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伍郎的台湾:孤独的美食家中国版巡礼全文阅读 > 第5章 千金方(1)

第5章 千金方(1)


  故事

  千金方

  小时候,仁和同学说起老爸的时候,总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因为老爸每年都会失踪一段时间,回来的时候,有时候还会带着伤,他觉得老爸一定是去做超级英雄了。

  上中学的时候,他开始替妈妈担心,那时候有同学的爸爸失踪了,再也没回来,听说跟二奶走了,仁试图跟踪老爸,但是一下就被甩了。他问妈妈:“不担心老爸再也不回来吗?”妈妈只是笑着说:“他没那个胆。”

  联考那年,老爸失踪前,从自家中药铺的匾额后面,取出了一个八宝箱。当时正流行清装戏,想到晚8点档里康熙就是把遗诏放在了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仁不胜惶恐,觉得老爹这次是要一去不复返的节奏。他收下了八宝箱,答应帮老爸保存,还特别抱着老爸依依不舍,说自己一定会替老爸照顾好老妈,让他安心上路。

  “臭小子,咒你老爸!”

  第二天,仁的脑门被老爸的一阳指弹肿了。

  老爸走后,仁悄悄打开了八宝箱,里面全是药方,仁并不觉得奇怪,自家从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便是开药铺的,存很多药方理所当然,不过既然这样藏着一定有它的道理。仁偷偷拿着药方,去问了几个相熟的老中医,没有人知道这些药方治疗的病症,仁自己翻阅医书,也一无所获。那年夏天,仁的大学志愿报考了土木工程系,弄丢了一张药方。

  “臭小子!先斩后奏!”

  那年夏天,仁的脑门又被老爸的一阳指弹肿了。

  那年夏天,仁看见老爸又往八宝箱里放了几张药方。

  仁问老妈,他们家是不是有什么隐性遗传疾病,从爷爷的爷爷那一代开始就出去找药方,比如家里的男丁都活不过60岁之类的……又是一个一阳指,老爸听了呸呸呸了好几声,说儿子想象力这么丰富怎么不去当作家,读什么土木工程。于是药方的话题又这么被老爸糊弄过去了,不过老爸说到了适当的时候,会告诉仁的。

  仁上大学期间,老爸还是每年玩失踪,每年回来。仁偶尔会抬头看看匾额,想想里面的药方,不过已经不再做天花乱坠的想象,人总得有一两个自己的秘密。

  吃完晚饭,一家人照旧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时事新闻,如果有一些灾害性的新闻,老爸会更加留心。看完新闻老爸还要翻阅当天的晚报,仁偷瞄一眼认真看报的老爸,老爸大概是希望自己学医的吧,不过仁觉得造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房子,可以帮助一些有水患或者地面塌陷等灾害地区的人也很有意义。有这种想法,可能也得益于父亲爱看这类型的新闻吧。

  “臭小子!想什么呢?”

  “哈哈!没打到!你老了哦!”

  对付老爸的一阳指,仁已经学会了神闪避。又或者,是老爸上了年纪,已经不那么灵敏了……

  老爸又失踪了几天,这次仁帮老爸订的是去台南的车票,台南刚刚被台风扫尾,新闻播出的场景不容乐观。老爸回来后,在网络上找了一家“伍郎的店”,请店主帮忙上福建找药方。

  这天老爸吃过午饭出了门,这位叫作伍郎的先生带着药方来店里,仁认得这药方就是自己弄丢的那张,而这位伍郎先生,也不知道药方是治疗什么病的。店里又来了一个女人,说是来买药方的,老爸进门,拿了一大笔钱给伍郎买下药方,又以三十年前的价格,卖给了女人。这笔买卖亏了不少……

  “要是我妈还在世的时候,能买回这个包治百病的药方就好了。”女人头上别着丧志,声音微微颤抖。

  “这个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啦。”仁又吃了老爸一记一阳指,这次闪避不及。

  在确定这个药方可能毫无价值的情况下,女人不知所措,看得出来,买药方的钱,已经是她的全部,她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丈夫。老爸走到柜台后,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再次向女人买回了药方。

  女人从台南来,老爸不久前去过。仁想起每年天灾人祸最多的季节,老爸的失踪,一切顺理成章地联系了起来。老爸每次失踪,大抵都是跑到受灾的地方买药方,求着灾民卖给他一些有的没有的药方,以此来接济灾民,正常的药方就放在店里保存,江湖郎中的方子就放进八宝箱。

  八宝箱里是名副其实的“千金方”,老爸不但用千金购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纸方子换来的钱,也是救命的良药。仁头一次觉得老爸的头上有光环,他给了老爸一个熊抱,老爸果然是他的超级英雄!

  假期到了,朋友给仁打电话,约他出去玩,他看着老爸。

  “以后假期,我决定玩失踪了!哎呀!”

  仁又狠狠挨了老爸一记一阳指。

  在地生活

  柔化百年沧桑的迪化老街

  从大同分局车站步行至迪化街,沿路慢慢体会旧时街市生活的片段和气息,那些留存在记忆深处的细节,在眼前渐渐浮现铺陈。这一段仅800米长的活在现代的老街,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依然故我,不得不说是新一辈人的幸福所在。相隔仅几百米的淡水河大稻埕老码头见证了百年变迁,老铺子光彩如初,新鲜的艺文店也在萌发自己的气质和风格,交替的节奏复杂而轻快,有混搭的美感,也有错落的型格。

  走在迪化老街上,不时要抬头仰望,欣赏那些林立的中西建筑。明朗的现代主义式建筑,有序理智的设计风格给老街平添简洁的线条。以红砖建起的南洋楼已经鲜少见到,密致繁复的檐间线脚,配以中式的匾额和装饰,在异域风情之外,又融合了中国人熟悉的屋宇特色。而真正能一窥当年富甲的建筑当属巴洛克式,在迪化街中段和南段都可见这壮观的楼宇,高耸的山墙,细致华丽的花式纹样,雕塑般的外立面,历百年风雨,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承继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经历了繁盛和衰落,今天的迪化街格局与当年并无二致,遍布狭长的街道间有一百多家纺织公司、三百多家布行、两百多家中药材铺承祖业有序地经营着。论商业地位,迪化街仍是台湾最大的布匹、药材、南北货的批发地,每年产值超上千亿元新台币。许多响当当的大企业都从这条街起家,有人说迪化街的发家史与犹太人闯荡纽约华尔街的故事相比也毫不逊色。探究迪化街的历史,会发现这里有传统的冒险精神,有人情信用经营出的人际商业圈,有虽富却格外低调的作风。不起眼的老店藏着财富,也藏着精道老派的经商和为人之道,不失为年轻人打拼的学习之地。

  迪化街的名头很响,是台北最完整最有历史价值的老街,也是台北最有“年味”的街市。每到春节除夕之前,这街就化身“年货大街”,几百间铺子迎来送往的南北宾客都忙着购买各式干货、茶叶、小食,颇有回到多年前大稻埕最为荣耀的光景。传统的生意,民俗的景致,迪化老街活在今天仍然恰如其分,生活格调上也不落俗套,温柔敦厚的俗常氛围最引人流连忘返,一百多年的经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往前走,不停走的永续经营之前景,想必也是近年来文艺青年选择这里开店创业的原因。

  传统中医的世道人情

  迪化街有两百多间中药铺,大多数的铺子从祖辈就开始经营,走进任何一家,都会闻到浓浓的中药味,也会感受到岁月冲不淡的“古早味”。一间紧挨一间的店面,格局都极类似,入口处摆放散装的中药材,供顾客随意挑选,在不宽的街道边齐整地排列着,经过的路人常常看到新奇的药材就停下来闻闻问问,充满传统市集的亲切感。更有熟识老客来此开方抓药,承袭过往街坊间的依存关系,将失散的人情和信任关系紧紧锁定。

  台湾本地对中医和中药材的认知也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化过程。最初台湾当地居民以巫医之道祈求神灵赐予健康和护佑,后来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掌握了一些原始的医疗保健方法,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明清以后随着船只制造技术的提高,大批大陆人移居台湾,也带来了先进医术和优质中药材,开办中医学堂和医馆,授医施药,更发掘了很多本地独有的中草药。但台湾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大多数中药材主要来自大陆。

  迪化街的老药铺,多数都是医药分开,并没有医师坐诊,虽然药铺只管抓药,但是也会有一些基础的调理药方,他们把药方贴在柜台上,供客人参考。四物汤补血活血,四君子汤补气益普,八珍汤补气血两虚,这些基础的中医方剂,在药铺店都能找到,也有即食的中成药。店家说现在来这边的客人都是买些干货,再买些药材,做些药膳来调理身体,食补之道,循序渐进,像极了台湾的世道人情。

  在地美食

  夜市逛逛逛,小吃吃吃吃

  早年间的台北,大稻埕商圈的圆环夜市独树一帜,宁夏路夜市只是因邻近圆环夜市才兴起的,但随着圆环的落没,许多老字号摊商也从老圆环迁至宁夏路营业,宁夏夜市从此声名鹊起,因此,几十年历史的店铺比比皆是。宁夏路在民生西路和南京西路之间,不长,只有300米,白天行车,到下午4点封闭路两端开档,是台北少数将摊贩集中在路中央的夜市,据说也是营业时间最晚的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