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无处安放的童年全文阅读 > 第7章 夕阳下山时(3)

第7章 夕阳下山时(3)


  第一次养蚕,感觉非常奇妙。之后,父亲告诉我了一些他小时候养蚕的“秘诀”和往事。我对这新的尝试充满期待。于是在有着蚕籽的小纸片上面再盖上一层棉花,也就是平常说的孵化吧! 我几乎天天放学后都要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就这样过了没几天,我突然发现小家伙们出壳了!就像小蚂蚁一样黑压压的。父亲说,它们出来就要喂食了。他还告诉我:“你一旦养了蚕可是责任重大,要不停地给它们找食物:新鲜的桑叶!”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养蚕的难题并不在于拿什么养,而是拿什么喂。蚕只吃桑叶,北京的桑树并非随处可见,除了山区,在城里,尤其是我们这类大院里,桑树更少见。有时候没办法,我只能拿榆树叶对付,蚕不爱吃,也不能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闹肚子”或者“绝食”而亡。寻访桑树,让不知多少孩子踏破了铁鞋。大家都一样,为弄一些桑叶,不惜远涉十几里地,不惜贡献出最舍不得出手的小人书、三角、弹球,不惜翻墙入院,冒“偷东西”的骂名,甚至不惜被桑树的主人抓住暴揍,打断腿。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当年特地买了张通用月票,每天从城里跑到西山摘桑叶。采到桑叶的一刹那,用“欣喜”来形容孩子的心情,并不为过。一个楼里,孩子都养蚕,但桑叶各有来路。众多家长也跟着忙活,有的家长单位附近能弄到桑叶,那就是每天的第一要务,将采来的桑叶垫上湿毛巾,搁在饭盒里。很多孩子是饥一顿饱一顿,有上顿没下顿地把蚕养大的。谁有固定的桑叶来源,不仅自己高枕无忧,倘再能分别的孩子一杯羹,就会被当救星一样供着。弄到桑叶,要把它捂在湿毛巾里,保持水分,这样可以存一两天。说一句回头话,那时要有人做桑叶买卖,肯定发财。最离奇的是我和父亲去颐和园后山玩的时候,突然辨认出山坡上有一棵大约50公分的桑树幼苗,我突发奇想,如果把它搬回家种在花盆里,这样我的蚕宝宝的食物不就唾手可得了?于是我将幼树小心挖出,真的拿回家种在一个大花盆里,一种就是五年多。不过靠那几片叶子养活我的蚕宝宝大军显然是不靠谱的。

  赵忠祥小时候也养过蚕,他曾目睹一帮孩子“洗劫”桑树的壮观场面:

  记得我住的胡同东口,有一个把角儿的大院子,院门很大,但紧锁着,围墙很高,外面刷成深灰色,每天都聚了十来个男孩,叠罗汉似的,从墙外,上了人家墙头,里面大院子靠墙的地方,长着一棵大桑树。看人家院子的气派,不知住的什么人,反正他们家不会养蚕,孩子们又不可能被人家请进去堂而皇之地采桑叶,只能公开地“偷”,洗劫桑叶,头几天翻上墙头的孩子还用手捋,过了几天靠墙边的桑叶已经没什么了,远处的用手够不着,不知哪个孩子从家里拿了根竹竿,在竹竿上拴了一个绳套,大家“有物的出物,没物的出力”,身子灵的上墙头,有劲儿的当底托儿,扛着上边儿的孩子,摘完了桑叶,大伙儿分,我那天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那些孩子不是我们一拨的,我没法加入,只能另找地方……土城一带的山上(现在的元大都土城公园)没有桑树,但却有个把榆树,在没有桑叶的情况下,我常去那里采摘榆树叶应急。我养蚕最重要的桑树来源,一个是我们家大院里曾经小时候带过我的白阿姨家院子里一棵中型的桑树,一个是我的小学同学,家住农村的朱文燕家的一棵古老的桑树,这些都是我养蚕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们都不会给树打农药,对蚕宝宝没有危害。

  蚕吃上桑叶,茁壮成长,隔不久就会蜕一层皮。从蚂蚁般大小,一直长到两寸长短,到后来,一天一个样。一竹筐蠕动着的蚕,怎么也得有百十来条,看着它们长大,对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乐事。我那时每天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的蚕宝宝,把新鲜的桑叶喂给它们,听它们“沙沙”作响的用餐声……偶尔拿出一条让它顺着我的鼻梁爬到额头,凉凉痒痒的,心里的宠爱之情难以言表!

  一次出的事故让我终生难忘。一个周六,我们一家在去颐和园之前,在家里喷了“敌敌畏”(那时北京家庭用来灭蚊蝇的喷剂,毒性很大),等我们下午回家,整整一大竹筐上百余条白白的蚕宝宝全部命丧黄泉……我们全都惊呆了。我不禁失声痛哭,深鞠躬向我的心肝宝贝们告别。至此,我对这些小生命的感情升华了,在一次作文作业里,我以《春蚕》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来记述我养蚕的心得。那是我记忆里第一次完全用真情和真心创作的文章,被学校选为了优秀范文,后来还在多个小学生作文选上刊登。从那次我也真正感受了真情实感是创作最重要的源泉。

  蚕到了吐丝的时候,它们就开始不大吃东西了,慢慢通身都趋于透明,只是到处乱爬。母亲告诉我它们就要“结茧”了。我出去找来一些干树枝放在蚕床上,它们都相继爬上去,各自找着自己的位置。我发现它们开始吐丝了,它们在自己的地方用口中吐出的蚕丝仔细地编织着。过了大概有两天,我突然发现一个蚕都没了,干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了黄色或白色的蚕茧,我还追着母亲问它们到哪里去了。母亲告诉我它们结茧后就变成蚕蛹了,来年蚕蛹还要变成蚕蛾,破茧而出后下籽繁殖,繁殖后它们的寿命就彻底结束了。蚕的生命,其实也就两三个月。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蛹最后都羽化成蛾。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它们为自己的生命打开了一道道的锁,并矢志不渝地朝光亮处飞升,完成了旅程中最美丽的蜕变……春蚕的一生是不声不响的,它没有彩蝶那样的美丽外衣,没有知了那样嘹亮的歌声,也没有蝗虫飞得远,跳得高……春蚕只是默默地把一生光辉的结晶奉献给人类。

  现在回想起来,幼年养蚕的经历给我的教益是颇深的,除了爱心的建立,还让我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了奉献的意义。我养蚕时年纪尚小,观察了蚕的生命轨迹,突然对它们心生无比的同情:它们只是吃了一些简单的叶子,吐出的蚕丝可供人们织作高档布料,而它们的寿命又这样的短暂。随着我渐渐长大,才逐渐懂得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常被用来赞美为他人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崇高精神的名句含义。

  我们的父母不正像春蚕一样吗?他们从来没有过索取,一辈子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却已到风烛残年了,我们做儿女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他们呢?而为人父母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地活着呢?

  一代代的孩子们在自己的作文里赞扬着春蚕精神。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曾转给我一个现在的小学生写的关于春蚕的作文:

  是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所求甚少,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我不禁想起那小小的蜡烛。它也没有婀娜多姿的风采,只有细细长长的身躯,平日里它总是静静地躺在某个黑暗的角落里,几乎被人们遗忘。但只要停电,它就会挺身而出,小小的火焰快乐地跳动着,驱散了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而它的身躯却一点一点地缩小,渐渐地,渐渐地,桌上只剩下一摊光滑的烛油,哦,不!是蜡烛流下的眼泪。这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因为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给人们一片光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商隐的千古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和春蚕一样,给人间增添了真、善、美。

  李商隐的一首以蚕为喻的《无题》被无数后人传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吃下的桑叶,都吐成洁白的丝(也有黄的)。死去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洁,一片华丽。“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一种生命的华彩,值得我们去敬仰,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2008年12月14日深夜随笔

  1982年,毛大庆与父母摄于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