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11章 意识与潜意识——古老而神秘的谜(1)

第11章 意识与潜意识——古老而神秘的谜(1)


  意识是一种什么东西?

  人类的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冰山一角。

  ——[奥地利]弗洛伊德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的女妖坐在忒拜城堡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的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路过者都必须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无数人为此而丧生。最后,一个流浪者猜到了答案。

  那么,你猜到了吗?没错,谜底就是人。这个谜语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天的经历,婴儿呱呱坠地,一开始只能在地上爬,成年后两条腿走路,老年的时候,步履蹒跚,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如果你能站在一生的角度来认识你自己,这个谜语就不难了。

  的确,认识自己很难,这也是很多哲人一生的追求,这可能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同样,意识也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觉知。人的行为大多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

  例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谈话声、音乐声、脚步声、餐具碰撞声等,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去欣赏音乐或与别人谈话时,就会对周围的嘈杂声充耳不闻,意识就将一些无关的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如自己的名字,就能立即引起其注意,从而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倾听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这种现象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

  对于人类的意识与潜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冰山上的尖角,能看见的只有很少的部分,而更多的隐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则是人类的潜意识。

  课堂感悟

  潜意识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还是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除此之外,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

  潜意识的工作原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每一天,我们都以每种方式,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

  ——[法]埃米尔·库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关于学生“未来发展趋势测验”。调研之后他们拿出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并且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其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那个“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上所列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并且,跟踪调查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毕业后,大都成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大有成就的人。

  而事实上,罗森塔尔当时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不是经过调查筛选出来的潜力股,而是从学校中随机挑选出来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罗森塔尔的话对教师产生了暗示,使教师相信名单上学生的能力;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与赞许,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发展。

  课堂感悟

  罗森塔尔的实验是一种潜意识力量的应验。潜意识可以理解为人内心一种不被察觉的情感和观念,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下意识的行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是很多老师经常会对学生说的话,这种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应验的能量,从而改变人的行为。正如,许多学校会在走廊里贴出很多励志标语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信。

  人是因为害怕而颤抖,还是因为颤抖才害怕?

  做情绪的主人。

  ——哈佛格言

  情绪的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知。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于是,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因此,对于题目中的疑问,詹姆斯以及兰格会赞同因为颤抖而害怕。也就是说先有了生理上的反应,而后这种生理反应被传达到大脑皮层,才引起了情绪上的反应。

  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反应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万变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并不能引起某种情绪。

  坎农—巴德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例如,某人遇到一只熊,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神经传至丘脑,在此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到骨骼和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反应。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熊的出现,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因此,坎农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受丘脑的控制。也就是说颤抖和害怕是同时产生的。

  课堂感悟

  以上介绍的关于情绪的早期理论,只是情绪理论的两派观点之争。除此之外,还有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不同理论对情绪的解释会侧重于不同的产生机制。人有喜怒哀乐,人有七情六欲,排除纷杂的情绪理论,我们可以做的是当情绪来临时,仔细地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自己的感受,从而读懂情绪,掌控情绪。

  为什么再烂的广告也不会白做?——睡眠者效应

  广告就是一种催眠术。

  ——哈佛格言

  广告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艺术作品,好的广告总让人看后回味无穷,记忆深刻。但是,你或许不知道,即使再烂的广告也总会有人买账。美国好莱坞的一档节目就曾经报导说,经济困难时期的美国企业,为了挽救衰颓的经济局势,曾经利用胡闹低级趣味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有直接在牛身上打一个大印章,将牛奶公司的网址印在中间的广告;还有通过在人的额头纹上鸡蛋图案,边走边学母鸡叫,来宣传鸡蛋的广告。

  这些形式的广告让人感觉无聊低俗。但是即使广告如此之烂,也有消费者买账。这就是睡眠者效应在广告营销中的成功应用。睡眠者效应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费者会在脑海里留下关于广告中产品的印象,而当初由广告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却被遗忘了的现象。聪明的商家正是利用了睡眠者效应,使由广告引起的坏印象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产品的名字却被人们记住,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被反复暴露在一些中性的符号面前时,即使这些符号没有任何意义,也会让观看它的人产生熟悉感和愉快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将其应用到产品广告中时,产品品牌、logo以及简单的广告语的重复出现,就会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哪怕这种简单的广告形式缺乏合理的解释。

  其实,留心的你会发现:很多大牌的商品有时候就是利用睡眠者效应来取胜的。一些缺乏创意的平庸广告,其中拙劣的表现,蹩脚的名人登场,索然无味的广告词……很多时候甚至让人反感,但是商家却在广告发布后不久意外地发现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喜:挨骂的广告居然也能使产品大卖?这其实正是“睡眠者效应”在悄悄起作用。

  课堂感悟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是信息传递与接收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奇妙现象。具体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容易忘记信息传播的来源、过程、方式、途径,而只保留对信息内容的模糊记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广告就是通过最优的信息传递,达到消费者态度改变的过程。在信息的实际传播和流动过程中,由广告引发的负性情感体验会与产品名称本身发生分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则通过不愉快的情绪而使人集中注意力的广告也会产生让人记忆深刻的效果。

  人为什么会做梦?——让你发现真实的自我

  人在学习时得到启蒙,但在睡眠时得到灵感。

  ——古罗马语集

  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之前,化学元素的分类一直是长久以来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问题。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在1869年找出了化学元素的排列规律,完成了元素周期表。但是,我们却很难相信门捷列夫是在睡梦中找到灵感的。

  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之前,他早就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照原子量大小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排列。他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想通过排列的方式找出元素周期规律。

  但是他排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过度劳累,他趴在桌子上不知不觉睡着了。在睡梦里,门捷列夫仿佛看到了一张表,化学元素们纷纷跳进表格中合适的位置里,最终元素周期被完美地排列出来。

  睡醒后,门捷列夫立刻把梦中的周期表设计整理出来,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后来经过核实,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的元素周期表只有一个元素排错了位置,其他都是正确的。利用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地预测出了当时还未被发现的元素及其特性。这真是科学界的伟大创举!

  科学家在梦中发现灵感,创造奇迹,而我们常人也是离不开睡觉和做梦的。那么,梦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做梦?做梦又预示了什么呢?

  梦可以传递不被人们所意识到的讯息。英国《太阳报》报导称,一位研究者认为,梦是祖先生前的经历透过遗传基因以做梦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如果没有这些梦,人类可能早已灭绝。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梦是人类潜意识的表达。一些现实中被压抑或被忽略的信息,可能会通过梦的形式向人们传达。

  科学研究表明,梦是协调人体身心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前面感觉一章中提到过感觉剥夺实验,了解到感觉是个体与外界连接的基础。你可曾想过,假如我们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利会怎样?

  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剥夺梦的实验。睡眠者在实验环境下入睡,当其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异常反应,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由此可见,正常的梦境活动,对维持机体活力是不可或缺的。

  梦是睡眠的守护神。日本山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多梦有益于延年益寿。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促眠肽,一类是促无梦睡眠肽,另一类是促有梦睡眠肽。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出促有梦睡眠肽,将它施之于动物,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发现,受试验的动物大多寿命延长。

  课堂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睡觉,睡觉又离不开做梦。梦是普通的又是神奇的,梦可以预测未来,可以产生灵感,也可以发现潜意识中的自我,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或许正如尼采所言:“梦是白天失去的快乐和美感的补偿。”

  谁在“盗梦”,而谁又为你“造梦”?

  神话和梦都是以相同的象征语言写成的。

  ——[美]埃里希·弗洛姆

  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梦是对刺激干扰的反应。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中指出梦的刺激有4种:一是外部感觉刺激;二是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三是内部(机体的)身体刺激;四是纯粹精神来源的刺激。但是,梦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不能够片面地解释。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暴露潜意识的内容。

  外部刺激可以构成梦的来源。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睡眠时头部、胸部盖的衣被过重或者手放在胸口,则可能在梦中感到呼吸困难,易发生梦魇;若红光照射在睡眠者的脸上,则会梦到电闪雷鸣、森林失火等。除此之外,人们还容易把外界的声音引入到自己的梦境中。例如,假如你在睡梦中正好听见室友说了一句什么话,你可能就会把这句话编入自己的梦境当中。等醒来时,分不清这是真实的还是梦中的事。

  还有身体内部的刺激也可能被编入梦境。例如我们小时候大都有这样的经历:梦中常常着急小便,又没有合适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方解完小便,醒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尿床了。

  有时候,梦是白天心理活动的继续。例如,有人因晚上熬夜,早上贪睡不想起来。但是一想到还要上班,于是在闹铃响之后会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准备上班的情景。这样在心理上给自己有所交代,但结果是按了闹铃后又继续睡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