对反方新南威尔士大学队的一节辩词:

  正方三辩:对方说,因为足球是人的运动,所以才喜欢,所以不要引进任何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服,光着身子、光着脚踢球,那才是的的确确、彻彻底底人的运动。

  正方针对反方足球“不要引进任何辅助的工具”的荒谬观点用不穿衣服不穿鞋踢球这种更荒谬的说法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谬误,成功地运用了以谬制谬法,也展现出己方的幽默感,使得大家忍俊不禁。

  19世纪末,有个人写了一封信给伦琴射线的发明者。信上说有一颗子弹在他胸中残留多年,需要用射线治疗。所以他特地写信请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伦琴射线的说明书给他。

  伦琴提笔提笔回信道:“真遗憾,目前我手上的X射线刚好用完了。这样吧,请把你的胸腔寄来给我吧!”

  对方提出的要求显然是荒谬的,伦琴射线怎么能邮寄呢。但假使伦琴直接揭露事实,指出这个人的无知,多少有些居高临下教训的意味,容易让对方不快,于是伦琴聪明地采用了以谬还谬的办法,由对方要求“寄伦琴射线”,推出让对方“把胸腔寄来”,巧妙地暗示了对方要求的荒谬性,又不失幽默感。

  将伦琴这种做法联系到论辩赛场上来,有时对方往往提一些古怪的难题,或故设谬论相刁难,或以荒谬的理论相诘。面对这种情况,说辩者应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不去指出对方提问的荒谬,先假定它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前提条件,恰到好处地按提问者的反常思路去构思答案,以谬推谬,引申出一个荒谬的后果来。以此法推理,否定后果必否定前因,因此可以从后果的荒谬推导出前因的荒谬,以谬制谬,以毒攻毒。这种方法,在说辩中称为谬答术。

  李时珍幼年跟父亲学医,小有名气。一次,有人故意刁难他,便问:“腊月时,有人被蛇咬伤,怎样医治?”李时珍慧黠一笑,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感到十分奇怪,问:“五月哪里有雪?”李时珍反问:“腊月何处有蛇?”

  那人的腊月被蛇咬明显是故意为难李时珍。李时珍明知腊月没有蛇,问题荒谬,不成立,如果拒绝回答,那人便可以笑他不会治病,如果李时珍认真回答如何治疗蛇伤,一样会被嘲笑对常识的无知。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下,李时珍运用谬答术,故意不提问题的不合理之处,而是根据荒谬的前提回答了一个更加荒谬的答案,当对方质疑其答案的合理性时,再从答案推及问题,凸显问题的荒谬可笑,反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因为提问者的话是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对于不合理的回答,自然也就失去指责的效力。

  谬答术是说辩中较为机智的一种说辩艺术。它的要求辩手大脑反应必须灵敏、快捷,要敏于选择谬例。所选谬例愈谬愈和问题有紧密关系就愈有反驳力和讽刺性。

  1935年,一名法国的主考人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陆侃如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为什么不叫‘孔雀西北飞’呢?”陆侃如机智应答:“因为西北有高楼。”陆侃如巧妙地引用了我国《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被高楼阻挡,自然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了。

  真是问得奇怪,答得巧妙,以谬制谬,令人拍手叫绝。

  在运用谬答术时。虽然谬例的选择不受类比关系的限制,可以任意杜撰,但在此过程中,要尽量依据对方提出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谬例,效果会更好。

  在实际运用当中,谬例的选择也可利用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构成反差,形成表达上或者逻辑上的不连贯,并因两不相谐而凸显其趣味。

  同时,在运用当中,如果一时难以举出适合的谬例,也可以采用设立条件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来回答一些模糊、愚蠢、荒诞的提问。

  有个国王听说阿凡提很聪明,便有意为难他,指着一条河问阿凡提:“这条河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从容应答:“如果桶有河这么大,那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河一半大,那就只有两桶水。”国王的提问十分刁钻,阿凡提便先设一个条件,后说结果。条件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这样,就圆满地回答了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怪问题。

  方法6:适当妥协,不逞一时之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时不忍耐,就容易坏了大事。论辩同样如此,如果过于计较一时一地的输赢,锱铢必较,很容易为了眼前一时之争打乱了整体的辩论策略,因而必要的妥协是论辩双方形成合作或者更加合作的唯一途径。是一种性格和人格的磨炼。

  印度的国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的不抵抗主义。最终获得了胜利。

  印度为怀念他,在亚穆纳河之滨用黑色砖头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是,上面用英文和印度文铭刻着他的教诲:

  “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家庭应当为自己的县牺牲。每个县应当为自己的省牺牲,每个省应当为自己的国家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不抵抗主义貌似妥协,实则也是一种攻击的方法。其实何止于甘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胜利,有哪一个不是经由妥协而取得的?

  论辩也是一样,懂得彼此妥协,才会共享胜利。

  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论辩中,不抵抗主义完全可以大派用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琐碎小事,只要不是涉及原则,大可不必认真,是非胜负付之一笑,气度便可高人一等。

  “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鲁莽的人不计较后果,爱凭自己一时的感情用事,与人发生无意义的争辩,不仅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使其他人对自己产生反感,影响人际交往。就算你争赢了这一时,但负面影响很长时间都无法消除,实际上还是输了。疯狗争路,那就立刻让开它,节约我们赶路的时间。否则,如果被它咬上一口,就算我们可以把它打死,但时间已经浪费了,损失无法挽回。

  罗斯福总统就深谙妥协之道。他面对反对党,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在松懈了对方的心防之后,他会使出别的手段,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意见,而去认同他的主张。

  成功者的第一步都是避免争辩,减少对立面和反抗者,在回避争辩中为自己说服对方赢得时间,并寻找双方共同话题。

  我们懂得了要妥协,而妥协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妥协的成败。那该在何时妥协最为恰当呢?

  我们可以选择在得出结论之后妥协。

  结论的得出一般都是建立在双方参与论辩的基础上,在这个时候的妥协,是向结果妥协,根本就无损我们的尊严。没有经过深入的论辩,向结论妥协就毫无意义。

  还有就是自己有更为重要紧急的事情需要立刻处理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是否妥协。

  事有轻重缓急,我们不能为了争取眼前小小的胜利而耽误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如果另外有事情比继续论辩更为重要,你不如选择妥协,放弃继续争辩,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值得你争取的事情上去。

  总之,达成妥协要遵循六项原则:

  一是遇到矛盾和争执,首先要讲清楚自己的观点,但不一定要坚持到底。

  二是摆正心态,在妥协中找些积极的因素鼓励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觉得委屈难过。

  三是受降如受敌,如若对方妥协,也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以防欺诈。

  四是妥协不代表软弱,不要让对方看轻自己。

  五是面对对方的妥协,适时安慰并表达出理解之情。

  六是对于一些非正常的妥协,严正告诫对方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