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雾霾天气这样过:呼吸科医生的防护指南全文阅读 > 第4章 雾霾那些事儿(2)

第4章 雾霾那些事儿(2)


  此外,不要以为颗粒物仅仅是这些看起来不是特别美好的事物产生的,事实上,像鲜花这些看起来美艳的事物,有的时候也会给呼吸道带来麻烦。据研究表明,至少有200种花粉在进入呼吸道后会诱发人体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诱发哮喘病。在哮喘病人中,10%发病的原因是因为吸入了花粉。因而在春秋季,人们就要格外注意这些飘散在空气中花粉,以免其引起过敏,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要特别小心。同时,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在病房中插鲜花,对某些病人可能会造成危害。一些医院已经明令禁止在探视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有伤口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烧伤、外伤、刚动过如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时携带鲜花。而像耳鼻喉科、皮肤科、呼吸科、妇产科、儿科等病区,也应当对鲜花下禁令。

  2.沙尘暴和扬尘

  与雾霾相似的污染天气,还有沙尘暴和扬尘,这两者也是我们身边重要的污染源,会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也需要我们注意。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的源地有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地区和澳大利亚,北美、大洋洲、中亚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沙尘暴的四大多发区。而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一是西北地区,其中包括三大区域: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二是华北地区,即赤峰、张家口一带,北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也常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在冬春之际,降水较少,而此时植物大多干枯,导致了地面土质较为疏松,而这时候产生的大风天气,就会将大量的尘土卷入空气中,使得空气变混浊,形成了沙尘暴天气。

  根据强弱的不同,沙尘暴可分为弱沙尘暴、中等强度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四个等级。作为灾害性天气的一种,沙尘暴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受阻、供电供水中断、自然环境污染、农作物破坏等等,也会由此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和威胁。

  扬尘与沙尘暴相近,但其中也有不同。扬沙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地段的风沙被吹起而造成的,而沙尘暴有固定的源头。扬尘或沙尘暴天气都同样可引起悬浮颗粒物增加及空气能见度的降低。不过,这两者与雾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为尘土等大颗粒物,并且伴有风力的明显增大,空气比较干燥;而雾霾天气空气中的颗粒物都是一些直径较小的、可入肺颗粒物,天气情况是无风或少风。在对于PM2.5时,雾霾的危害明显是高于沙尘暴和扬尘的,不过,我们也不能轻视沙尘暴和扬尘的危害,对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而言,主要的防护措施有以下几点:

  (1)挡风沙:口罩、帽子、丝巾、眼镜是不可少的。

  口罩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止外界有害气体和尘土等颗粒物被吸入呼吸道。吸入呼吸道的灰尘会使人感觉不舒服,出现口鼻干燥、喉痒、痰多、干咳等症状,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在这种天气戴口罩一般不需要N95等专业防护级别的;帽子、丝巾可以防止头发和身体的外露部位落上尘沙,避免皮肤受到刺激;眼镜可减少风沙入眼的概率,眼睛是人身上最宝贵的器官,风沙吹入眼内会造成结膜充血、角膜擦伤、眼干、流泪等。不愿戴眼镜外出时,也可在头上包一块透明纱巾,起到遮挡尘沙的作用。一旦尘沙吹入眼内,应尽快滴几滴眼药水,这不但能保持眼睛湿润易于尘沙流出,还可起到抗感染的作用。另外,室外锻炼时应尽量避开风沙环境,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或加湿器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度适宜。

  (2)及时清洁:风沙天气从外进入家里后,有条件的应该洗个澡,彻底清除尘沙,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要注意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食物前要先洗手。一旦尘沙吹入眼内,不能用脏手揉搓,可以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或者滴眼药水。房间内若落满灰尘,要及时清理,用湿抹布擦拭,以免造成房内尘沙飞扬被吸入呼吸道。

  (3)补充水分:在尘沙干燥天气里,我们易出现唇裂、咽喉干痒等情况,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上火”,中医称为津液不足。这是由于人的机体里水分不足所引起的病症,机体缺水还会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引起痔疮、肛裂、便血等问题。这时候可多饮粥类、汤类、果汁,多吃梨一类润燥的水果,喝一些秋梨膏,这些都能起到补水润燥的效果。

  (4)日常防范:干燥多尘的天气容易诱发咽炎、鼻出血、气管炎、哮喘、干眼病、角膜炎等疾病,在平时可口含润喉片,保持咽喉凉爽舒适;有鼻出血的情况可以经常在鼻腔里滴几滴水,床旁使用加湿器湿润空气,以保持鼻腔的湿润,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同时还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三、警惕:这不是危言耸听

  雾霾本就无处不在,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而人体作为一个精密的“仪器”,本身对颗粒物有着过滤、排泄的功能,因而雾霾的危害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确实有之呢?如果真的有害,又是怎样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呢?这种危害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1.PM2.5如何进入人体

  简单地说,雾霾是随着人的呼吸活动进入到人体的。通过呼吸活动,实现了人体内部和外部的气体交换,在吸入了维持人类生存必须的氧气时,空气中的很多颗粒物,包括直径2.5到10微米的颗粒物和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也同时进入到了人体内部。

  这些颗粒物首先进入鼻腔,鼻腔中的鼻毛等具有过滤空气中颗粒物的作用,大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和42%的PM2.5,便在鼻腔中沉积下来,然后被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鼻屎。人们会有这样一种亲身感受,如果在灰尘较大的地方待上一会儿,那天鼻屎就会特别多,而且鼻屎颜色多会较深,这就是鼻毛对人体呼吸道进行了保护的证据。不过,一些人有修剪鼻毛的习惯,这时候就应当注意,除非是鼻毛非常影响美观,其实完全没有修剪鼻毛的必要性。鼻毛作为隔绝空气中颗粒物的第一道屏障,如果过度修剪和完全拔出,就会让空气中的颗粒物能够毫无遮拦地进入到我们人体中,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部分较小的污染物是鼻毛无法阻挡的,这些未被鼻毛过滤掉的颗粒物便会继续向下进入呼吸道的更深处。经过咽喉的时候,咽喉的黏液会黏住一部分直径大于2.5的颗粒物和8%的PM2.5。当被咽喉黏液黏住的颗粒物增多时,咽喉有又黏又痒的感觉,痰就形成了。通过咳痰,可以将这部分的颗粒物排出体外。

  剩余的颗粒物继续向下,进入气管。最后一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气管黏液完全拦截下来,同时4%的PM2.5也会被气管黏液黏住。这些颗粒物沉积在气管壁上,混同气管上的纤毛和分泌的液体,也形成了痰。人们在用力咳嗽的时候,也能将这部分的痰液排出体外。

  这时候还有差不多一半的PM2.5进入到了下呼吸道系统。当其达到支气管的时候,11%的PM2.5会被支气管壁黏液阻隔下来。PM2.5之所以能在支气管处沉积那么多,是由于支气管就像树枝一样,从最粗的地方分叉,到最细的细支气管,总共有23级分叉,这些气管越分越细,使得含有颗粒物的气体与气管壁碰碰撞撞的概率变高,这部分颗粒物就容易沉积下来了。

  如果把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比作一根葡萄藤的话,那密密麻麻的肺泡,就是这葡萄藤上的葡萄。肺泡的里面是空的,有毛细血管分布。作为人体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肺泡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氧气通过肺泡中的毛细血管进入血管,血管中的二氧化碳由此交换到肺泡里,再经由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鼻腔排出体外。

  但是,经过以上层层的过滤,还是会有35%左右的PM2.5进入肺泡,这些颗粒物在进入肺泡之后,就在肺泡中沉积了下来而无法被排出体外。更微小的颗粒还会进入到肺泡里的毛细血管,最后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人体的各脏器,使得人体的各器官都会受到颗粒物的伤害。

  总的来说,我们吸入含有颗粒物的空气,42%的PM2.5沉积在鼻腔中,以鼻屎的方式被排出。几乎所有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止步于上呼吸道,以鼻屎和痰液的方式被排出体外。没有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而进入肺部的35%左右的PM2.5,却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PM2.5对人体的危害

  雾霾的组成成分很复杂,在这种黄色和橙灰色的空气中,包含了难以计数的微小颗粒物。颗粒物从外部空气进入到人体内部,经过了鼻腔、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等环节,最后颗粒物通过肺泡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虽然说人体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们能够通过人体自身的系统来对进入人体的一些污染物和有害物质进行排解,将一部分颗粒物排出体外,如PM10等较大的颗粒可以从鼻子和咽喉等处被呼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分泌痰液等方式被排出体外。但是,鼻腔、口腔、甚至佩戴普通口罩,都难以将这类颗粒物,尤其是PM2.5完全隔绝在呼吸道之外。这些粒径微小的气溶胶粒子会直接进入呼吸道,粘附在人体的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甚至进入肺泡。

  尤其是在重度污染情况下,空气清洁度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污染物、微生物等,可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与此同时,大雾有非常强的吸附力,能吸附大量有毒害的酸、碱、盐、胺、酚、病原微生物等物质,形成非常大的雾核,而这种东西却极易被人吸入体内。这些有害物质颗粒物在进入呼吸道的过程中,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还会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这些病症虽然不会像肺癌那样直接导致人的死亡,但是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当PM2.5进入肺泡及血液后,这些颗粒物会造成不可逆的更大损害。如果PM2.5上还吸附了大量有害的化学污染物或者重金属等致癌物,则会产生更大的危害。人体长期处于这样的污染环境中,身体机能和各种器官自然会受到颗粒物的更为严重的破坏,甚至诱发肺癌。

  就人体自身的机能来说,进入肺泡及血液的颗粒物,不仅没有办法将其排出体外,就算采用了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也还是不能够有效地清除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颗粒物可引发肺癌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加。有研究表明,当空气中的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明显提高。而雾霾天气是空气中污染物最为浓重而集中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心血管病人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污染空气中,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或损伤,甚至会引发心肌梗死,给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除了雾霾引发这类明显的后果之外,雾霾还会带来一些间接的后果。当雾霾笼罩时,整个空气中的含氧量会有所下降,气压较低,这时候人就容易感觉到胸闷,这对原本就有呼吸道方面疾病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而雾霾多发生的冬春之际,这时空气本就寒冷潮湿,因而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

  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于PM2.5,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好防范,最大程度地减少对PM2.5的接触,尤其是对那些长期接触雾霾和在PM2.5高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来说,减少对PM2.5的吸入,便是减少发病率和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而由此也可知,PM2.5对人的危害并非危言耸听,因而人体也应该对雾霾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怎样在雾霾天气中对自我进行防护,同时也保护好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