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无双劲旅是怎样炼成的全文阅读 > 第125章 新军

第125章 新军


原来,少时外祖父张德源的意外出走源自新式学堂里书中那些种种《流浪记》的传奇与故事。涉世未深的他懵然心动便离校出走,走上了不同于原来人生的岔路。

一路南下乞讨至中原的时候,恰封调集到北方的172旅补充部队抓壮丁。人们见他虽然年纪小身材基础却不俗,于是就被连拐带骗的拉到了部队。

如同所有旧式阶级社会一样,那些性格倔强不认可权威的新兵们的遭遇可想而知。在旧军队的最初几个月里,因为他不肯认怂的性格加上他年纪最小新兵的身份受尽了部队里几乎是所有老兵兄长们做为出气筒的打骂与欺辱。

“说实话,你在战场上开过枪没有?打死打伤过我们的战士们没有?你对你原来的部队可否有过一丝留恋?”张文仔细注视着少年张德源,郑重而认真的问道。他自信对于这种经历并不算深厚的孩子可以很轻松的通过一些细节觉察出他是否说谎,何况自己不曾记得外祖父是个心眼多善伪装的人。同时张文也对自己的大意及失误而感到一丝后悔:就算是从敌人的俘虏里百里挑一般的选拔,也不该直接将刚刚同自己部队交战过的敌人中补充俘虏的。

张德源的目光闪过一丝倔强与仇恨:“报告营长,没有。他们根本不是我的战友,而是侮辱我的仇人。他们既然不拿我当人看,我也没有丝毫为他们卖命的必要。在战场上我开过枪,但是从来没有去认真的瞄准过。”

“现在部队上的战友们你觉得怎么样?”张文接着问道,他们因为你的出身为难过你么?

张德源沉默了许久才回道:“没有。赵连长是个好人,他不但禁止打骂战友们的行为。还强制要求各班组组织谈心及诉苦。虽然现在很多战士不理我,似乎心里还是有隔阂。但是自从听了连里其他战士们的诉苦及连长更仔细的讲述。我觉得他们本质都是不坏的好人,同旧军队是天壤之别。”

“你觉得新旧军队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别?”为了考教这个据说是全营文化素养连排干以外第一的战士,张文有意在这个不算简单的问题上没有直接自己给出答案。

张德源仔细想了想才回道:“首先是连队主官做人完全不同,赵连长是个好人,他关心每一个战士。而敌人那边儿的连队主官总是迁就部队里的老兵骨干,而且似乎有意在营造一种论资排辈等级化的意识。据说着是为了不挨黑枪并有效掌握部队的必要历程。其次,我们独立营部队入伍的都是些年龄差不多的少年战士。大家之间没有明显的年龄鸿沟,部队成分也要优良的多。”

张文赞赏的说道:“你说的不错,确实没有讲什么大道路,而是就事论事。我也讲讲我们军队的实话:不论是苏联老大哥的军队,还是我们江北苏区的队伍,其实并不都像我们独立营这么作风优良。据我了解在根据地的不少部队里,也有习惯于打骂士兵而不习惯于政治工作的,也有搞家长制作风的。甚至也有老兵打骂新兵的现象和行为。可总的来看: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就算是我们江北苏区作风最差的部队甚至现在的苏联军队,仍然要在敌人的平均线以上,为什么好人总是更多的向我们的队伍组织者上聚集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张德源没有读过私塾,但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一些脍炙人口的话他还是听说过的。

“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还是我们对手中比较强悍优秀的情况,更多的情况下敌人是连利益纽带也没有的替罪羊。我们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左翼革命者虽然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虽然或许也有投机人士及政客。但总的来看,我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决定了支持我们这条道路的人,以远超平均线以上的好人为多。这就是在组织水平远没有南方红军队伍那种水平的江北苏区,我们的凝聚力及战斗力依然远超敌人乃至一些列强军队的缘故。我们共产主义阶级斗争的理想与理念,就是测试一个人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的试金石。我们中也不可避免的有抱有种种幻想的投机分子,但是相比其他回避矛盾、容忍剥削阶级利益合法化的政治道路与派别的人,比例大大降低。我们的战斗力与组织力也就天然的高出一个层次。”

可这时当张文还要习惯性的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他却犹豫了。话风一转忽然问道:“一连长有没有给你们讲过革命意味着什么,这条道路有多大的风险么?讲没有讲过革命必须自愿的原则?我们的确需要像你这样资质优秀的战士,却也不希望本没有坚定信念也没有真正理想的人出于好奇的心理走上这条路,这世上顶尖善良而无私的好人本就不多,如果都走上我们这条路承受不必要的代价,那同样是社会的悲剧。”张文回想前世的祖父,似乎至晚年也只能说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但或许是因为出身及经历的缘故还谈不上具有革命理想的人。

虽然张德源似乎犹豫了一阵,但最终还是坚定的答道:“营长,我自愿在这个集体里参加战斗,愿意冒伤亡或牺牲的风险。我觉得我能够在伤残或牺牲前在战斗岗位上充分的发挥出我的价值。”

张文见状就觉得将他留在寻常的一线岗位上并不合适:“如果你愿意留在队伍里,还是到营部来吧。就在我和小郭的身边,小郭会告诉你射击一些更远目标的知识及以如何熟练的运用掷弹器。就以警卫员的名义,虽说营长擅自提拔警卫员有些不合乎规矩。不过我会向老王打招呼给上级写报告的。你先熟悉一下我这支枪吧:这是一支安了简单聚光瞄准筒的捷克式半自动步枪。不用拉枪栓,可以连续射击,并且使用二十五发的弹夹。听老王说上级已经同意了我前不久的报告,在十月节送一大批新礼物来,就包括另外两支这种枪。”

张德源欣喜的接过营长手中的捷克式半自动步枪,在张文的指导下重新开始射击。很快他变发现了这枪相比栓动步枪的巨大优势,在二十发弹夹的配合下实际的精确战斗射速及效用完全不在捷克式轻机枪之下。他忽然欣喜的问道:“我们营只能分到这三支么?”

张文笑道:根据地夏季会战缴获的冲锋枪三分之一都归了我们营,这这种枪在别的部队可比冲锋枪要更不受欢迎了。我要是打报告把全部百余支缴获大部都要来都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即便在我们平均素质较高人才济济的独立营,这枪的维护与保养也比捷克式轻机枪复杂多了。它的主枪身过苛的追求精度,几乎是用一块钢打造,零件繁多不说还十分难以拆解。也就像我们营部的少数几个人配备专门负责维护的人可以发挥出其效力,装备基层部队我看还是算了。

从此,年仅十四岁的小尖兵张德源就留在了独立营营部,随同张文、郭富及几个高水平的警卫员一起进行高水平的对抗性训练。技战术素质很快就得以提高。张文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营部“尖兵”小组配合先进的装备与训练,已经可以发挥出不逊色于指挥作用多少的战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