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环境史上,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遍地开花”,且仍在持续。环境问题被空前重视。在2015年各地陆续召开的两会中,已有近3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如何治理大气污染。
2015年初,环保部发布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报告,中国74个重点城市中,89%的城市空气污染不同程度超标。这已经是“大气十条”发布一年多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空气的结果。但环保部负责人坦言,重污染天气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14年全国共发生两次(2月和10月)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重污染天气频发势头未能根本改善。
但水污染、土壤污染同样积重难返。在2015年1月举行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称,2015年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等中央审议通过之后将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将适时上报国务院。
“战役”号角已吹响,但是否意味着中国将迎来环境拐点?2014年11月《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中国的决心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碳排放拐点已确定,公众自然期待环境拐点。2015年全国两会前,财新记者就此采访了环境领域几位学者,他们均认为,中国距离环境拐点仍路途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