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武则天帝王笔记全文阅读 > 第14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2)

第14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2)


  可见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一个相互和稀泥的班子。在高宗提拔的这一拨人中,还是出了几个人物的。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西台侍极上官仪、太子左中护郝处俊,他们后来都成为反对武后揽权的强势人物。

  对于高宗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朝臣们也很配合,并没有听到多少反对之声。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挺武派”的“带头大哥”李义府。在李义府的使用问题上,朝臣们颇多争议。

  李义府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欧阳修在《新唐书·奸臣传》中让李义府坐了第二把交椅。

  李义府是由刘洎引荐进入官场的,刘洎算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纯爷们,李义府却是一个阴死人不偿命的假把式。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却成为最好的朋友,甚至一度传出绯闻,当时朝中就有人说他们之间有“基情”。

  李义府是第一个提出废后事宜的人,也是第一个鲜明表态支持武则天的朝官。李义府有文才,但同时也有一副流氓嘴脸。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李义府从不掩饰自己的本性,随时随地展露自己的流氓本色。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视察工作,发现在女子监狱里收了个美少妇淳于氏,他也不管人家犯的什么事,就硬要把人家从监狱里面捞了出来。

  李义府觉得这样一个美人关在监狱里,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他这时已身为宰相,富贵已极,阅人无数,淳于氏却能在李义府巡视监狱的瞬间把他给迷住,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多么美艳的女人。

  李义府是个心动就要行动的人,他吩咐大理寺丞毕正义在这件事上少点正义,多点无耻,把这件事给他办妥了,办得漂亮一点。毕正义本来就不是正义之人,既然李义府吩咐了,不敢不办。结果事情虽然办了,可办得不够漂亮,走漏了风声,闹得满城风雨。按照唐代的律例,私放囚犯会有罢官乃至杀头的危险。为了不让自己糗大,李义府又逼着毕正义办了一件难度更大的事儿——找瓶毒药畏罪自杀。

  可怜的毕正义只好难言之隐一死了之,哥们儿死得太亏了。面对这样一个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装聋作哑的。王义方就是那个率先打破沉默的人,他要站出来弹劾李义府。

  弹劾官员不同于弹棉花,它是一项技术活,搞不好会伤着自己。

  更何况,王义方要弹的是李义府,宰相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弹着玩的。王义方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但他又欲罢不能。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一个文臣的气节。

  在弹劾李义府之前,王义方先将此事告诉了母亲。他说:“义方是御史,看到奸臣不去查办就是不忠,但纠察了奸臣危及自己引起父母的忧虑又是不孝,在忠孝二者之间,儿子我无法选择,请母亲大人告诉我该怎么办?”

  王义方的母亲回答说:“从前王陵的母亲为了成全儿子可以自杀。现在你能为皇帝尽忠,就算让我去死,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面对伟大的母亲与忠直的儿子,我们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儿。

  王义方是个名声非常好的官员,这时候他所任官职是侍御史,也就是中央的监察官,是那些不守规矩的官员的克星。这是一个不徇私情,敢于和不法分子刺刀见红的主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不畏权贵。

  当年王义方参加吏部考试通过以后,被任命为晋王府参军。宰相魏征非常欣赏他,有意把自己的内侄女许配给他当老婆。可媒人刚一开口,就被王义方把话堵回去了。

  魏征当年可是唐太宗身边的红人,作为一个刚步入仕途的年轻干部能够得到朝中高官的赏识,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魏征的侄女长得颇有姿色。

  很多人在私下议论,这个王义方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美女不娶,权贵不攀。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魏征病故,王义方很是悲痛。他这时候想起了魏征的侄女,于是请人说媒,主动去攀这门亲事。有人就问他:“当年宰相魏征在世的时候,主动向你求亲,你不肯。现在魏征已经逝世,魏家门庭冷落,你为什么反而去求亲呢?”

  王义方感慨道:“过去不娶,是我不愿依附宰相的权势。现在娶了,是为了报答宰相生前对我的知遇之恩。”

  今天弹劾李义府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拿出了誓死的决心,准备和李义府一搏。一个人如果不怕死,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王义方上奏说:“李义府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擅自杀死大理寺丞,实在是目无国法,就算毕正义是自杀,也是因为畏惧李义府。这样的话,生杀大权就不是掌握在皇帝手里了,而是掌握在他李义府的手里。我们不能坐视这种情形再发生,请皇上明鉴!”

  唐人都称李义府为“猫人”或者“李猫”,猫这种动物在当时未必是人心目中的可爱之物。王义方直接找李义府单挑,并不是他有必胜的把握,而是他有必死的决心。

  他知道,李义府绝不是善茬,成名江湖多年的“笑中刀”也不是白练的。于是二人就刀光剑影地在李治面前展开了对质。

  在金銮殿上,王义方怒发冲冠,他当着满朝文武大臣,喝令李义府退下,李义府却望着李治不肯退。王义方多次喝叱,李治又不发话,李义府这才悻悻离去。

  李义府退出去之后,王义方才宣读弹劾李义府的奏章。

  这道奏章的具体内容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是指控李义府杀人灭口,并揭露他的许多秽行。其中还说到他是一个同性之好,当初以男色事马周、刘洎。这份奏折可能是因为太过写实的缘故,李治读之如读淫荡小说,既过瘾又痛心。李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指责王义方言辞猥亵,涉嫌诽谤大臣。

  王义方真是豁出去了,被高宗骂回去三次,还是要弹劾。这场“狱女门”事件,最后还是以王义方的惨淡出局为结点,最后王义方被贬为莱州司户。

  唐高宗不去问李义府之罪,反而将王义方贬逐出京。王义方,明明知道李义府有皇帝和皇后庇护,还要当面弹劾人家,不贬你贬谁?

  在王义方离京时,李义府却幸灾乐祸地跑去送行。他嘲讽道:“王御史,你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如今我安然无恙,你说你告我状就不觉得羞愧吗?”

  王义方回答说:“我是挺惭愧的,当年孔子当了七天鲁国司寇,就诛杀了少正卯,我这御史当了六年,却除不了你这奸佞,我惭愧的是这个。”

  李义府也回家闭门思过了两天,依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没多长时间,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枕边风”吹拂下,又开始重用李义府,这次给了更大的实惠。升任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直接掌握官吏的升迁任免,相当于大唐帝国人事组织部门的“一把手”。

  官场之上,有些人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李义府就是其中之一。既然手握升迁大权,那就从以权谋私开始吧。

  李义府先是把自己去世多年的父亲从棺材板里给喊起来封了个官。估计是担心老爷子在那边不混个一官半职,被下面的小鬼小叛们欺负,十八层地狱也按级别享受待遇。除了死了的,刚降临这个世界的小孙子,也让他过了一把官瘾。

  安排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李义府很快就在自己的职务上觅得了商机,他居然开起个批发铺——专门批发官帽。虽然生意好,批发铺里也没雇佣其他人。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婿全家总动员就足够了,无非就是把顾客领进门,然后收收钱。根据钱的多少,李义府给他们选择大小合适的帽子,童叟无欺,一分价钱一分货,诚信经营。

  从最初跟着武则天走自主创业之路到带领全家老小走共同富裕之路,李义府放大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李义府很快就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拿他当回事,和他同一级别的常委班子成员(宰相)杜正伦就是其中之一。

  杜正伦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了,他在隋仁寿年间就与两位兄长杜正玄、杜正藏考上了秀才。可别小看这秀才,在隋代,秀才可不是随便考的。整个隋朝,也就只举行了四五次考试,秀才加进士总共才录取十二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占去了三个名额。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在李世民面前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魏征说话很管用,于是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从此步入仕途。

  杜正伦对李义府实在看不过眼,屡屡在朝堂之上与他针尖对麦芒斗得唾沫星子四溅,拉都拉不开。两个人就这么吵来吵去,把唐高宗李治搞得不胜其烦,就找了个理由,将他们二人贬黜外放,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十三岁的杜正伦最终没有扛过四十四岁的李义府,不久就死在了任上。

  李义府是个生活的乐天派,人之所以乐观是因为觉得生活有奔头。四十多岁的李义府正值一个官场男人的黄金期,他要享受属于自己的极品年华。即使被贬外放,他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当然李义府的乐观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的主子——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从来没有忘记在危难时刻拉自己的爱将一把,拉李义府就是拉自己。她常常派人偷偷送去关怀,送去温暖。这对于一个处于低谷的人来说,是一剂温暖的良药。

  李义府又笑了,妖气十足。一个男人能笑得如此艳若桃花,那就说明好日子还在后头。

  李义府在基层锻炼了不到半年工夫,就被重新招回京城,再度拜相,一步到位。

  武则天是他命中的贵人,当年他冒着跌停的风险押宝于她,就是为了今天能够有所回报,甚至起死回生。在李义府的心中,武则天才是真正的NO.1,至于那个走路都要扶着墙的高宗皇帝不过是似有若无的影子。

  李义府虽然是个合格的阴人,但这一次他错了,我们也错了。在中国历史上,阴人的下场无外乎两种:一是阴死别人不偿命,二是阴死别人要偿命。

  不偿命是因为时候未到,时候一到报应自然会到。李义府是个小人,是个货真价实的真小人。这个世界,假货太多,伪君子多过真小人。话又说回来,这个世界若少了这些官场小人,热闹的官场也就失去了一些生动的颜色。

  李义府被贬之后,很多原来主动跟他攀亲戚搞关系的人都在第一时间闪开,其中一个叫李崇德的人,之前和李义府也攀过关系,攀来攀去就攀成了一家人。这位仁兄很有诚意,竟然在自己的家谱中列入了李义府的名字。本来列也就列了,续家谱无非就是攀名人,攀贵人。可在李义府被贬后,他又把李义府的名字删掉了。

  也该这位“缺德又缺心眼子”的李“崇德”先生活该倒霉,这件事后来居然让李义府知道了。等到李义府重新站起来后,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李义府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出尔反尔的李崇德扔进了监狱,然后又找来一帮狱吏把李崇德往死里打,李崇德扛不住,最后选择了自杀。

  看来家谱不是乱续的,本家也不是乱攀的,搞不好就会要人命。

  重拾权杖的李义府又一次膨胀了,膨胀很多时候像一匹受惊失控的野马,驮着人奔向灭亡。李义府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病猫咬死李猫

  再度飞黄腾达的李猫,行事更像只猫,无所顾忌,狂放不羁,上蹿下跳,左挠右抓。

  在武则天的庇护下,李义府几起几落,用行动来诠释不倒翁是怎样炼成的。

  干过官帽批发生意的李义府对自己在资本运作方面的能力是相当自信的:我李义府还真是有眼光,当年为立武废后顶了一帖子,靠此一项半辈子也没有吃完。不管自己怎么折腾,有武皇后罩着,自己的世界就永远不会有阴天。

  一个人得意忘形的时候,往往危险就会悄然逼近。李义府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比以前放得更开,做得更绝。李义府母亲去世,丁忧一年后,又复起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不久,李义府决定改葬他的祖父,换换风水。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两点:一是自己的官当大了,要造点动静来光宗耀祖,装潢门面;二是自己的官当大了,要显摆自己的能耐。他示意附近各县调派丁夫、牛车为他祖父修建陵墓。

  当时的三原县令李孝节(看名字貌似大孝子)为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了大批民工,昼夜不停地为李义府修祖坟。别的县令见了,谁也不愿意做落后分子,人人效仿,个个卖命。

  其中高陵县令张敬业,是个干活特实在的人,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最后李义府的祖坟修好了,张敬业却累死在岗位上(工地上)。看来名字不能乱取,张敬业,死都死在“敬业”二字上。

  在长安房价日日飙升的时候,张敬业却在为别人的祖宗建造阴间大豪宅。对于这种为他人祖宗盖新房,累死不要命的工作态度,我在表示不理解的同时,也送上个人对此事的评价:累死活该。

  祖宗的阴间豪宅建成后,李义府还专门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竣工典礼。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自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拎着包,提着现金给李义府送礼,赠送迁葬所需物品。赶来迁葬的车马,彩旗招展,从灞桥到三原绵延七十多里的道路上,人欢马嘶,场面相当壮观。

  高宗皇帝实在看不过去了,下诏让那些御史不要哭了(御史节哭),搞得跟自己的爹娘死了似的。史料记载,当时发展到“蠕媚刍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典无与伦比者”,成了唐王朝以来王公大臣们从未有过的“大腕”的葬礼。

  在这次典礼上,李义府收礼收到手抽筋,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超出了李义府的想象,他能想象到祖宗们会发挥余热,却没想到会如此火爆。李义府又开始得意了,这就是魅力,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