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雾霾天气这样过:呼吸科医生的防护指南全文阅读 > 第2章 引子:当呼吸成为话题和问题

第2章 引子:当呼吸成为话题和问题


  自2013年以来,“雾霾”成为人人吐槽的“年度热词”。

  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史上“最脏”气候——约占我国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近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亿多人口,遭受了雾霾天气的侵袭。而同一时间,北京的PM2.5浓度甚至逼近1000,舆论哗然,举世震惊。中国人一边发挥一贯的乐观精神,用“自强不吸”“厚德载雾”等热词儿调侃,一边惶恐着“防霾”:商场里口罩脱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口罩涌现街头、空气净化器大卖、连常见的木耳等食物因被冠上“清肺防霾”的功效而身价飞涨,在上海,甚至有大婶背着几十斤重的空气净化器上街买菜……

  鲜有经历严重空气污染的人们,在2013年初的雾霾实践演练之后,似乎已经对这种原本陌生的概念也变得熟知起来。

  2013年年末,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卷入到雾霾之中,各种防霾措施也随着人们的智慧应运而生。长期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开始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对霾进行防范,防霾奇招层出不穷。但是,民间流传的偏方始终难以获得广泛的可信度,于是,人们不断苦寻绝对安全可靠的防霾方法,从而诱发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如各类空气净化器等等防霾神器不断涌现,而越来越多的商人,从人们对身体健康、呼吸健康的渴求中嗅到了无限商机,从而防霾商品也成为了下一个市场蓝海。

  我们用道听途说、网络上流传的防霾手段,来竭力保护着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定会有效果吗?看一看医院呼吸内科和急诊科因为刺激性咳嗽和呼吸困难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我们就知道结果了。在包括雾霾在内的各种空气污染问题的重重“围剿”之下,无论医生还是普通公众都心如明镜: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不停地呼吸,在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呼吸”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畅快安心地呼吸,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通过呼吸活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人类生命延续的重要前提。人体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直接相通,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有超过10000升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行交换,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有着这样一个疑问:每天,我们的身体与外界有着如此之大的气体交换量,如果这些空气是受到了严重污染的,若我们的身体不能呼吸到新鲜干净的空气,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显而易见,我们身体的机能会受到损害。受到污染的空气中,各类有害物质会随着呼吸道进入我们体内循环过程,然后危害肺等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引起相应器官的不适症状甚至病变。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微粒,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过敏原、有害气体等,都可能随着呼吸过程进入人体呼吸道。吸烟、汽车尾气、空气污染等因素导致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超标,职业暴露吸入粉尘等因素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长时间在受污染的空气中生活,身体器官就会发生病变,甚至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以上所说并不是危言耸听。空气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气污染会导致身体器官病变,这已经得到了科学数据的证实,其中尤以肺癌为最主要的例证。专家们已经明确了大气污染是导致肺癌的罪魁祸首,这是继20世纪吸烟被确认为肺癌的重要因素后,第二个被确定的直接导致肺癌的病因。人体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时间长短、空气污染指数的高低,与肺癌的发病率成正比。我们在充溢着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建筑粉尘的城市里每一次的呼吸,都意味着我们与可能发生的肺癌一次次接近。近50年来,中国在经济进步、城市发展的同时,人们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提高。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占第二位。

  我们焦虑:难道我们连呼吸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吗?

  虽然就某种程度而言,对呼吸问题的担忧是始终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然而,我们却无法以停止社会发展的代价来杜绝空气污染——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这样的“阵痛”难以避免。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努力治理空气污染,但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常常需要数十年的漫长时间,而我们每个人一生也不过数十年,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或者都难以看到空气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根治的一天。

  所以有人说,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当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着手,比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较为环保的烹饪方法,减少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行为等等。可是,以个人的微薄之力难以让空气质量得到质的改变。因而,面对空气污染,对个人而言最切实际的做法,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自身做起,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保护好自己与家人的安全,尽可能地避免自己和家人成为下一个呼吸科病人和空气污染的牺牲者。

  作为一名医生,我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呼吸科病人,凭我自己的能力,仅能够解除部分病人的当下之痛,却不能够让所有的病人都摆脱呼吸疾病的困扰。因而我所能够做的,是希望利用自己对于预防和医治呼吸疾病的经验,向广大的公众普及与雾霾相关的知识,从源头上帮助公众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污染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危害,尽可能地实现一个医生的社会责任,提醒和保护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