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无双劲旅是怎样炼成的全文阅读 > 第174章 艰难决择

第174章 艰难决择


十月七日入夜,青马骑一旅马步銮在增援过来的韩起功部的协助下缩小了包围圈展开了对红古乡的围攻。

战士们退入第二道战壕阵地,并在第一道战壕内除了几个象征性的轻机枪阵地外部署好枯叶树枝等易燃物品。敌人在试探性的对射之后果然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依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在近战对射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当第一道战壕被或是敌人或是己方的手榴弹与轻迫炮火点燃的时候。并不算大的亮光照亮了进攻中的敌人。

已经从交通壕撤入二线阵地的战士们以数十支冲锋枪和自动手枪从黑暗处组织反击。迅速便夺回了阵地,围绕第一道战壕展开的争夺战不下三次,数以百计的敌人尸体留在弯弯曲曲的第一道战壕附近。

战斗间歇的时候,各小组迅速的临时汇总的报告了一次弹药状况。经过一天多激烈的战斗,全连四五万发机步冲子弹仅剩一万余发,六百多枚迫弹和上千发手榴弹也大部分消耗掉了。可全连排除牺牲的战士之外,未减员性负伤的人却占了多数。这意味着坚守到天亮的时候必须要做出最终的选择。

按照国内战场的经验,与敌人进行白刃战拥有充分训练技巧与极大意志优势的独立营官兵虽然没有火力战那样的火力密度优势,却依然能集体交战中击退几十倍于己的敌人。然而在西北战役前营长却告戒过独立营的官兵们:与那些基本没有白刃战训练也没有白刃战打算的内地军阀不同。在与西北马家这些对手作战的时候如果不得不面对需要白刃战的情况,入伍六个月以下的新战士最好选择手榴弹。

虽然从避免被俘和最大限度杀伤敌人的角度讲,在天亮前组织一次反突击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为了最大限度的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一连三排组成的临时连战斗群还是选择了在天放亮的时候与战壕里与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

其实几乎是在十月七日红谷乡的官兵发现敌人的第一时间,枪声与信号弹带来的警讯协助各连部的无线电台就在上千平方公里内执行清剿任务的各部队中传递开来。整个青海东部部高原山谷内的各部队在以最快的时间内做了防止残敌反扑的部署后就迅速从乐都县与化隆县向民和县境内集中。

尽管在青海核心数县的清剿行动中精战支队也遭遇了不小的伤亡,要负责减员性伤员的集中并留有力量看护。整个部队还是在十月八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赶到了甘肃边境内沿湟河的群山前。

东方的曙光使远处的群山有了一丝颜色的时候,队伍的前进不在那样依赖在夜间因反光而显得银白色的湟水前进,速度更快了一些。可西面吹来不小的阵阵风声掩盖之下似乎还没有听到远处传来的枪声。

张文抓紧时间赶到队伍前面,前进一面向营参谋长询问到:“这里大概离红谷乡还有多远?”

营参谋长在出发前早已大致观察好了地图和河流的大致方向,因此仅凭记忆就答道:“大概还有二十多里的样子,用不了多久前面的侦察核心组就应该传来敌人的消息了”

教导员老王看到营长虽然似乎是为快点儿赶到而焦急,但那在队伍前后徘徊不定的样子显然是在为什么事情为难,仔细思索了片刻便想到了问题在什么地方。于是来到张文的近前边走边问道:“你并不认为这样赶去救援一连三排群,与敌人来袭部队正面硬碰是最佳选择是么?”

张文跟着队伍前行的速度终究慢了下来,也终于说出了自己对于战局的犹豫:“我们这样赶去久远三排,虽然击退敌人的把握很大,可是东面不远就是敌人的地盘,他们又有不少骑兵。我忧虑最终打成一个击溃战是否值得。”

教导员老王在苏区的时间更久,经历过外援抵达前的很多恶战和生离死别,对此早已习惯或者说麻木:“当初在作战部署的时候,一连三排长就已经做出了自己的保障,你这是在怀疑他的是否敢于牺牲的觉悟么?怎样对整个战局有利就怎样来吧,不必有其他方面的包袱和负担。我们每一个革命者本来就应做好随时为战局而牺牲的准备,我想这些课堂话不需我向你讲吧?”

张文沉默了片刻,发现这时已经落到队伍中央了,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向临时通讯员张德源下令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各连派代表进行一次临时碰头会部署分兵任务。”

“分兵任务?平时一向以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著称的一连长赵阳有些不解的问道:“三排长可顶多只有一个临时连队的兵力,能坚持到天亮就已经是极限了。我们不应该尽管赶到红谷乡么?”

张文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郑重的向一连长问道:“如果以三排长的牺牲,可以换取歼灭青马正规军主力这股顽敌的任务,你觉得值得么?这是询问你的意见而不是向你做工作。”

赵阳觉得做为一个指挥员没有理由在指挥问题上讲个人感情,但还是犹豫了一下。不过沉默了片刻终究郑重的答道:“我明白了,营长。”

天色完全亮起来的时候,沿湟水两岸的群山前进的队伍已经能渐渐的听见远处隐隐的枪炮声。大多数久历战场的战士们对那声音并不陌生:连成一片的绵密步枪声成为那战场的主旋律。独立营的队伍里不会装备那么多的马步枪。很显然:是进攻的大股敌人的火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火力优势,红古乡的残余战士门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可做为一支新型队伍,执行命令的纪律感还是终究压到了个人感情。二连长张小垒亲自做为侦察人员的一员越过一做山脉的山脊望着远处河那边红古乡激烈的战况,硝烟的掩护下敌人的枪声似乎稀疏了许多。不少做为侦察骨干的战士忘着远处的硝烟和敌那模糊不清的集结地即便不用望远镜也能得知那是三排战士们最后的时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