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在官宦之家的武则天与同时代的所有官僚人家的子女一样,过着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她似乎又不完全像同时代的官家小姐,养在深闺,学做针线女红。跟着父母这么多年东奔西走,让她有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她比一般的少女多走了一些路,也多读了一些书。
她的母亲杨夫人喜欢文史,不擅女红,家庭的耳濡目染,母亲的言传身教,必然对武则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武则天也像母亲一样喜欢文史。爱好文史会让人在审视现象时有一种宏大壮阔的视角,不拘泥于小儿女的方寸。
杨氏共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就是日后的韩国夫人,次女为武则天,下面还有个妹妹,约比武则天小一岁,史书上记载得并不多。
仕途得意,儿女满堂。做男人做到这一步,武士彟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唐高层政局发生了变动,秦王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干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夺位成功。时为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
在武德一朝官运亨通的武士彟,除在事变后短暂地回京述职之外,终贞观一朝,一直都在外地任职,再也不曾做过京官。这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武士彟与高祖关系密切,成为李世民心头大忌。武士彟作为太原最早的从龙功臣,一直深得李渊爱护,这可以从他顺畅的仕途反映出来。
李世民武力夺嫡之后,致力于各派系的政治和解。老子身边的红人,就算不是自己身边的衰人,但要想一红到底,再挤进权力的中枢,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武士彟从此离开了京城,先后担任过扬州都督府长史、豫州都督、利州都督和荆州都督。从我们今天的地理概念来看,扬州在江苏,豫州在河南,利州在四川,荆州在湖北,而并州在山西。由于武士彟四处为官,武则天也就追随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少年武则天的生活大抵如此。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天并没有给武则天过这种平淡生活的机会,她幸福的童年在十二岁的时候戛然而止。她的生命,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因病去世,武士彟闻知旧主的死讯,心里非常悲痛,没多久也就呕血而死,到另一个世界追随自己的主子去了,享年五十九岁。
自己的男人撒手而去,杨氏成了寡妇。新寡的杨氏夫人带着三个女儿扶柩回到并州老家。由于武士彟是三品大员,所以由当时担任并州都督的李绩亲自监护葬礼。我们以后会讲到,这个人在武则天的生命中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过此时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武则天当时肯定不会注意到李绩的存在。因为她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悲痛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去世,还有家庭生活的骤然改变。
跟随母亲回到并州后,武则天原来熟悉的那个简单的核心家庭一下子变成了勾心斗角的联合家庭。父亲死后,家里原来潜藏着的各种矛盾一下子爆发了。老子在的时候,大家是兄弟姐妹;老子不在了,多一个兄弟姐妹,就多一个瓜分家产的竞争对手。
武士彟与前妻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对继母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非常不客气。因为三个小姑娘都还没出嫁,按照唐朝的习惯,女儿出嫁的时候是要分割财产的。武元庆和武元爽一想到这儿,不由得对这三个妹妹厌恶起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武氏是一个大家族,一般来讲,在中国古代,族人在处理这种家庭矛盾的时候,通常是向男不向女。男孩算是自家人,传香火,振家业,是男人的事;而女孩迟早是要嫁出去的,如同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事。
武氏族人对杨夫人母女百般挑剔,特别是两个堂哥武惟良和武怀运。他们对这娘几个的态度极其恶劣,目的只有一个:让杨氏母女赶紧卷铺盖走人。
武士彟的离世,让杨氏母女陷入了窘境。武则天从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女一下子变成任人欺凌的弱势女子,这让少年时代的她心里充满了怨恨,而这种怨恨像毒草一样生根发芽。
武则天和母亲杨氏并没有分得多少家产,只得忍气吞声寄居在兄长武元庆的屋檐底下。不久,武则天的大姐不堪兄长欺侮早早地嫁人了,嫁给了越王府曹贺兰越石。这让人不免想起袁天罡当年的那句话,此女将来不利其夫。
如果这个贺兰越石要是知道袁大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狠话,估计就是让他倒贴钱也不愿做武则天的姐夫的。试问天下又有哪个男人愿意找个克夫的女人,除非他活腻歪了。
大姐嫁人后,武则天和母亲杨氏前往京城投靠亲戚。也就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广选天下美女、才女充实掖廷。虽说这时候李世民的三宫六院已经人满为患,可后宫编制还是一再扩充。
征美令布告天下,对时刻等待机会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武则天显然是有备而战,经过一系列的“海选”和淘汰赛,她笑到了最后。当听说选妃嫔选到自己头上时,她表现出了异常的决然和冷漠。
杨氏虽然同意女儿进宫,也曾经千方百计地进宫找自己的表妹杨妃走后门托关系。但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她又不禁为女儿的未来担心。
这位饱经沧桑、从小生在王侯家的前朝宰相之女,怎么能不知道那九重宫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但那三宫六院、繁花似锦的外表下面,又何尝不是险恶难测的大旋涡。虽然有个别幸运儿被命运之神托出水面,成为人上人,可自古至今,有多少花季少女淹没在那里,又有多少红颜薄命的悲剧在那里上演。等待自己女儿的究竟是怎样的命运呢?
想到这儿,杨氏不禁悲从中来,哭得很是伤心。武则天面无半点悲色,在一旁像个没事人似的收拾自己的行李。平日喜爱的《史记》等帝王列传,都被捆扎起来,打成包裹。
本来以为母亲哭两下就算了,结果杨氏在那里没完没了。十四岁的武则天只好安慰母亲,她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须作儿女悲态?”
这句话固然有安慰母亲的成分,但也由此可见,武则天对自己进入后宫是抱着必胜的信念的。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连历史老人也没有想到,这个机会会让他也翻盘。被选作君王妇,有可能是一种灾难,但十四岁的武则天已经做好了避祸趋福、逢凶化吉的思想准备。
武则天对入宫的前途并不悲观,相反,隐然有家里也不见得比宫中好之意。与其留在家里受堂兄弟们的窝囊气,还不如进宫搏一把。即使将来深锁宫墙之内,也可以赌一赌运气,或许能够开拓一番新天地。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少女武则天辞别母亲来到大唐的都城长安,成为唐太宗后宫万千佳丽中的一个,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其中有因罪没入宫中的犯官女眷,也有随例采选的普通宫女,武则天相比之下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她初来乍到就混了一个五品的才人封号,并赐名武媚。进宫对于武则天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在当时看来还很难说得清楚。
一方面,十四岁的小姑娘,进宫就被封为五品才人,确实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另一方面,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多了去,可是真正能够得宠的人就那么几个,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概率低到就算“出老千”都很难保证中大奖。
她们中的大部分都将在最繁华的深处开始一生的凋零,想要混出头难于上青天,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舍得让女儿去冒险。杨夫人虽有心让女儿改变命运,但事到临头还是难以割舍,所以她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才会日夜啼哭。
可武则天并不是这么想,她觉得家里的生活前景暗淡,进了宫也许会有新的机会。大概是父亲喜欢冒险的基因遗传给了她吧,她愿意为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险。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冒险之旅,如果一味地在平淡中求生存,那么求来的只能是一场更为平淡的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貌似有理,但实在令人颓丧。
在这里插一句,近年来有唐史专家,臆断武则天感情世界里最爱的男人是李世民。我只能说,专家是专家,可专家并不是爱情专家。
女人与男人的爱必须要有钦佩的成分在内才会完美而持久,而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天下能让她真正仰视的男子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她见到了一代伟男——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以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后又被赐名为“媚”。有人在写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关系时,总在美化。一个是位列千古名君榜,一个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他们之间的碰撞不应该是白开水似的平淡无奇,应该是火星撞地球,应该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于是就有人站出来力挺武则天是倾慕唐太宗的,力挺派还拿出了女性心理学来分析。因为武则天入宫时侍奉唐太宗的年龄,刚好是心理固置期,又恰逢其父病逝,得以充分体会女性的柔弱和卑贱,因而变肉体羡慕为男性崇拜,接着侍奉唐太宗,刚好使其与衷心倾慕的男人心身交合。
不管这种推测有谱没谱,但却大有市场,被一些下三烂的历史剧反复炒作。
还有人说唐太宗对武则天也很赏识。这一点大家都爱用武则天驯马的故事来证明。唐太宗有马名狮子骢,无人能制。武则天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故事的人就是武则天本人,当时唐太宗早已离开这个世界,死无对证。正所谓,故事里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何况是本人说的故事。
由此推断武则天与唐太宗在性情上有共通之处,貌似一对。
从李世民的角度说,武则天在十四岁把自己献给唐太宗时是千娇百媚的花样年华,很惹唐太宗喜欢,故赐名为“媚”。既然如此得宠,为何直到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也只是混了个才人的头衔?
十二年连最起码的提拔重用都想不到,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就是高又能高到哪儿去?透过“媚娘”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可以随玩随丢的一个小玩意儿。
从武则天的角度说,武则天不应是崇拜唐太宗,而是非常之怨恨。由于当她正处于男性崇拜时,虽然她侍奉了唐太宗这个一国之君,看似无限荣光,可是在每个女人的理想中,没有一个女人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一个只把自己当作享用美色的工具,一个对自己不专一的男人。可这对于唐太宗来说,是权力,是天经地义,是武则天无法改变的。
所以像武则天这样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她又如何不对唐太宗产生怨恨呢?
另外从史实上讲,唐太宗还没有归天,武则天已移情于唐高宗,这也充分说明她并不是忠于唐太宗的。爱情应该是以互相忠于对方为前提的,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爱情?
“宫墙深深深几许”,宫墙中别无选择的媚娘对唐太宗是没有爱情的,只有粉丝级别的敬仰,她只是怯于帝王的威严。他对于她只是个传说,爱情是有温度的,而传说只是传说。
宫墙深深深几许
武则天入宫时即被封为才人,地位不算高也不算低。
按照大唐的后宫制度,有贵、淑、德、贤四妃为正一品,昭仪为首的昭容、充容等九嫔为正二品,名额均有限定,一旦满员再受宠也只能排队等待升迁。武媚受封为才人正五品,位在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之下,属中等偏下。
这些嫔妾都是有一定职务在身的,在制度上称为“内官”。才人的职责为“掌叙宴寝,理丝枲,以献岁功”。主要负责安排帝王宴饮、音乐和休息,以及处理宫中蚕丝纺织政令等。
从这些分工职责来看,武则天主要负责唐太宗的休闲生活。也就是说,武则天见到李世民的概率还是很高的。皇帝只有一个,可皇帝的后宫花花草草养得又太多,如何从这些花花草草中冒尖?要知道作为职务不算高的才人要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武则天的才人一干就是十二年,说明她的后宫生活在唐太宗时期是平淡无奇的,内心是焦躁不安的。作为才人,武则天完全够得上顶级标准。文才不输,音乐也懂,偶尔少女的野性来了,骑马射箭估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既然如此优秀,为何在一个才人的位置上苦苦挣扎十二年,任凭一个女人的黄金十年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消失殆尽呢?
武则天之所以停步不前,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那就是“唐三代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的谶语。而这种要人命的传说,不来则已,一来就是三个版本。
这种谶语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并不新鲜,相信或不相信,总会有一部分人因此倒了血霉,也有人从中捞到了好处。
第一个就是《太平广记》里记载的,说唐太宗在李淳风观星象之后,曾经让他到宫里指认一下这传言中的武王到底是谁。李淳风说:“陛下后宫的女人太多了,臣怕老眼昏花看不准。”唐太宗说:“这还不容易吗?”马上就把宫人一百人编成一队,先让李淳风看这个人在哪一队中。李淳风就指了一队。太宗说:“你这目标也太大啦,可不可以再细化一下!”
这一百人又被分成两组,各五十人,李淳风又指出了一组。武则天就在这一组里。唐太宗觉得五十人也还是太多了,让李淳风再明确一些,李淳风却说天机不可泄露,让唐太宗自己猜。
唐太宗说:“我这怎么猜呀!再说,也用不着那么费事,干脆把这五十人都杀掉算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使一人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