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夫妻生活
对于武氏集团以如此高调的姿态杀出权力重围,闪亮登场,那些帝国的元老集团只有送上一首经典曲目——《无言的结局》。
他们完全被武则天的连环杀招搞成脑震荡了,只有装傻,才有活路。朝堂是人家夫妻合伙经营的,我们只是拿着人家发的长期饭票在混吃等死,劝谏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弄不好还把一条小命搭进去,不值得。散了,散了,回家搂着自己的老婆,过安稳日子才是真正的王道乐土。
作为大唐帝国的女主人,武则天对于她的新角色充满了新鲜感和责任感。
唐高宗在做了七年皇帝后,也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无所羁绊地像一只神鸟翱翔在蓝天,终于可以挣脱长孙无忌手中攥着的那根线——自由的感觉真好!
如果我们拿历史上那些贤后的标准来衡量此时的武则天,她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标准。武则天享受着万人之上的尊荣和威仪,不停地用自己的行动提醒着人们:她现在是皇后。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在除掉长孙无忌之后,唐高宗才感觉自己以前这个皇帝做得有多么窝囊。他想要好好享受生活,皇帝的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奏折也是批阅不完的,他忽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活得有多么的憋屈,原来自己才是这个帝国最大的打工仔。如今轻松上路,皇帝的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高宗李治陪着武则天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东都,并顺道经过了武则天的故乡并州,给新皇后装装门面,显摆显摆皇家威仪,极品荣华。
并州之行,高宗李治给足了武则天面子,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实实在在地赚到了。
并州这个地方是“龙兴之地”,当年李渊在这里起兵打下大唐帝国的基业。高宗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祭祀当年阵亡的大唐开国将士,赏赐功臣子弟。流水宴席连开三天,并州当地的官员、乡亲父老从四面八方都赶来了,吃饱喝足还派发红包,人人有份,就连并州都督府监狱内关押的犯人也获得赦免,提前被释放回家过年。
大唐开国已有四十一年,作为“革命老区”的并州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
随后,又祭高祖李渊的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三位已故功臣配享,武家的荣耀,可说已达到顶点了,再往上冲,就是爆点了。
陪着丈夫把例行的公事办完,武则天又亲自宴请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小时候的玩伴,并在下榻的地方接见了命妇和地方妇女代表。你们看看昨天的“二囡”,如今已经成为一国之母,何等荣耀。
高宗又给并州的地方主官——长史和司马各加了勋级,对武则天的族人和乡邻又单独派发红包。高宗觉得意犹未尽,又规定凡是城内妇女年八十以上的,都“版授郡君”。郡君,是古代妇女的封号,四品以上官员的妻、母才有资格获得。
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夫唱妇随在并州大张旗鼓地显摆了两个多月,庞大的省亲队伍才打道返回东都洛阳。
如此一折腾,天下人都知道了文水武氏。武则天的声望,在臣民中的支持率不断飙升,成为年度风云人物。夫妻二人在民间如此闹腾,却累坏了留在长安皇宫中的孩子——八岁的太子李弘。本来以为父母不在身边,可以翘两天课,放松放松。可谁知道高宗李治却让他留下监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帝王的孩子也只有早当国了。
大概统计了一下,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二百四十三个皇帝,其中十岁以下的小皇帝有二十九个,占十分之一以上。
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的小皇帝最多。东汉共有十三个皇帝,十五岁以下的竟有八个。其中最小的是殇帝刘隆这个小婴儿,他生下来刚一百多天就在嗷嗷待哺中当了皇帝。一手抓奶嘴,一手抓玉玺,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结果,他两岁时就累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亲生骨肉,这孩子可以说是高宗李治的翻版,无论是性格上的敏感纤弱,还是那单薄的小身子骨,都一样一样的。李弘的身体比高宗还差。我们知道高宗后来得风疾(心脑血管疾病)是在成年之后,而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李弘得的是“瘵”病,就是肺结核,这在当时是很难医治的一种消耗性疾病。
李治对这个无论是性格还是外形都与自己有几分相似的儿子多了几分喜爱,很小就把他立为太子。夫妻两个对这个儿子还是很看重的,从李弘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
李弘的出生成了武则天轮盘赌上的第一个重量级筹码,他严重刺激了武则天内心深处澎湃的野心,她要用这个筹码去赢取更大的利益。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好赌因子,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夜荣华。
李弘虽然聪明但毕竟是个八岁的孩子,八岁的孩子监国,压力太大了。李弘被折腾得很崩溃,一崩溃就哭闹不休。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旅途之中听说李弘在朝堂之上昼夜啼哭,也十分内疚,就立刻召太子跟着他们一块上路,一家人组团前往东都。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唐高宗一家人又从东都折返回并州,就这么来来回回地折腾,直到六月才算消停,返回东都。
这时候凉殿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全面竣工,改名合璧宫。帝国第一家庭在这里消暑纳凉,清热解闷,太子李弘和两位弟弟李贤、李显在父母身边快乐地嬉戏。这如梦如幻的温馨时光,可以说是高宗和武则天非典型夫妻生活中最为恬静的时刻。
这段时光对于高宗和武则天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当然谁也不会料到,十六年后也是同样的炎炎夏日,这里会成为太子李弘的毙命之所,时也,命也。
一个人心情好,看这个世界也美好几分。武则天的心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过,女人活到这种地步,夫复何求?不光武则天满意自己的处境,最得意的要数她的母亲杨氏。
母亲杨氏是父亲武士彟的继室,她嫁到武家的时候,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爽和武元庆年纪都已经大了,所以对她这个继母并不买账,也不喜欢。加上杨氏生的都是女儿,所以丈夫去世后,杨老太太在武家很受排挤,日子并不好过。
大人不计小人过,武则天在当上皇后以后还是准备将当年薄待她们母女的武氏子弟提拔升官。毕竟都是武家族人,说不定将来为自己撑门面的还是这帮人。
两个同父异母兄弟武元庆由右卫郎将升为司宗少卿,武元爽由安州司户参军事迁为内府少监;两个堂兄弟武惟良由始州长史升为司卫少卿,武怀运由瀛洲长史升为淄州刺史。
武氏兄弟分别被武则天从六、七品官连升三级成为四品官,或者从地方官直接提拔成省部级京官,属于非常规提拔。而母亲杨氏也以皇后之母的身份被册封为代国夫人,品第一。
老太太憋屈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她在武氏家族宴会上,端着酒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当着武家儿孙的面卖弄风光。她不无得意地说:“你们还记得当年怎么对待我们母女的吗?如今皇后以怨报德赏赐你们荣华富贵,你们有什么话说?”
杨氏本以为到场的武氏家族成员会感恩于她,并为当年之事流泪忏悔。结果让她大失所望,杨老太太不但没有找回面子,连里子也一并搭进去了。
武元庆、武惟良当时脸色就变了,而年纪最大的武惟良首先站起来反驳:“我们这些人之所以能有今日荣耀,因为我们是功臣子弟,不是靠皇后。我们也不希望当什么大官,所以皇后提拔我们,我们心里惴惴不安,并不以此为荣。”
杨氏气得浑身发颤:我捧得起你们,也同样踩得扁你们,给我等着瞧吧。
老太太颠着脚跑到女儿武则天面前,添油加醋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杨氏生于高门大族,非寻常老太太可比。武则天打小就是在她的影响下,不喜花红只爱读文史书籍的。
武则天宽慰母亲几句,“女儿为你做主”。武则天决定动手了。
而这时候,武家的叔伯兄弟们一个个正埋头往唐都长安赶,前方有大大的红包收,有不花钱的官当。可刚到半道上,他们就折回去了,原因是皇帝和皇后不欢迎他们来京城。
紧接着,武元庆被贬为龙州刺史,武元爽贬为濠州刺史,武惟良贬为始州刺史。武元庆刚到龙州就死了,武元爽自濠州又流配振州也死了,估计都是郁闷而死的。
武家人的心冷了,原以为武则天上位,他们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场“倒春寒”,更是要人命。武则天刚上位,就来了个大义灭亲,最高兴的要数唐高宗李治了。
唐高宗的心暖了。原以为武则天上位,武氏族人也会跟着鸡犬升天,外戚篡权,没想到武则天如此识大体顾大局,不但没有重用娘家人,反而把他们打发到了更远的地方。
武则天这种抬脚猛踩娘家人的做法,让唐高宗很是欣慰:谦让无私,裁抑外戚,干得漂亮,我李治没有看错人!
笑中刀
显庆五年十月,唐高宗李治本就随风飘摇的小身子骨又染上了风疾。有专家研究表明,此病类似于今天的高血压及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心态要平和不能激动。
这病就是放在今天也还是人类的克星,在当时可以说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成了皇帝的克星。
唐高祖李渊是第一个中头彩(得“风疾”)的唐朝皇帝,博得头彩原来也要人命。
唐太宗手气更好,不光自己得了风疾,连他的长孙皇后也跟着沾光,被这种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回到长安后,就一蹶不振,后来因为这病搬到了翠微宫休养,养到最后却死于翠微宫。
抛掉当时的高宗,还有顺宗、穆宗、文宗与宣宗等诸位皇帝在后面排队拿号,准备与“风疾”死磕到底。这病的后期症状就是患者四肢瘫痪,口不能言,只能靠点头和摇头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与病魔作斗争的李治只好把国事交给皇后武则天打理,武则天责无旁贷站出来替自己的男人代行部分君权,正式参政议政。武则天的帝王实习生涯也由此拉开帷幕。
像所有的实习导师一样,李治刚开始并不放心把朝堂完全交给武则天。他必须手把手地教导,这个可以有,那个可以没有。
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的处事经验和政治智慧也在慢慢积累。她的精力太过旺盛,执政理念不断翻新。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事自己该做,什么事自己不该做。
皇后理政本来就不合法,可武则天还要装出一副贤后的姿态。在实习过程中,武则天很会做人办事:凡是高宗交代的,无条件照办;凡是高宗不答应的,打死不办。
比如说,高宗皇帝倡导以孝治天下,上有所好,下必附焉。武则天就站出来提议庙里的和尚都得隔三差五回家拜完父母再回来拜佛祖,没有爹娘哪来佛祖;李唐崇道,奉老子李耳做先祖,武则天就亲自手抄《道德经》,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武则天在实习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高宗的高度信任,有一个如此能干的皇后,是自己的幸,还是不幸?这是个问题也是个话题,这个问题缠绕了他整个后半生。
这时候的高宗李治也很矛盾,他希望武则天能够在处理朝政方面多帮帮自己。一是他的确需要一个政治帮手;二是武则天的表现越优秀,越能堵住倒武派的嘴;三是武则天越来越强的时候,高宗又希望最好不要强过自己,不然会很没面子。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高宗皇帝剩下的只有焦虑。他的病始终没有好转起来的迹象,风疾依然严重,肺病又不请自来。高宗的身体是越来越虚,武则天的位置是越来越实。在这虚实变幻之间,帝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对付长孙无忌时,他们是盟友,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一切尘埃落定,貌似和谐的一对夫妻也产生了矛盾,“七年之痒”如期而至。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倒台,一度让高宗皇帝兴奋不已。他急于想证明自己不是一只病猫,而是一头憋屈了太久的困兽,随时出来放放风,磨磨獠牙。
龙朔元年,连上炕都费劲的高宗居然还想上马,上马是因为他想上战场练练身手。作为李唐后人,不到战场上去砍翻几个敌人,是人生的不完美。
原因是老将军苏定方灭了西突厥,激发了李治的万丈雄心。他居然想玩一把模仿秀,学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心动就要行动,他正儿八经地点兵三十万,准备水陆分道并进。让高宗遗憾的是最后在满朝文武和武则天的苦苦劝谏之下,没有成行。
这件事让高宗非常郁闷:朕的一世英名就毁在这帮人手里了。既然你们嫌我身体不行,不让我动武,我就琢磨琢磨人事工作。
高宗决定加强一下干部队伍建设,他希望建设一支适应大唐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精干、高效、廉洁、稳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本着这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他一口气提拔了十多位省部级干部,这个做法放在其他朝代也无可厚非,然而按照大唐干部管理条例,这完全是不靠谱的。
因为唐朝干部的任免和使用权基本上都是由宰相掌握,而任命书是出自中书之手,只需要报到“一把手”(皇帝)那里签个字盖个章就可以颁布天下了。也就是说在官员的管理和使用上,宰相的决定往往比皇帝的圣旨还管用,宰相不推荐,皇帝也搞不清张三李四。
所以,皇帝亲自破格提拔任用干部的例子本来就是一件新鲜事,像高宗这样完全撇开宰相,一口气提拔十几个人,更是前所未有。事后,高宗开了个常委会。会上,他把名单拿给各位常委(宰相)过目,大家齐声高赞领导英明,领导水平就是高,全票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