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武则天帝王笔记全文阅读 > 第5章 欲望之路(4)

第5章 欲望之路(4)


  可是李淳风却反对这么做,他说:“这样做会激怒上天,恐怕后果会更加严重。”

  既然是上天不让开杀戒,唐太宗只好收手,他也由此存了一份防范之心。既然我杀不了你们,那就要提防你们反过来杀我。

  这些人总算逃过一劫,可有一个人却没有那么好的命,倒了血霉。这个人名叫李君羡,是玄武门的一员守将。玄武门是唐代长安城的正北门,扼守皇帝居住的大内,位置相当重要。唐太宗当年就是在这里设下伏兵,诛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再用武力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的。

  李君羡的岗位在玄武门,他的职位是左武卫将军,这是唐代府兵制十六卫中左武卫的一员大将。不光有官有职,李君羡还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武连郡公。而他本人又是武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安市人。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武安人,一个人占去了四个“武”字,这还不算完,真正要他命的是他自己说的一句话。

  这一天,唐太宗在宫内开派对,宴请手下那些武将。酒过三巡,唐太宗和大臣们频频举杯,不知不觉中喝得酒酣耳热,来了兴致。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大臣说:“大家别这么光喝酒,我们来做个游戏。”什么游戏呢?报小名,把自己的小名报出来博大家一笑。

  武将放得很开,性格也直率,一个个纷纷响应,报上小名。我叫狗蛋,他叫狗不理,名字千奇百怪。到了李君羡这儿,李君羡低着头,一副含羞带怯的模样,嘟哝了一句:“臣小名五娘子。”

  “什么?我浪子,没听清再说一遍。”

  “臣小名五娘子。”李君羡结结巴巴又重复了一遍。一个五大三粗、胡子拉碴的将军,居然小名叫五娘子。大家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哄堂大笑。

  可有个人却笑不出来,那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皇帝并不是个不懂幽默的人。可李君羡的这句话让他真的笑不出来,因为在那一瞬间,他想起了“女主武王”的预言。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武安人、五娘子,而且还是武将!他觉得如果有带“武”字的人谋反,非此人莫属。

  没过多久,李世民便找了一个借口,诛杀了李君羡。李君羡被揪出来背了黑锅,武则天则躲过一劫。关于这件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武则天当皇帝前后造神运动的一个产物。她要宣传自己:我是受命于天的神,是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

  为了坐实这件事,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还煞有介事地替李君羡平反。你是被冤的,你这个“五娘子”是伪娘,我才是真正的“女主武王”。

  第二个是当时民间流行的武媚娘曲,这首曲子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打榜曲目。《旧唐书·李纲传》:隋开皇末,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

  第三个则是推背图的来历,相面大师袁天罡和星象大师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将中国历史一网打尽,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这三个故事发生时间本不相同,后世却将它们如糨糊般搅和在一起,再与武则天是否曾被打入冷宫降为侍女,以及她出家的原因联系起来,也就让传说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岁首,这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季节。白雪覆盖了整座长安城,但却无法覆盖这个盛世的荣光与骄傲。对于身在感业寺的武媚来说,冰冻的时间在雪地上正在缓缓退去,即将迎来的是又一个崭新的黎明。紫宸殿沉洪的钟声敲响了大唐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

  守岁的人长长地透了一口气,推开窗子,让朔风吹散屋子里的炭气;随后,人们点燃了红色的蜡烛,以庆祝新皇帝登位的第一个元旦。

  大唐的臣民是不会忘记先皇的,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让天下由纷乱走向太平,人们由流离回复安居,自从秦汉以来,三国六朝,战乱相继,没有真正的承平与统一。然而,李世民却创造了一个宏大的统一局面,二十三年以来,欣欣向荣。人们以为他会活得像他父亲一样长久,谁知太宗皇帝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征高丽回来之后,就被风湿病缠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竟一病不起,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风光无限的皇帝仅仅活到五十三岁。

  太阳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无论你是帝王,还是小老百姓,日光之下,貌似公平。

  紫宸殿的晨钟响了三遍,接着,各处宫闱和寺庙的钟全部都响了,宏大的声响撼动了白雪覆盖之下的整座长安城。

  李世民死了以后,接班的是他的儿子李治,是为唐高宗。

  高宗皇帝李治,是唐代有着颇多争议的一个帝王,他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个人,一个是他伟大的父亲李世民,另一个是他将来的皇后武则天,他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了几千年。

  李治在众位大臣们面前亮相,应该是在母亲长孙皇后的葬礼上。当时只有九岁的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惹人怜爱。这份孝心打动了父亲唐太宗,从此对他高看一眼。

  那时候的李治,让人感觉是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懂事少年。李治的身体一直很柔弱,多情的人总是长不出一副结实的身板,也许是浓情耗费了太多生命的精华。

  史料记载,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所谓“岐嶷”,是指这孩子已经聪明到了特异的程度。自古以来,聪明的人活得都挺累。

  李治是个文艺青年,他的文章和书法还是很有造诣的,喜欢柔媚而艳丽的诗文辞赋,这好像是多情帝王的共性。李唐皇族颇有音乐天赋,李治也是个音乐天才,自己创作了《上元舞》《琴歌》《白雪》等乐章。

  综合来看,李治并不是一个混沌之人。白衣胜雪,才华横竖都溢。

  就是这么一个乖顺之人,却干下了忤逆之事。动什么别动感情,尤其是对自己父亲的女人动感情。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下诏军国机务都交给太子李治处理。从这以后,太子李治就被推到了前台,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太宗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媚娘有了私情。

  那一年,李治十九岁,武媚二十三岁。这时候的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王氏出身极为显赫,为当时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王氏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当然皇家的媳妇没有一个歪瓜裂枣。

  唐太宗对这个儿媳非常满意,曾称她和李治是一对“佳儿佳妇”。这次李世民真就看走眼了,他眼中的“佳儿佳妇”却没有落得最好的结局。

  不过对于这桩婚姻,唐高宗有他自己的理解。我们前面交代过,唐高宗是个文艺青年,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当然很多想法都是来源于文艺作品:偶然邂逅,心心相印,自由恋爱。

  可想法虽好,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就拉来一女的,没有感情生活的前奏,就开始办手续,经过皇家无数道烦琐程序仪式,然后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她就是你的老婆了。这种做法让李治很崩溃,皇家婚姻就是包办婚姻,十足的包办婚姻。

  直到遇见武则天,李治才算领略到爱为何物。他们邂逅在李世民的寝宫,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至于武则天,大多数人认为她扮演的是诱惑者和投机者的角色,其中并没有多少真情投入,只是因为在老子那里寻不到出路,才将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寻找机会。

  对于一个自负才貌却长期遭受冷落的宫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贵的皇太子的垂青,要说这时候的武则天内心一点想法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这段叫人难以启齿却又心跳不已的恋情,就在华丽而森严的长安宫廷里悄然生根、发芽。十九岁的李治就这样深深地迷上了比自己大的武则天。这也难怪,在备尝风霜、充满心机的武则天眼里,李治不过就是一个感情冲动、腼腆有加的大男孩。

  也就是说李治是个多情的种子,迟迟没有完成心理上的“断乳”。

  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生活中,李治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渴望回到童年的时光,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因为在那里,他才觉出温暖、安全、无忧无虑。可是,母亲长孙皇后早已去世。他也已长大成人,无法回到那备受女性宠爱的童年。于是,本能促使他寻找梦中的港湾,眷恋比自己年龄大、成熟、意志坚定的女人。这正是李治这类具有恋母情结、性格懦弱的男人常见的一种自慰方式。

  武则天正好具备了这一切,她热情、机智、美貌。在武则天身上,李治的人生激情和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满足。眼前这个女人是一个活着的母亲、现实的情人,是一个难以舍弃的心理和肉体的温床。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世民死后,停殡于宫中二十二天。小敛、大敛等宫中治丧活动结束后,梓宫被发引出宫,送往墓地。

  在那里,李世民终于得到安息,加入了祖宗之列,成为帝国的过去式。

  从皇宫往北走,过了通天坊、金波桥,有一座庞大的寺庙,它就是皇家专用寺庙——感业寺。感业寺周围绿水环绕,花木繁茂,苍松翠竹比比皆是,是京城中最幽静的地方。

  唐太宗李世民备极哀崇的丧礼仪式结束后,后宫里未生子女的嫔妃们,不论老的小的,一律循例被打发进感业寺。

  死了丈夫,就成为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作为先皇的女人,惹出是非就是丢当今皇帝老子的人。放入民间又不妥,只好让她们下岗再就业,出家当尼姑。

  感业寺里立即美女如云,人满为患,计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诸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缓、充仪、充容、充媛诸女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以及原来年老色衰、已被除册的,总计有二百人之多。剃度在升平殿举行,三个剃度师已经进行了两天,还没剃度完,先皇李世民的妃嫔们柔美的头发,已被装了整整三大箩筐,升平殿内殿外,一片哭泣声。

  哭什么哭?你们的命算是好的了,搁在过去,你们都是要殉葬的。

  昔日为了争宠,为了品级的提升,个个费尽心机,争相打扮,倾轧对手,如今,太宗崩逝,竟一个个被当成无用的包袱,扫地出宫。武则天面临着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依据大唐制度,她也被送出宫削发为尼。武则天虽不甘心,但当时的她也只能任人摆布,怀着一个渺茫的希望在感业寺住下,名为带发修行,实为大唐天子之“别宅妇”,身份极为尴尬,前途也是一片黯淡,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与李治那似有若无、脆弱易断的爱情了。那叫爱情吗?她也无法肯定。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也应该有个新的气象。李治表现得颇为热心,李世民后期是三天一上朝,李治却是天天上朝,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内,“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李治把皇帝这份工打得有声有色。没有天赋,不要紧,勤能补拙;没有资历,不要紧,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关心民生疾苦。

  对于新角色的新鲜感和责任感,冲淡了与情人分离的相思,重新召武媚娘入宫之事也一拖再拖。作为皇帝,李治身边从来就不会缺少女人,这段时间里他又纳了徐婕妤等美人。

  闲时到感业寺里感受一下别样风情,所谓红旗不倒,彩旗飘飘,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得很。

  但对于武则天来说,日子就没有那么轻松了。红颜易老春易逝,她已经二十七岁,就是放在今天,她也算是剩女了。何况她这个剩女还是先皇剩下来的,没人敢接。

  没有任何名分,没有任何保障,不尴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感业寺里,她身边穿梭的都是凡心不死的山寨版尼姑。

  每天这帮人议论的都是新皇之事,传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纳了谁,今日又纳了谁的消息,都是比她更年轻也许更美貌的女子,而她不能过问,更不敢有任何抱怨。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传说中她写的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

  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战栗。

  男人本来就是靠不住的,何况是一个登上帝位的男人。因为她知道,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更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她相信,自己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力。

  因为在这二十七年的人生浮沉之中,她始终保持着一样东西——信念。信念比黄金还贵重。

  等待黎明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太宗皇帝去世一周年的忌日,为了替先帝追福,在超度先帝亡灵的同时,高宗皇帝组织了一系列的祭奠活动,其中包括在京师长安的众多寺院同时举行追福法会。

  高宗皇帝本人也要到佛寺行香礼拜,并顺便向他死去的老爸李世民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另外他之所以选择感业寺,还有个很私密的原因。

  唐太宗驾崩,很多未生养子女的宫人们一起被剃度落发,进了感业寺。唐高宗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行动差点儿要了大唐帝国的半条命。

  他没有焦虑,他只有兴奋。唐高宗辗转反侧兴奋得一夜无眠,他已经连夜派人去踩过每一个点,他只在乎其中的一点。他选择在这一天离开皇宫拜祭先帝(唐太宗李世民),除了成全自己的“仁孝”之名,同时还要成全自己的“情种”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