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有女初长成
并州太原郡文水县(今山西省太原市文水县)地处晋中吕梁山的东坡谷野间,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文水从吕梁山流出,汇入山西的主动脉汾水。武家祖祖辈辈好几代都生活在这里,从武士彟往上数,五代先人没有出过一个王侯公卿,基本上都是幕僚、副职之类的芝麻小官,与当时的豪门大族差得太远,属于“小姓”,但也不属于那种“寒”到底的小老百姓。
武士彟的父亲武华,官职还算得上体面,是隋朝的东都(今洛阳)丞,可是四个儿子却一个当官的也没有。长子武士稜务农,二子武士逸是隋朝军队中的一个士兵,三子武士让也在家务农。武士彟作为家中的老幺有自己的优势,父亲和兄长创家立业,他便获得了格外的关爱,并有了读书见世面的机会。
武士彟兄弟四人都是头脑活络之人,但凡头脑活络之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安分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过于安分的人难以实现人生的奇迹。
虽然说祖上没能为子孙留下什么高官厚禄和金山银山,可武家兄弟并没有多少抱怨。既然自己生来不是“富二代”,那就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或“官二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眼前没有更好的出路,那就埋头种自己的地,做自己的小买卖。他们相信只要一天不闲着,早晚会靠双手改变这种不咸不淡的生活。
武士彟最初做的只是小本生意,走村串巷,赶集上街卖豆腐。武家的豆腐做得又白又嫩,深受乡邻的喜爱,销路还是不成问题的。不管卖的是什么,积累的都是人生经验。
多年的小买卖经历,把武士彟这个人磨炼成了一个嘴甜腿勤、精于算计的生意人。也就是说,在谈笑风生之间,他就能将你的钱划搂到口袋里了。
而这短短几年的卖豆腐生涯,武士彟为自己掘下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加之掘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武士彟的创业之路开始步入正轨。
那么如何得到这宝贵的第一桶金呢?当然也有少数幸运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如凭长辈赐予、偶然所得(中彩票)等,但更多的人还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创业路上苦苦挣扎。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在创业之路上,处处留心皆财富。小买卖也能创大业。
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一般人没有可观的遗产去继承,平时靠有限的薪资活命,扣除日常开支,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要想投身商海,只能学武士彟从小本买卖做起,滚雪球。
就是靠着这第一桶金,武士彟开始走上了自己的转型之旅。人不能一辈子卖豆腐,卖豆腐只能养家,不能发家。如果想发家,就要进行产业升级。
何谓产业升级?比如说现在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琢磨着上市,上市就会让自己的企业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产业要想升级,这就需要投资者的眼光和胆略,要认清时局,紧盯国家政策。
武士彟不仅是个精于算计的生意人,更是一个读书识字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时局看得很通透,其创业蓝图也不仅仅是把武家豆腐坊的连锁店开遍全国。那样的话,后来的武则天不但成不了皇帝,撑死了也就是个“豆腐西施”。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纠缠于国内的种种社会矛盾之中,苟延残喘。这位非主流暴君算是形象工程的鼻祖,只管埋头致力于他的大手笔:建东都、修运河、筑长城……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搞开发,这种劳民伤财的建设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养肥了一些百万、千万富翁。
隋王朝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卖完豆腐的武士彟从中捕捉到了更大的商机。这种商机比卖豆腐更有搞头,为什么呢?因为它需要和官方直接打交道。一个人挣再多的钱,最多也就是商人,这与官方做生意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大富,一个是小富。有人大富显贵,有人小富即安。
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被作为基本政策沿袭了下来。明清以前,商人地位十分低下,富商巨贾即使口袋里再有钱,走仕途也没什么指望。因为商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自然也就不可为官。要想受人尊敬,既富且贵,只有一条路走——仕途。
有了钱的武士彟开始把目光投向官场,他决定与官方合作做买卖,以寻找进入仕途的捷径。商场和官场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者都是利字当头,其次这两种职业都是按照规则出牌的游戏。
武士彟能够在商场混得风生水起,他相信官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他觉得自己生来就不是吃素的,虽然自己卖的是豆腐。
他和朋友许文宝一道贩点木材,南北大集,互通有无。买卖越做越大,财富的雪球也是越滚越大,路也越走越宽,很快武士彟就成为当地的暴发户和官场的常客。
武士彟几年前在乡间建房买地,本打算过地主老财的日子。其实只要他不折腾,积攒的财富已经足够让他娶几房姨太太,逍遥半生了。按常理说,只有在太平的天下才能过太平日子。可隋炀帝的天下这时候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
天下不太平,有钱也未必守得住。武士彟开始用手里的钱,不断地结交地方官员,并在太原鹰扬府谋得了队正的小官。这个队正是个多大的官呢?其实就等同于部队里一名管理百十个兵卒的小连长。虽然职微言轻,但好歹也算是吃上皇粮的军官。
什么是官?简言之,吃国家饭替国家干活的高级打工仔。此时的武士彟完成了从农民到商人,又成为官人的三级跳,迎来了家族翻身的机会。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运气,更需要贵人。而如果有了运气,又遇上生命中的贵人,那么不成功就是天理不容。
需要交代的是,当时官员的选拔使用全凭门第和血统的纯正度。那些高官显贵的子弟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世家大族,凭借门第青云直上,就可以位列公侯;而一般的士子、商人则被列为寒门庶族。出身寒门之人,无论你的才学和个人品行如何卓著,也难以为朝廷所重用。即使有机会进入政界,最终不过以小吏混迹,极难升迁。
就算你凭借勇力当一名军人,获得军功得到显位,也仍被那些士族子弟所轻视,或是挂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或是被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洗牌大浪淘沙,直至被洗出权力格局。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时任并州河东巡抚大使的唐国公李渊,因为军务、政务繁忙,经常奔忙于并州、河东两地。
当时连通两地的官道正好从并州文水的武家庄穿境而过,武家的机会也随着这条官道而来。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善于捕捉人生际遇的武士彟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的。
武士彟果断地辞去了队正的官职,在家门口的道旁开起了茶馆。让人奇怪的是,茶馆大多数时候是关门歇业的。茶馆卖的不是茶,而是一种等待。等待的不是别人,是一个能够给他机会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武士彟这个茶馆老板纯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关心一天的生意能挣多少钱,挣多少钱都有花完的时候,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是这辈子的饭票和下辈子的荣华。
很多时候,武家庄的男女老少会经常看见武士彟毕恭毕敬地立于道旁,拦住行政长官李渊的马头,诚心诚意地要请对方下马歇息一番,那份热情的嘴脸上就写着两个大字——谄媚。
武士彟不但死皮赖脸地免费招待李渊,还不时地从自己马厩里挑上几匹骏马送给唐国公。李渊本来就是个武人,武人好马,武士彟正是在投其所好。
苦心到底没有白费,也就在第二年,李渊改任太原府留守,成为主政一方的行政长官。
机会来了,武士彟毫不犹豫地抛家舍业,到太原留守衙门当了一名行军司铠参军,主要负责武器管理、粮草配备等后勤工作,官至正七品,比起鹰扬府的小队正,无疑又迈出了一步。
随着李渊的势力不断加强,这只强势股被普遍看好。武士彟凭着商人的精明,在历史的转折时刻跟对了人,押对了宝。
李渊在晋阳举义旗,武士彟的官阶也一步一步地随之擢升。他曾经私下里对李渊说:“夜曾梦见唐公入西京,骑苍龙升为天子。”这句话除了有马屁的功效之外,也可以看出作为商人的武士彟,他那超拔的胆略和独到的投资眼光。
武士彟拍着胸脯向李渊保证:“唐公,只要你敢起兵,我武士彟就倾其所有帮助你。”
李渊听了大为感动,拉着武士彟的手表态:“如果我的事业将来取得成功,当与武兄共享荣华富贵。”也就是说,你不是白投资,如果将来赚了,是有分红的。
李渊是太原地区最高长官,武士彟是他的下级官吏。两个人能够这么掏心掏肺地交流谋反之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酒肉朋友关系。
武士彟为什么要如此攀附李渊?李渊又是怎样一个人?西魏时,李渊的祖爷爷李天赐奋斗半生,也就只混了个幢主的小官做做。这个官自南北朝到隋代,也没超过七品。
老子不行,儿子行;儿子不行,孙子行,早晚都会让你行上一次。在时间面前,这个世界才是公平的。老天果然没有辜负李天赐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他的儿子李虎改写了李家的命运。这个李虎不是别人,正是李渊的爷爷。
李虎是个有志青年,生来信奉“爱拼才会赢”的人生真谛。他经过无数次的不懈奋斗和努力打拼,终于修成正果,得到了西魏皇帝的青睐,被赐姓大野氏。
这姓和李虎的名好像是天生一对,放在一起俨然就是一野生动物,动物凶猛。可在彼时彼刻,这大野,那可是皇族的姓,谁姓了这个姓就是国姓爷,就算是一堆破铜烂铁也能让你镀上一层金粉,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耀眼唬人。
李虎从此就被唤作大野虎,镀了金的大野虎在仕途上一路狂飙,直把官当到了太尉。
太尉不是一般的小官,级别属于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一级。同时李虎还被封为八柱国大将军之一。在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他们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李虎除了皇帝,没几个人排名在他前面。李虎这时候还做了一件令李氏家族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的事情:他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鼎力协助当时的西魏权臣——宇文泰。
李虎的投资眼光还是不错的,虽然市道艰难,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准了这是一项长线投资。认准目标,就抱住不放,等到将来牛市来临,这支潜力股是要翻番的。
当时的宇文泰还没有篡位,由于得到李虎的帮助,宇文家族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所以宇文泰的儿子篡位做皇帝后,仍念念不忘李虎的恩情,将其列为开国元勋,封为“唐国公”。就这样,李虎为后来的李唐社稷打下了角逐天下的第一步基础,也为自己的家族攫取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任丞相时,恢复了李渊家族的本姓,不再让他们家继续姓“大野”了。谁知道去掉“大野”的李家,最后折腾得更加疯狂。隋文帝杨坚的皇后(隋炀帝杨广的妈)独孤氏是李渊的姨妈,李渊自小便得到了隋文帝夫妇的喜爱。
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出生于长安的唐公府邸,从小便死了爹。死了爹,可他还是他爹的儿子。血统很重要,有时它是原罪,有时它是荣耀。也因为这很重要的一点,死了爹的李渊得以顺利袭封唐公。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了国家高级干部身份,这就是传说中门阀士族的力量。
李渊前往太原赴任,身边只带了二儿子李世民。当初李渊听说杨广要派他去山西任职,是非常高兴的,那里是陶唐故国的发祥地,自己又是唐国公。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那么上路是必须的。
在去的路上,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还有一番心与心的交流。李渊对这个最能干的儿子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也就是说,唐是我们的国,太原就是我们创家业的地方,今天调我到这个地方开展工作,不是朝廷派我来的,是上天派我来的。唐是咱的地盘,咱的地盘咱要做主。
这话明显不是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如何去忠君爱国的,分明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父子见隋王朝恶贯满盈,于是决定乘乱起兵,期望于乱世之中捞上一票。李渊遂命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分头招募士兵。李渊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他们私下里找到武士彟来商量这个事。
武士彟与王威虽然交情不错,但是大势在哪一边他还是能看清楚的。我们不要忘了武士彟是一个商人,玩的是资本投资。他把单位成本与投入回报率给两个人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项赔本买卖,不适合投资。
经过武士彟的耐心劝说,王威、高君雅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这为李渊消除了太原起兵的障碍。李渊也将计就计,将王、高二人除掉。
等到李渊登基,开唐朝一代伟业时,武士彟因功官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又以后勤部军需官的身份跻身于十四名太原首义功臣之列,并从李渊手里得到了一块钦定的免死金牌。有了这块免死牌,即使有一天犯了死罪,也没有人可以杀得了他。
无数的历史案例告诉我们:免死金牌这玩意儿其实是骗人的把戏,当权者如果不想让你死,这块牌子就是金牌;当权者如果想让你死,这块牌子就是破铜烂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