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全文阅读 > 第11章 小忍为大谋,吃亏成大事:低头中的忍让哲学(2)

第11章 小忍为大谋,吃亏成大事:低头中的忍让哲学(2)


  人无完人,能力太强或者太完美的人,总会让周围的人觉得有压力,不舒服,如果恰如其分地暴露一些缺点,反倒会让人觉得亲近,而在官场上,则不失为避祸远罪的好办法。

  当年,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家乡老人一眼认出:“什么皇帝啊,不就是当年在村头偷瓜的刘二嘛!”而也正是这些污点,使刘邦的形象顿时血肉丰满,使在历史上被描绘得薄情寡义的他,有了些许的亲切和可爱。

  平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我们总是热衷于自己的正面形象,仿佛自己的形象越好,自己就越成功,就会得到别人的赞美。其实并非这样,适度地暴露自己的“污点”,不仅会让你和王戎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增加自己的合群能力,赢得信任与尊重,还会像刘邦那样,增加亲切和可爱。

  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实际上,上司授予你的权力越大,越对你提防;交给你的责任越重,对你越有戒心。当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你时,你不要得意,因为他可能已经在心里把你当成潜在的对手。另外,如果你的建议没有被上司采纳,可是事情的发展证明你的建议是正确的,这时,上司可能会放手让你来做这件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的处境就不妙了。因为,这等于说上司被迫承认你比他聪明,那么这也许是一个上司将会打击你的信号。此时,你必须想办法来自保。

  事实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警惕身边的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贼”的可能。你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路也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掣肘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念,想办法自损自贬,才能远避祸害。

  适当地暴露缺点,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有利于人际交往。暴露缺点,必须善于选择适宜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其实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一种“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一举成名”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例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遇见尴尬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天上掉馅饼,是偶尔的运气好。

  当然,暴露缺点如果过度,则既要忍受别人的嘲笑,还要清楚上司的好恶以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上司的戒心。适时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打破隔膜,唤回逝去的亲切感,做到既傲立于天空,又不脱离于大地。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官场,一定要有缺点。缺点不仅可以让你避祸远罪,没准还能给你带来正面的影响。《潜伏》里的余则成,他会故意暴露一些缺点给人看,譬如感情,譬如贪财等。一个完美而毫无缺点的人,会遭人嫉恨,会被人敬而远之。如果连上司都对你敬而远之,那上升之路就危险了。所以,聪明人会故意暴露些缺点,尤其是无关痛痒的缺点,让上司以为他能拿捏住你,那才是最安全的境地。但缺点绝不可致命,不能是你真正的短处,只可以是风花雪月时谈起的余兴节目。和人套近乎有余,想以此要挟则不可能。

  把好东西留给比你重要的人

  在职场或者官场上,谁是比你重要的人?当然是领导了。那么,如果有关于荣誉和功劳的事,是自己表功呢,还是把那些名利留给比自己重要的人——领导呢?

  有人说,想升职加薪,就必须学会“奉献”而不能在乎荣誉。人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让人产生“鹤立鸡群”的尴尬,而往往是把苦劳留给自己,把功劳留给领导。别总以为你用文字吹捧领导,自己位于幕后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别以为你把荣誉让给了他人自己就很吃亏,在领导和群众的心里,你的“奉献精神”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也许,正是这些亏本的“奉献精神”,才让你具有了提干的资本,才奠定了你以后平步青云的基础。

  做下属的,最忌讳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之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韩信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可得到建功立业所带来的好处,受到上司长期的宠爱,又能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危险呢?方法有一个,那就是“有功归上”。

  擅长阿谀的下级卖力气卖命,然后将一切功劳、成绩、好名声都归之于领导,而将过错、骂名留给自己,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干得好是由于上级领导的英明、伟大,干得不好是由于我们执行上级领导的决策不够得力,水平不高”。试问,对于这样的属下,哪一个领导能不喜欢、宠信呢?

  田叔是西汉初年人,曾经在刘邦的女婿张敖手下为官,后来张敖被牵扯到一桩谋杀皇帝的案子中去,刘邦大为震怒,将张敖逮捕进京,并颁下诏书说:“有敢随张敖同行的,就要诛灭他的三族!”

  可田叔不计个人安危,剃光了头发,打扮成一个奴仆模样,随张敖到长安服侍。后来案情查清,与张敖无关,田叔由此以忠爱主上闻名。

  汉武帝非常赏识田叔,便派他到藩国鲁国去出任相国。鲁王是景帝的儿子,自恃皇子的特殊身份,骄纵不法,掠取百姓财物不可胜数。田叔一到任,来告鲁王的多达百余人,田叔不问青红皂白,将带头告状的20多人各打50大板,其余的各打20大板,并怒斥告状的百姓道:“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自己的主子?”

  鲁王听了很是惭愧,便将王府的钱财拿出来一些交给田叔,让他去偿还给被抢掠的老百姓。田叔却不接受,他说:“大王夺取的东西而让老臣去还,这岂不是使大王受恶名而我受美名吗?还是大王自己去偿还吧。”

  鲁王听了,喜得美滋滋的,连连夸赞田叔聪明能干,办事周到。田叔何等聪明,把好名声留给了鲁王,自己先唱个黑脸,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鲁王能不支持他的工作吗?

  唐朝李泌更是深谙“有功归上”之道。

  李泌在唐代中后期的政坛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气的人物。他辅佐过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中外很有影响。

  唐德宗时,他担任宰相。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要求与唐朝讲和,结为婚姻。这可给李泌出了个难题——从安定国家的大局考虑,李泌是主张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事情僵在那里,正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空虚得没有这个力量了,唐德宗一筹莫展。

  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

  德宗忙问是什么主张,他却不直接回答,先卖了个关子,说:“只有陛下出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了江山社稷,屈己从人,我才敢说。”

  德宗说:“你怎么对我还不放心,有什么主张就快快说吧!”

  李泌这才说:“臣请陛下与回纥讲和。”

  这个建议果然遭到了德宗的拒绝:“你别的什么主张我都能接受,只有回纥这事,你再也别提。只要我活着,我绝不会同他们讲和。我死了之后,子孙后代怎么处理,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言之过激,不光办不成事情,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祸殃。于是,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前后1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达15次的陈述利害的谈话,才算将德宗皇帝说通。

  李泌又出面向回纥族的首领做工作,使他们答应了唐朝的五条要求,并对唐朝皇帝称儿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得到和解,这完全是由李泌历经艰苦,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问李泌,“回纥人为什么这么听你的话?”

  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肤浅之人,必然大夸自己如何声威卓著,令异族都畏服,显示出自己比皇帝都高明。这样一来,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而李泌却是一个极富政治经验的人,他对自己一字不提,只是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灵,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话,德宗能不高兴,能不对李泌更加宠信吗?

  田叔、李泌在处理这样一种较为棘手的上下级关系时,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得罪人的事情我揽下,出头露脸买好的事情都归上司,这样才能立功、受宠。毕竟,上司是比自己更重要的人。

  聪明的人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该吃亏的时候就吃亏,该让利的时候就让利。吃得一时亏,才不会吃大亏。

  以退让为开始,以成功为结束

  退让就意味着失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对于进,退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在动物世界里,狮虎的藏露进退之功,是为了猎获对象或保护自己。这个道理在人际间也同样适用。有的人只知道乘胜追击,不知道退一步再向前。这会使自己身心疲惫,也很难实现成功。

  我们应当懂得,成功的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而应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学会退让,懂得谦虚,肯为别人的进步创造环境。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美德。

  在某家外资医药企业供职的李先生,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先后做过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助理。今年,他却跳槽了,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做副总裁。李先生说,自己年近40了,虽说有一些资历和工作经验,但与外企里30岁上下的年轻人相比,不管是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精力,都不如他们。与其等着被年轻人挤走,还不如换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李先生认为,民营企业比较缺乏人才,而自己掌握的外企管理理念,完全可以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企业。况且,民营企业支付的薪水是外企的两倍,赋予他的权力也很大。现在,他领导着近百名员工,做着以前在外企想做却做不成的事儿,非常有成就感。

  以退为进,看似隐忍、退让,实际上是为日后的成功做准备。凡事别那么逞强,收敛一点,暗暗使劲,将来绝对能出人头地,而且不会遭到排挤和嫉妒。

  赫尔鲍姆是矿冶专业的高材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深造,拿到了硕士学位。学成后,他来到美国西部一个大矿找工作。

  一次,赫尔鲍姆去矿主的办公室面试,他认为对方一定会对自己满意。可大矿主对他一点兴趣都没有,断然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原来,这个大矿主是工人出身,他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置,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儿爬上来的。这个人生性耿直,脾气倔强,加上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因此,特别不喜欢有学历的人,尤其对那些张嘴就能讲出一套套理论的工程师,更没什么好感。

  面对尴尬和无奈,聪明的赫尔鲍姆脑子一转,很快想出了对策。他微笑着说:“大矿主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个秘密,可您得答应我,不告诉我父亲。”大矿主对此很感兴趣,表示绝不泄密。赫尔鲍姆神秘兮兮地小声说:“其实,我上学的时候一直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大矿主一听见这话,表情阴转多云,仰起脖子哈哈大笑,随即一拍桌子:“很好,你被录用了,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

  赫尔鲍姆求职成功,得益于他的灵活多变,他正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才打动了大矿主的心。

  可以说,人心就是小宇宙,很复杂,因而,让步有时是很必要的。懂得让步,是一种修养,不是懦弱,更不是丢弃人格。以退让为开始,以成功结束,这样的成功之路比起咄咄逼人的“进”,更让人佩服。

  还有一种特殊的退让,表面看起来是做出了让步,实际上却在暗中更进了一步,正所谓“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也可以叫做“新瓶装旧酒”。换了瓶子向对方表示退步,可酒还是老酒,因为换了个有阻力的环境,酒力反而更大。由于对方对新的酒瓶毫不提防,到关键时候,就会猝不及防,没有一点还手之力。

  牛津大学有个名叫艾尔弗雷特的学生,比较会写诗,在学校小有名气。一天,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有个叫查尔斯的同学说:“你的诗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是从一本书里偷来的。”艾尔弗雷特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讲过的话,但这一次,我愿意认错。我原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等我回到房间,翻开那本书一看,却发现那首诗竟然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