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帘阴谋
永徽五年六月,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感觉到皇后已经失宠,而且明白其被废后已经难免,内心惶惧,于是上表请求解除中书令职务,改任吏部尚书。
虽然高宗已经打定了废后立妃的主意,但要付诸实施却面临很多困难。王皇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别人转身留给世界的也许是背影,而她转身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背景。
王皇后出生世家大族,又是先皇唐太宗亲自选择的儿媳;而武昭仪出身寒微,又曾侍太宗皇帝,身份尴尬,一般大臣都很难接受她为皇后,更别提那个一手遮天的舅舅长孙无忌了。高宗李治很清楚,长孙无忌是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口,要想废后立妃必须跨过他这一关。于是,高宗在和武则天商议之后,精心准备了一番,双双来到长孙无忌的府第,想做做长孙无忌的思想工作。皇帝驾临舅舅的府第本是平常的事情,但武则天陪同而来,就比较奇怪了。
长孙无忌一见这阵势,心里也就明白了八九分,不动声色地将他们迎入府中盛宴相待。高宗一落座就送上大礼,当场拍板破格提升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赐金银宝器各一车,绫罗绸缎满十车。
如此殊恩,笼络之意已是相当明显,于是宾主尽欢,其乐融融。这个外甥还是够意思的,给这么大的面子。
伟大领袖早已教导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酒酣耳热之际,唐高宗李治一声叹息:“唉!可惜王皇后无子。”
比兔子精明、比狐狸狡猾的长孙无忌怎会听不出这话中有话,他知道这才是高宗携武昭仪来此的真正目的。希望他这个舅舅能顺从自己的意思,同意废王皇后而立武氏。
长孙无忌揣着明白装糊涂,顾左右而言他。如此几次三番,高宗和武昭仪都很失望,悻悻回宫。后来,武昭仪又让自己的母亲杨氏到长孙无忌的宅第做工作,反复请求他高抬贵手。长孙无忌还是没有给老太太面子。
唐高宗李治也算开了皇帝向臣子行贿的先河,可东西送出去了,事却没办好。
这样,高宗就对长孙无忌的意见大了去了,哪有拿人家东西还不给办事的道理?自己还是皇帝,如果是其他大臣,不知道这长孙无忌要张狂到什么地步。
如果说去年高阳公主谋反一案的处理让他看到帝王权柄的下移及长孙无忌的咄咄逼人,那么这次就是直接地感受到长孙无忌对皇帝意愿的漠视和对帝王权威的轻慢。原本对舅父已有疑忌之心的唐高宗,心中的愤怒此刻已是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
自他十六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他就一直处在父皇严厉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头当上皇帝可以喘口气了,却又时时刻刻处在舅父为首的顾命大臣监督下,生怕做错了什么。这样小心翼翼的结果,换来的却是对方日益专权妄为,虽身为帝王,却身受重缚,动辄为人所制,既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打理朝政,也不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为皇后。人生至此,实属无味。从此,高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打击舅舅长孙无忌权力的道路。
高宗首先试图增加自己和群臣直接接触的机会,逐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永徽五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高宗对五品以上官员说:“以前我经常看见你们在先帝身边议论朝政,有的当面陈情,有的退朝后上书奏事,连日不断。那时候你们有那么多事要上奏,难道现在无事可奏了吗?你们为什么都不上书言事呢?”
此言一出,估计不少人都能听明白其中暗含的玄机。但是,那些长期在长孙无忌的权威下战战兢兢的大臣们,五六年来一直也没有看到皇帝有什么作为,而且都看到过皇帝自行任命的人都被长孙无忌搞得有职无权,甚至还有宇文节被杀,还有谁敢越过长孙无忌而与皇帝直接议论国政呢?
高宗见这样做还不行,只好换另外一种方式。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唐高宗不动声色地把宫廷禁军将领程知节(程咬金)改任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命他率兵讨伐西突厥。程知节此时已是六十九岁高龄,本不应该率军远征了。但他是长孙无忌的铁杆亲信,高宗这样安排,目的就是解除他对禁军的控制权,远远地把他支出去,以便自己能安心地和长孙无忌过招。
程知节走后,高宗在朝政中依然插不进去手,于是他选择将皇后的废立一事作为平台,和长孙无忌较上劲了。
如果这件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的事,高宗能够成功实现,大臣们就会明白这个朝廷到底是谁说了算了,人心才敢于向皇帝靠拢。武昭仪此时和皇帝的利益完全一致,也会穷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高宗来对抗长孙无忌等人,调走程知节就有可能是武昭仪提出的建议。
于是,武昭仪在六月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诬陷王皇后和她的母亲柳氏找巫师做法诅咒自己。永徽六年六月,高宗李治以王皇后跟母亲柳氏使用巫术为名,禁止柳氏进入皇宫;七月把王皇后舅舅柳奭由吏部尚书降职为遂州(今四川省遂宁一带)刺史。柳奭赴任的路上经过扶风,可能对前来接待的地方官说了几句怨言,又被长史于承素检举,说他泄露皇宫里的秘密谈话。
柳奭在这里所说的应该是皇后废立之事,这样想来,这个于承素应该是柳奭信得过的人,不然以柳奭的谨慎是不会对他说这些事情的。正所谓墙倒众人推,柳奭又被贬为离京更遥远的荣州刺史。
李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一手打压王皇后的同时,他又一手力挺武则天。
李唐继承隋朝的制度,后宫的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享受一品官的待遇。
李治在暂时无法将武则天册立为皇后的情况下,就打起了制度的主意,他提出,要在后宫中特别设置一个“宸妃”的名号,位置在各妃之上,封给武昭仪,作为封后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这是一个折中方案,李治认为如此安排,那些固执难制的大臣应该没什么话说。可结果令他很是失望,此议一出立即受到中书、门下两省宰相的强烈反对。刚刚被提拔为中书令的来济和门下省侍中韩瑗,先后上表以不合制度为由谏止,“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
在这次行动中,长孙无忌并没有亲自出面,甚至褚遂良都没有出面,而是授意韩瑗来谏阻。或许他们已经从李治将程知节调离京城这件事上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此时不适合直接出面来激化矛盾,而且这次所议的又不是皇后废立,他们出面也显得目标太大。
韩瑗和来济都是王皇后舅父柳奭罢中书令后新提拔起来的,韩瑗与长孙无忌有姻亲之谊,彼此同气连枝,自不待言;来济不是贵戚,只是个一根筋的人物,此番进谏,应该是出于对大唐礼仪制度的维护。既然有重臣施压,封妃原本也不是武昭仪的终极目标,她也不想在这件事上浪费精力、做过多纠缠,所以封号宸妃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情虽然搁下,但韩瑗和来济这两位不识时务的大臣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了武昭仪的心里。这件事虽然不了了之,但作为一国之君,李治在此时力挺武媚的举动在朝臣之中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别说皇帝了,就连一个小小基层官员只要有芝麻大的权力,都会有人去投其所好,何况一国之君?
就在这时候,朝中发生了一件本来不大不小的事情,但是特定的人却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它,从而引发了一场大风波。当时朝中有一个中书舍人名叫李义府,他是贞观中后期被推荐入仕的,属于魏王党的外围。此人阴狠、笑里藏刀,因此名声较差,人送外号“李猫”。
长孙无忌非常讨厌他,同时也想进一步排除异己,打算把他逐出京城,降职为壁州司马。这份敕令还未送到门下省公布的时候,李义府通过自己的耳目已经知道了,惶急无奈之下,便向同是中书舍人的王德俭请教应对之策。
王德俭是许敬宗的亲外甥,有可能许敬宗曾和他这个外甥说起目前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的投资风险太大。这次王德俭见李义府遭到这样的排挤,不妨死马当活马医,拿他做个试验。
他对李义府说:“皇帝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正在犹豫不决,一直担心宰相们会有异议。你如果能提建议立武氏为后,就有希望转祸为福了。”李义府听后恍然大悟,这是一步险棋,但此时不得不走了!更何况,富贵险中求,不涉大险,又何来大富贵。
于是,李义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向高宗上表章,奏章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废黜王皇后,册立武昭仪为皇后,以满足天下臣民的愿望。
高宗十分高兴,亲自召见李义府,赐给珍珠一斗,留他在京官居原职。武昭仪也暗中派人慰勉李义府,并说服高宗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此事和对弈很相似,一子落下,满盘皆活,李义府的人生,就此得到转机。同时,高宗和武昭仪也大受鼓舞,他们终于有理由相信,朝中确实还有敢于跟长孙无忌唱对台戏的人。
这是高宗第一次违反长孙无忌的意愿,提拔了长孙要贬斥的官吏,多年宦海沉浮的高官们从中都能看出,皇帝不再对长孙无忌言听计从了。李义府提出废后建议,鲜明表态支持武昭仪,他职位的不降反升,无疑透露出一个微妙的信息,让所有在现行体制下郁郁不得志的官僚们都看到了一丝希望,也为他们指明了上位的途径。
看到支持皇上废黜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好处这么大,很多人都动心了。心动不如行动,在这其中许敬宗是行动最快的一个。
许敬宗算是三朝老臣,他比前皇帝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的手下当过幕僚,后来又投奔了秦王李世民而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这是一个在政治舞台上混迹了半生的老戏骨,可是演技依然平平,官运没有霉运长。最辉煌的时候曾经熬到中书舍人的位置上,可屁股还没焐热板凳,就被赶下台了。
起因是他去参加李治他娘,也就是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的丧礼,按级别这应该算是国葬了。傻子都明白,这样的场合,就算你不能做到如丧考妣,悲痛欲绝,最起码表情也应该庄严肃穆。可这位仁兄连最起码的跑龙套也演砸了。
史料记载,当时他在丧礼上,目光游移,四处乱瞟。他兴趣索然地在人群中四下里瞅,还真就让这位仁兄发现了新鲜事。
那个平日里长得就像个猴儿似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居然也穿戴整齐,像个人似的站在那里,沐猴而冠。这家伙怎么从野生动物园跑出来了?许敬宗当时忘乎所以,居然笑得嘎嘎作响。
在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时,却传来了他那诡异的笑声。李世民非常生气,将许敬宗贬到洪州(没被诛杀,已属万幸)。后来许敬宗因为参与李世民篡改历史,状况才得到改善。
在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辽东的时候,许敬宗得到了赴军中接替丞相岑文本(岑文本因操劳过度,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遗留下的工作机会。可他并没有珍惜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又因为一句话惹怒了李世民。
当时跟随李世民在前线作战的,有一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勇士。作为主帅的李绩就指着那位勇士对许敬宗说:“许大人,你看这人真勇敢啊!”
也不知道许敬宗当时怎么想的,脱口而出:“此人脑子不好使,只有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才在战场上不惜命。”
当时李世民也在旁边,要知道李世民也是武将出生,许敬宗这句话让他听来十分刺耳。真不知道是别人头脑简单,还是自己头脑简单,已经好不容易熬到礼部尚书的许敬宗,又一次祸从口出。虽然被贬郑州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师,却只能去弘文馆继续整理那些枯燥的史料。
许敬宗是个性情狂傲之人,很多时候具有小人的特质,并被后世划为“奸臣”。无论是小人还是奸臣,都有自己奋斗的志向。
人生真是一个残酷的游戏,因为无论以前是什么,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所遇上的意外。
许敬宗在李义府挺武这件事上获得的种种好处,让他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于是适时抛出了自己的挺武宣言:“老农民多收了几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呢!”
话糙理不糙,唐高宗和武昭仪听了自然很高兴,不久以后就恢复了许敬宗礼部尚书的职位。一个官员知道如何站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当过一个人的小妈,然后再去当这个人的老婆,不管这个女人跟那个人有多恩爱,有多少苦衷,都难免被人戳脊梁骨。
武则天不仅当过李治的小妈,又当了李治的老婆,还要当母仪天下的皇后。让武则天当皇后,不仅外廷官员们无法接受,一般人也都难以接受。
难以接受不代表不接受,何况这是皇帝的意思。事到如今,就算是痴傻之人也明白李治的心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力挺武则天的队伍,王德俭、崔义玄等是较早的一批,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武则天的心腹。一批大臣也分化出来,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
许敬宗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之后,还到长孙无忌府上多次劝说他赞成立武则天为后,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的灰,遭到长孙无忌正颜厉色的斥责。但长孙无忌的态度并没有阻拦住武则天的这一波攻势,事态还在进一步的发展。
八月,长安县令裴行俭听说了这件事,到长孙无忌的府上谒见,刚巧的是中丞袁公瑜也在场。裴行俭忍耐不住,问长孙无忌:“听说皇上将废去皇后,改立武昭仪,真有此事吗?”
长孙无忌道:“确有此议。”
裴行俭道:“武昭仪要是当了皇后,国家必有大祸,太尉不能听之任之啊。”
长孙无忌叹息说:“不是我不想阻拦,只怕是我阻拦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