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全文阅读 > 第13章 心中宽一寸,受益多三分:低头中的宽容智慧(1)

第13章 心中宽一寸,受益多三分:低头中的宽容智慧(1)


  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总是要和朋友、同事相处并发生各种关系,总要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答案是,还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好。

  曾经有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执掌晋国刑狱的大法官李离,由于误听下属的不实之词而错杀了人。于是,他便把自己拘禁起来,请求死罪。在晋文公的一再劝说下,李离仍觉得自己罪过太大,始终不肯接受赦令,坚持己见,最后拔剑血刎。李离不诿责推过,自律甚严,以自己的死承担责任,他的崇高的思想美德被后人传颂至今。

  “我的确解剖过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是鲁迅用于严于律己的一句话。严于律己在于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在道德修养上都能严格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那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当然,我们对自己严格,不等于对他人也要严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豁达宽容。

  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与一位姓叶的侍郎毗邻而居。张家打算扩大府第,要邻居让出三尺地面,以便张家修墙。可叶府根本不买账。张家见叶家寸土不让,便修书一封给张英。张英见信后,对家里人倚官仗势的做法非常不满。于是便写了首诗给张夫人,张夫人便命家人退后三尺筑墙。叶府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后三尺,于是便形成了“六尺巷”。

  在现实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起争执,如果你退一步,你会发现海阔天空。时时用严己宽人来约束自己,生活中不仅会多出一份快乐,一份和睦,一份平静,更多的则是解脱。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自古以来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今天仍然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别人的相处中,由于他能够很好地关心别人、尊敬别人,所以,他也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这也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受到了别人非礼的待遇,他首先要“反躬”自问,检查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是不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如果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应当坚决改正,如果自己并没有不对的地方,也就不要再去同这种人计较了。

  从“严于律己”的角度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自己和同事、朋友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时,自己应当自觉地关心和照顾他人的利益。一旦发生矛盾,要主动地替别人多想一些,做到宽以待人,而宁愿自己吃亏一点。

  二是在同别人相处时,要力求做到“施恩莫记,受惠必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凡有施惠于他人、给别人以好处的事,就不要记在心上,甚至应当把它忘掉,因为忘掉了对他人所施的恩惠,才不会老想着让别人来报答自己,对别人存着抱怨的情绪。反过来,凡是受到了他人的恩惠,得到了别人的好处,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加以报答,甚至要更多地、成倍地加以回报。

  三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时时都要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思想,来理解别人、体贴别人。

  在人与人相处时,要拿自己做譬喻,推己及人,从而达到更好地关心别人的目的。当自己有困难或遭到不幸时,总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因而,在别人遭到困难和不幸时,自己就应当主动地去关心他人。只知道责怪他人不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可以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化解人和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友好情感,有利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地善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视批评为一种帮助

  我们总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当得到别人赞赏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与满足,心里真是甜蜜蜜,美滋滋。可是当我们面对别人善意的忠告与批评时,却又总是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对善言者恨之入骨。对善意的举动无动于衷、避而不听。虽然说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理当受到表扬和肯定,可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成绩,不要沉醉于成绩的光环下,忘记了进取。

  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然而,有了错误并不可怕,毕竟人无完人,犯错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是去分析、研究、解决还是置之不理、视而不见。面对批评,我们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如果能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是一种进步;如果能够及时地吸取教训并改正,更是不小的成绩。

  在人的一生中,批评如影随形。小时候淘气,难免父母责骂;上学后又多了老师的批评;参加工作了,意见和评议也接踵而至;结婚成家后,又免不了受家人的责怪……批评伴随着我们,也保护着我们。我们在批评中矫正人生坐标。在批评中拨正前进航向,在批评中进步,在批评中日臻完善。

  有一次,爱德华·史丹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有一次,为了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军队。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结果怎么样呢?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回答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在林肯看来,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他都会非常欢迎。

  置身于批评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营造批评的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难怪有位进步较快的干部在谈起体会时说:“我所以能有今天,是领导‘骂’出来的。”这“骂”,其实就是批评。可以说,批评是个人成长的益友,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句话,批评是金。

  然而,有人却认识不到批评的价值,拒绝别人批评,也不愿批评别人。他们的生活哲学是:多栽花,少栽刺,留下关系好办事。即使批评,也是隔靴搔痒,钝刀割肉,不触及要害,不解决问题。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世间最容易的事莫过于发现别人的缺点,而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因此,人们容易认识别人,却很难认识自我。人们可以从镜子中一目了然地看到自身外形的缺点,却不易从镜子里看到心灵上的灰尘、思想上的污垢。此时,需要善意的批评充当特殊的镜子。有人视“镜”为宝,保持了心灵的纯洁;有人视“镜”为敌,结果被灰尘湮没,误入歧途。

  在生活中,常见有的人因受到批评而耿耿于怀。难道批评他人就是跟他过不去吗?不,这是源于一份责任。父亲批评儿子是因为他有教子养子的义务;老师批评学生源于教书育人的责任;上级批评下级是对本人、对组织、对集体负责。

  古人云:“过也,人皆有之,见之劝也,其幡然而悔,释然而悟。”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使事故、问题或消灭于萌芽之中,或纠正于露头之时。反之,小毛病也能铸成大错。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批评是一种帮助,我们为何不用乐观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的批评呢?

  让宽容打开和解之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很苛刻。自己说错话了,会说就这一次,下次不会了;自己迟到了,会说昨天工作太累了;因为赶时间闯了红灯,会说事情紧急,没有注意;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会说自己生不逢时……

  相反,对别人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会时时挂在嘴边;别人长了工资晋了职,我们会背后抱怨老板有眼无珠……

  我们就这样生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然而我们是否会感到自己活得很累呢?由于对自己的过多宽容,导致我们曾经有过的错误一犯再犯;由于对别人的抱怨,我们周围再也看不到真诚的笑脸,而只是一张张神态各异的假面。我们又开始埋怨起来,埋怨生活如此的冷漠乏味且沉重不堪。然而这一切都怨谁呢?倘若我们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我们就不会如此沉沦失望了吧?

  宽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美德。具有宽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时峰回路转,也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柳暗花明。宽容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更多地替别人着想。

  美国有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康农,刚刚上任时就有一位代表嘲笑说:“这位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先生,你的口袋里恐怕还有燕麦吧!”这是在讽刺他还没有摆脱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嘲笑很让人难堪,但康农并没有生气,只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在口袋里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们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当时与康农一道随行的人要求康农去找那位议员,康农说:“算了吧,像他这样的人,不必与他争论。”

  这里,康农面对羞辱并没有恼火,而是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且顺水推舟,做了绝妙的回答,不仅没有受到损失,反而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而事后的事实更说明了康农处理窘境的高明,后来他们成为一对政治上的伙伴。

  斯宾诺莎说:“心不能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你不要觉得有多少人伤害过你,有多少次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那么你要向前看,原谅他们,这不仅是为他们,也是为你自己。如果你把别人过去对你做过或没做过的事当成借口而不去继续前进的话,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到曾经伤害过的人身上,你就很难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未来,你就很容易在责备的流沙中越陷越深。

  有容乃大,是时代最珍贵的人性品格,是时代成功者必须锻造的一种人性。宽容是以辽阔的胸襟容纳各种智慧,是辉映创造性的文化品格。宽容是一种与人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宽容是塑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每个人的个性、天分和志趣得到尊重和发展,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成为百花争艳的世界。

  为人宽厚,以和为贵

  和,是一种心态,一种为人的态度。和,并非一味地妥协,而是在有原则的情况下强调和,凡事以大局为重,不以一己之欲为重心,凡事懂得把握心中的尺度。

  由于家境的困难,林肯12岁时不得不中止学业,去做了一个伐木工人。每次,他都在自己伐倒的木材上写上一个自己名字开头的“A”字母。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砍伐的木头被人写上了“H”,这显然是有人盗用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林肯生气极了,回家对继母说:“一定是那个叫亨得尔的家伙干的,我到他们家找他理论去。”继母看着林肯说:“孩子,你先别急,听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一片大森林,那里有一个人叫斑卜,他以打猎为生,经常在密林中安装捕兽套子。由于他安装的地方是野兽们经常出没的路线,几乎每天都有收获。有一天他又去收套子,却发现套子上只有动物脱落的毛,动物已经被别人取走了。斑卜很生气,于是他就在纸上画了一张很生气的脸,放在套子上。

  第二天他又去收套子,发现套子上有一片大树叶,树叶上画着一个圈,圈子里有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一只狂吠的狗。斑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想:为什么别人拿走了我的动物还要画图呢?他觉得应该和这个人见面说理,于是他就画了一个正午的太阳,还有两个人站在捕兽套边。第三天中午,他又来到了这里,看到有一个浑身插满了野鸡毛的印第安人在那里等他。他们彼此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打手势来对话。印第安人用手势告诉斑卜,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任何人不可以在这里装套子。斑卜也打手势说:这是我装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果实。这时,斑卜想,与其多个敌人,还不如多一个朋友,于是他就大方地将捕兽套送给那个印第安人了。

  后来有一天,斑卜打猎时遇到了狼群追赶,被迫跳下了悬崖。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正躺在印第安人的帐篷里,伤口上还有印第安人给他上的药。此后他就成了印第安人的好朋友,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猎。”

  继母讲完了故事,微笑着对林肯说:“你说斑卜做得对吗?”

  “他做得很好,这样就少了敌人,多了朋友。”

  “对呀,孩子,你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要不然,你在社会上就会到处树敌,很难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亲。”林肯很懂事地点点头。

  林肯牢记母亲的教导。宽容的美德为他以后的人生铺平了道路,最终竞选为美国总统。

  由此可见,为人宽厚,以和为贵,是一个人胸襟无量的体现。对人对事,我们都要本着宽广的心胸来对待,对一切随遇而安。来之受之,处之泰然,淡定地看待面前的一切。以和为贵,能得人心、获人缘,能赢得身边人的尊重。这是人生的财富,也是对人生所见所闻所想的感悟与认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力量,也是为人处世的境界与修为。

  美国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有一件关于宽厚待人的逸事。在他年轻时,为了谋生,开了一家小小的印刷所。有一段时间,他被选任为宾夕法尼亚议会的书记。

  在选举之前,有一个新的议员,对他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反对演说,把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遇到了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敌人,该怎么办才好呢?我们听听富兰克林自己的描述就知道了。

  “对于这位新议员的反对,我当然很不高兴,不过,他是一位有学识、有修养的绅士,他的声誉和才能在议院里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也绝不会对他表现一种卑鄙的阿谀,以取得他的同情与好感,我只在隔了数日之后,运用了一个适当的方法。

  我从一个朋友口中了解到,他的藏书室里有几部很名贵、很罕见的书,于是我就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说明我想看看这些书,希望他慨然答应,借我数天。当他收到信以后,立刻就把书送了过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就将那些书送去还他,另外附了一封信,很热烈地表示了我的谢意。

  他以前从不和我谈话,自从借书后,当我们下一次在议院里相遇的时候,他竟然跑上前来和我握手谈话,而且非常地客气,他对我说,他乐意在一切事情上帮助我,于是我们成为知己朋友,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