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武则天帝王笔记全文阅读 > 第10章 后位之争(2)

第10章 后位之争(2)


  裴行俭言辞激烈地劝喻几句之后才告辞离去。那个袁公瑜也起身告辞,他一出长孙无忌家门,就跑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那里领赏钱去了。他向老太太报告了此事,杨氏连夜颠着就跑进宫告诉了武则天和李治。第二天,高宗李治就颁下诏书,贬裴行俭为西州长史。没想到这一贬却成就了一代名将,这是后话。

  经过这一段的暗中较量,正式摊牌的时间终于要到了。

  李治一系列的人事任免打击了坚决维护王皇后地位的保后派,鼓舞了支持武则天的挺武派,同时也看出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并不会采用激烈的手段对付自己。既然如此,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夺权就非常主动了。

  权力似弹簧,你强它就弱,既然你动不了我,那么只有我去动你了。

  九月的一天,退朝后的宰相们按惯例齐集门下省之政事堂商议国事。忽闻皇帝宣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和褚遂良等宰相去内殿,说有事要商议。

  褚遂良在进入内殿前说:“今天让我们进内殿,很可能是为了皇后的事情。皇上的主意已经拿定了,违背他的旨意就会被杀。太尉是皇上的舅舅,司空是开国功臣,不能让皇上背负诛杀舅舅和功臣的恶名。我出身寒微,又没有汗马功劳,当上这样的官职,而且受先帝临终前的嘱托,不以死相争的话,将来有什么面目去地下见先帝!”

  褚遂良的态度非常坚决,以死抗争。这几个人中间,只有李绩最滑头,这位时任司空的名将在这时候却当了逃兵。他借口自己身体不舒服,居然连内殿都没有进去,就拍拍屁股开溜了。

  借口避开的李绩有自己的一番考虑,他是不愿意帮助长孙无忌向皇帝施压的,因为他倾向于支持皇帝立武氏,以压制长孙无忌的熏天权势;但同时,他也不愿意当众和这些同僚翻脸,把关系搞僵,于是选择了暂时回避。

  李绩一走,就剩下三人步入内殿。李治这次把话挑明了。他说:“诸位爱卿,皇后膝下无子,武昭仪有儿子,现在朕想改立武昭仪为皇后,意下如何?”

  褚遂良没有食言,他不等长孙无忌开口,就抢先说道:“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为陛下选的妻子。先帝临终前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把好儿子好儿媳托付给臣,陛下当时也听见了。没听说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可以轻易废黜呢!臣等不敢违心地听从陛下的意思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皇帝的权力虽然很大,但还是有办法制约的。最能制约皇帝的莫过于先帝遗命,现任皇帝违抗先帝遗命就是不孝。在那时,就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怕担上不孝的罪名。

  既然褚遂良把先帝遗命抬了出来,李治也很无奈。这次会谈又是不欢而散。

  可能是得到了武昭仪的鼓动,懦弱的李治经过此次会谈居然没有就此作罢,反而再接再厉,于第二天又找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会谈。李绩为了躲避,请假没去上朝。

  这次,褚遂良不知是怎么想的,居然弃“先帝遗命”这个法宝不用,也不再极力维护王皇后,他开始直接将矛头指向武昭仪。

  褚遂良说:“陛下一定要更换皇后的话,就请从天下的名门世家中选取,为什么一定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世人都知道。天下人的耳朵和眼睛怎么能够遮挡,后世的人会怎么说陛下?请陛下三思!臣今天冒犯陛下,罪当处死!”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将手中笏板往台阶上一扔,解开头巾,叩头叩到流血,说:“臣将笏还给陛下,请求批准我辞职回家。”

  高宗这时一腔怒火,当下命令殿前武士将褚遂良拖出殿外。这时突闻珠帘之后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像一把破空而出的箭——“何不扑杀此獠!”说话之人,不是别人,竟是武则天。武则天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嫔妃,竟敢隐身帘后旁听君臣议政,而且在朝堂之上可以公然发作,要求高宗皇帝扑杀顾命大臣,何等狂放!

  于志宁这时候已经吓得不敢出声,长孙无忌无奈之下也只好硬着头皮出面说话:“褚遂良是先朝顾命大臣,有罪也不可以加刑。”这才算勉强保住了褚遂良的一条命。

  对李治来说,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登上皇后宝座才是第一要务。

  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来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一个前朝的才人成为皇后。

  双方站在了悬崖边上,没有任何一方会做出退让。李治如果退让,就意味着永远都摆脱不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控制;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如果退让,就会让李世民的才人成为李治的皇后。那样的话,作为头号重臣的长孙无忌不仅对不起李世民,也很难去面对天下人。

  我花开后百花杀

  高宗铁了心地要将武昭仪送上皇后的宝座,连长孙无忌都无法阻止。

  消息迅速传播开来,满朝文武都大为惊骇。与长孙无忌穿一条裤子的韩瑗当即入奏,高宗不听;次日,韩瑗再度劝谏,说到激动之处,还配合着潸然泪下,场面感人。高宗根本不吃这一套,让侍卫将他拉了出去。韩瑗仍不罢休,再次上书,但不管他怎么上书,高宗都听不进去。

  立后之事遭到那么多宰相的坚决反对,李治不能不有所顾忌。就当时的势力和影响而言,除了皇帝之外,朝堂之上最牛的就是长孙无忌和李绩。李绩也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同样也是顾命大臣,可眼下,他是只顾自己的命,顾不上别人的命了。李绩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巨大,堪称军方在朝中的代言人,也就是说如果他不反对,那高宗立武之事就成功了一半以上。

  至于褚遂良,他不过是长孙无忌庞大文官势力中的一员干将,韩瑗和来济也是如此,不过这两个人的实力要比褚遂良略逊。这帮人也是最让高宗头疼的,天天上班就是为了和自己较劲。

  高宗知道,要在废后立武这件事上得到朝堂之上这帮人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如此,他决定先从李绩那里寻找突破口。高宗也不是傻子,他还是看出了端倪,作为顾命大臣,只有李绩在这件事上始终保持沉默,就说明他的内心还在摇摆,没有做出利益的取舍,既然如此,那就有机可乘。

  再者说,这些文官只会唧唧歪歪和自己唱反调,最拿手的无非就是乱丢笏板或拿自己花岗岩的脑袋去撞柱子。李绩是个武官,武官长刀出鞘,随时可以让人掉脑袋,所以说兴国安邦文官最拿手,搞政治斗争时军队是最好使的。有谁见过文官骂人把脑袋骂掉的?

  所以对李治而言,长孙无忌的支持与否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军方代表的李绩的那一票更关键。有一天,李绩朝见李治,李治问他:“朕想立武昭仪当皇后,但褚遂良坚决不同意。他是顾命大臣,事情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李绩回答:“立谁当皇后那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李绩的一句话让李治豁然开朗,他一直在等的也是这样一句话。

  散朝后,李治亲自登门,密访李绩。当然两个人说的还是废后立武这件事。高宗像是逮住了一个知音,吐出满肚的苦水,是倾诉也是试探。

  李绩对双方的态势、实力和意图,早已了然于心,这个官场老油条还是以一贯含蓄的口吻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又去问外人呢!”

  李绩这样一说,无疑是暗示高宗不必有太多顾忌,同时也暗示皇上乾纲独断,不要再和那些人商议,至于军队里,是不会有人敢站出来捣乱的。这样,高宗得到了军方的默许,扰攘多时的皇后废立之事,至此也就一锤定音。

  李绩就是《隋唐演义》里那个摇着鹅毛扇,冒充诸葛亮的半仙级人物徐茂公。虽然他是一个武将,通过废后这件事,我们发现李绩这个人城府极深。李绩实质上支持的并非是高宗立武昭仪,而是支持高宗和长孙无忌等权臣对抗,这样他就可以从中得利。

  得到李绩的回话,高宗李治也就放下了包袱,开始大展拳脚,自己的朝堂本来就应该自己做主。他先是把褚遂良降职为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都督,长孙无忌最粗壮的一支臂膀被砍掉了。接着,又于十月十三日以下毒的罪名把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即平民),她们各自的母亲和兄弟也都被削去官职流放到岭南。对自己原来很宠爱的两个女人和自己的岳母们这么刻薄,李治在这件事上做得很不厚道。

  在这件事上,许敬宗做得更不厚道。他向李治建议说:“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祐虽然已经去世,但还有特进、遗赠司空的文件在,他的后代仍然可以因此靠门荫入仕,请一并撤销。”就这样,已经去世多年的王仁祐的官职也没了。

  经常替长孙无忌冲锋陷阵的褚遂良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长沙,身在长安的长孙无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看样子很难再翻出什么花样来,李治终于迎来了自己说了算的时代。

  十月十九日,文武百官上奏章要求册立皇后。

  唐高宗李治下诏:“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个诏书其实就是替武昭仪洗白,把那些为世人所诟病的统统洗去。意思就是武则天出身好,人品好,而且又是先帝赐给我的,这么好的人如果不册立她为皇后,天理难容。就这样武则天从最初的才人一步步登顶,成为大唐皇后的不二人选。

  武则天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这个皇后还没有得到百官的承认,她要做出一些姿态。她上奏李治要求奖赏韩瑗和来济,理由是这两位大臣曾经阻挠自己成为宸妃,我并不生气,因为他们都是大唐的爱国者。

  武则天的这份奏章很值得玩味,对只差一个册立的形式就可以成为皇后的她来说,现在回过头来重提宸妃之事,动机不外乎两个:一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二是告诉韩瑗、来济这些反对派们,不要再跟自己过不去,谁也无法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当然最感动的要数高宗皇帝,他拿着奏章展示给群臣们看。什么是高风亮节?什么是母仪天下?你们让朕到哪里找这么好的人当皇后?

  高宗真的被武则天征服了,他的心里早已唱出那句“就这样被你征服。”

  韩瑗、来济看了之后,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在一番痛心疾首过后,他们多次要求辞职。不过,李治并没有批准,而是示意他们:你们要吸取经验,今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可以了;另外你们要认清形势,现在已经不再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了算,而是我李治说了算。

  十一月初一,高宗李治命令李绩带着皇后的印信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文武百官也都到肃义门去朝见武则天。

  武则天正式成为皇后,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权力之路终于步入坦途。

  对武则天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从来只见新人笑,那曾见得旧人哭。对于另外两个女人——前任皇后王氏和前任淑妃萧氏来说,那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一场后宫风暴,本来以为只是看似平常的民事纠纷、人民内部矛盾,结果却演绎出了一场血色浪漫的悲剧。

  她们两个被废之后,被关押在一个小院子里。有一次,不知李治的哪根筋出了状况,居然又想起了这两位昔日的爱人,就去看望她们。到了囚禁王、萧二人的地方,李治发现囚禁她们的房间密封极严,只有墙上凿了个极小的洞用来传递食物。

  李治看了之后,情难自已,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就在外面喊:“皇后、淑妃安在?”此时,李治好似全然忘了他已亲手将王、萧二人废为庶人,皇后已经变成了武则天。

  李治这时候还用“皇后”“淑妃”分别称呼王、萧二人,很可能是强势的武则天令他想起了王、萧二人的好处。王氏听见李治喊她,就哭着说:“我们犯罪被贬为宫女,哪里还能有皇后、淑妃这样尊贵的称号!至尊(指李治)如果还念在往日的情分就让我们重见天日,恳请您把这个院子命名为“回心院”。”

  李治的话说得也很漂亮,他说:“朕很快就会处理这件事。”可惜李治这时候虽然有心,却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善于笼络人心、耳目遍布皇宫的武则天在第一时间里得知了这件事情。武则天决定先下手为强,她下手快且狠。她先是派人把王、萧二人各打了一百棍,然后把她们的手和脚砍掉,把人放进了酒坛子里。

  这种超出人类想象极限的酷刑,让王、萧二人没有撑多长时间就死掉了。死了也不行,武则天又把她们的尸体砍掉了脑袋。这种手法非常残酷,据说当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发明的。武则天在这里不过是做出一次侵权行为,生搬硬套。

  武则天的手段狠毒到极致,让世人齿寒。王、萧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昔日在后宫三千佳丽面前无限荣光,今朝却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们在死前所下的诅咒成为缠绕武则天后半生的梦魇,就算是做鬼也不会放过她。王氏毕竟出生于名门,就算心中充满怨恨也不失风度。她在接到受酷刑的敕书时,只是麻木地叩头说:“愿皇上万寿无疆,愿昭仪永远受到恩宠,死是我应该领受的下场。”

  萧氏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她大骂武则天,说:“阿武狠毒狡猾到如此地步,但愿下辈子我做猫,你做鼠,生生将你扼死。”因为这个毒咒,自从萧氏死后,皇宫里再也没有养过猫。

  不久,李治又下令把王氏娘家一门改为姓“蟒”、萧氏娘家一门改为姓“枭”。

  事情做得太亏心,纵是果断如武则天这样的女人也不免会心虚,从此经常梦见王、萧二人披头散发,满身鲜血,和死去时的情形一样。后来武则天搬到蓬莱宫去住,仍然经常梦见王、萧二人。

  武则天因此经常在洛阳居住,很少回长安,这是后话。坐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