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记忆?
人脑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
——[美]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几个月的婴儿会开始认识自己的母亲,3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回忆起几天前发生过的事情,更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了。那么是什么使这种记住事情并能回忆起的过程成为可能呢?这都要归功于记忆。那么什么是记忆呢?
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说,记忆就是个体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一台高效运转的计算机。我们每天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对这台计算机的输入。信息输入大脑之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加工之后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等到我们需要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大脑这台计算机就能很快地帮我们找到,使我们的回忆成为可能。这就是整个的记忆过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输入大脑这台计算机得到存储,这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加工程度。所谓加工就是指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操作,需要记住的我们会一遍遍地去重复,直到确保自己能记住;不怎么重要的就会一略而过,甚至忽略不看。加工程度不够也是我们会遗忘的原因之一。
大脑之所以有这种功能,还要归功于它庞大的神经系统。大脑中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它们之间通过无数的神经突触相互联系,这样就在脑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类大脑可存储的信息容量大约相当于10亿本图书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拥有比我们现有的更惊人的记忆能力。
人类记忆大约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举例来说:假设你在数两叠钞票,第一叠顺利数完之后开始的第二叠正好数到一半,这时候,突然有人过来跟你说话,你仍然会记得第一叠钞票的数量,却会忘记第二叠钞票数到了哪里,以至于你不得不重新开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你把第一叠钞票的数量放进了长时记忆,而第二叠钞票数量只在短时记忆中。也就是说,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感觉记忆更短。只有经过复习才能巩固刚形成的神经联结。
课堂感悟
从上文我们知道,我们先是把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放在了感觉记忆中,随后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再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但是,长时记忆并非无限长,只是说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回忆,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进行巩固的话,这段记忆很可能会丧失。
人的记忆力是一成不变的吗?——记忆效率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
——[美]赫克斯科
我们会听到有的人说:“我的记性真的很差”、“我总是记不住朋友的电话号码”、“我会记不住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的朋友的名字和长相”,等等。可是,对于数字的记忆力不好,无法记住朋友的名字,也不见得是记忆力不好的象征,因为记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人自出生以来,对于需要直接去记忆的东西,就有着能力的差异。对于其中的一项特别强,并不表示所有的项目都很强。相反,对于其中的一项特别弱,也并不表示所有的项目都很弱。
而且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提高记忆力最重要的就是抱着自己能够记住的自信与决心。若是没有这种自信,脑细胞的活动将会受到抑制;脑细胞的活动一旦受到抑制,脑细胞不够活跃,记忆力便会迟钝。心理学有关知识可以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将这种情形称为“抑制效果”。其循环过程是:没有自信,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无法记忆,更缺乏自信,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恢复自信,这是增强记忆能力的首要条件。不过,如果只有自信而不去努力的话,还是无法使记忆力变好的。曾为口吃苦恼的希腊大雄辩家狄摩西尼斯,虽然也想改变自己,但是因为缺乏自信,口吃一直得不到改善。但后来他重拾自信心,再加上他超乎常人的努力程度,不但改善了口吃,甚至成为了著名的雄辩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记忆力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组织的老化,会使记忆力受到一定的损伤,但是,无数的老科学家依然能用卓著的贡献的事实表明,大脑永远是越用越灵活的。
课堂感悟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表明:无论谁都可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乌德斯华十分强调自信的重要性。他说,凡记忆力强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信心。古恩西也说过,记忆力这部机器越是开动得多就越有力量,只要你信赖它,它就会变得更好。
为什么死记硬背效果差?
几乎没有人会记得他丝毫不感兴趣的事情。
——[英]麦克唐纳
在教育心理学界,关于如何学习的理论数不胜数,但是有一条却是为众多心理学家所认同的,就是在识记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在学生时期我们也听过无数遍不能死记硬背的说教。但是,究竟为什么说死记硬背的效果差呢?
有一个关于发明家爱迪生助手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需要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对灯泡进行改良。于是有一天爱迪生拿了一个灯泡让他的实验室助手帮忙算一下这个灯泡的容积,他需要用这个数据来对灯泡进行更严密的生产控制。助手拿过灯泡之后,开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等数值,并趴在桌子上算了好久。等到爱迪生忙完手头的一项工作回来的时候,看到助手居然还在计算,他忍不住拿过那个灯泡,敲破底部,并在灯泡里装上水,然后对助手说:“把水倒进量筒里,然后马上告诉我灯泡的容积。”助手很快报出了灯泡容积,却暗暗地为自己的不知变通脸红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爱迪生。助手由于没能把测量灯泡容积这件事与之前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就没能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他头脑中死记硬背了测量容积的各种公式,却没想到还能换一个思路。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大卫·奥苏贝尔曾提出学习可以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知识的接受者能够将新知识与头脑中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旧经验相联系,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而机械学习就是学生完全不理解新知识与之前经验的联系,知识被强行塞入学生的头脑中,这在课堂中表现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这两种对比就像前面故事中的爱迪生和他的助手。
从记忆方面来看,有意义的学习需要记忆的材料是有意义的材料,而死记硬背的却是一系列无意义的材料。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有意义材料的记忆要远远好于无意义材料。可以看出,死记硬背的知识不仅不能活学活用,保持的时间也没有有意义学习的知识久。
课堂感悟
尽管我们听了无数次不能死记硬背的道理,但是,生活中可能还是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困扰。在现代,只要我们能理解死记硬背的坏处,并有意识地克服这种学习方式,尝试有意义学习,理解意思并记忆,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为什么紧张会让大脑一片空白?
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
——[法]罗莎·卢森堡
说到焦虑,很多人肯定都曾经有过焦虑的感觉。焦虑是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难受、害怕、紧张、强迫等都可能是焦虑的体现。轻度的焦虑只是会造成轻微的不适,但生活中过度焦虑却可能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恐惧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对特定对象的恐惧还是对某些场景的恐惧。例如晕血晕针的人在面临出血或打针之前已经开始焦虑,在真正面对的时候,大脑因为过度紧张变得一片空白,严重的甚至会晕厥。中国有句古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形成了泛化的条件反射,并产生不自主的焦虑。因此,这些因为恐惧而产生的焦虑可能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困扰。
还有比较广泛性的焦虑,没有特定的焦虑对象,例如乘车时害怕发生交通事故,与人交往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心跳加快就以为自己患了心脏病,见到动物就担心受到伤害,等等,对每件事都过度担忧。焦虑的时候可能会伴有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面色潮红,等等,有时会有严重的失控感。
既然焦虑会有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应该怎样应对焦虑呢?首先我们要认同一点,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与其劳心劳力地想要消除焦虑,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并培养自己对焦虑的抗性,将其作为动力、能量和创造性的源泉。
过度焦虑当然会导致一定的问题,但是适度焦虑反而可能激发人们的潜能。中国有一位古代哲人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过于舒适的状态下是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只有增强自己忍受焦虑的能力,才能有意想不到的发挥。
课堂感悟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很多人会因此而紧张焦虑。由于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人对焦虑的感受程度也是不同的。敏感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对紧张焦虑的忍受程度也较低。因此,适度锻炼自己承受压力、承受焦虑的能力,有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展开。
为什么理解了就能记住,不理解就记不住?——单面与双面传播的利弊
谁善于留心,谁就善于记忆。
——[美]约翰逊
“单面传播”是指只说事情有利的一面,而“双面传播”是指不仅要说事情有利的一面,还要说不利的一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太平洋区战场上的日军在美国军队的狙击之下节节败退,盟军们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纷纷乐观起来。但是美国的将领们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的士兵们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胜券在握的话可能就会丧失奋勇拼搏的斗志,那么盟军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将领们为了不影响军队的斗志和士气,想让士兵们明白,日本军队一定会在盟军的狙击之下败退,但是可能还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力量。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向士兵传达这一消息,同时达到不让士兵们骄傲的目的,因此,他们向心理学家求助。
对此,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对一部分士兵进行单面宣传,也就是向士兵们强调盟军现在的有利因素,并指出只需要两年,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他们对另一部分士兵进行双面宣传,即除了宣传有利因素,还向他们讲明了盟军战争中的不利方面,估计距战争的最终胜利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当知识接受者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不多,对有关知识了解不够时,单面传播效果比较好;相反,如果知识接受者这方面具备比较充足的知识经验,则双面传播效果比较好,因为这样可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判断。
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学习和记忆中。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并不了解的时候,只能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讲解,让学生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当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充分的时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这样才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并非一定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时候,要达到理解的程度是很难的。只有在一定了解的时候,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起作用。
课堂感悟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毫无经验的问题的时候,只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来处理。但是当我们自己有经验之后,就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灵活地处理问题。因此,接受学习并非一定就是不好的。
为什么看得清,却记不住?
锻炼记忆力的良好方法是锻炼自己的注意力。
——[美]爱德华兹
可能很多人都会遇到几起小规模的交通事故。假如有一天你走在下班的路上,突然有一辆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冲出来与你擦身而过,吓了你一大跳,或者有可能把你刮倒在路边,等等,但是由于事故很小,可能司机也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车受到了撞击,于是很自然地没有停车而是向前冲了出去。受了伤的你愤怒异常,尽管伤害并不是很大,你会抬头去看伤到你的那辆车的车牌,当时你可能记住了也可能没记住,但是很显然,你的确看到了那辆车的车牌号。但是当你发现自己受的伤并不是很大、不必追究的时候,可能怎么也想不起那辆车的车牌号了。
看电影的时候,主人公会在看过之后很快地报出车牌号,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看到了,却也没有记住呢?显然电影里的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不然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实验。在不超过半秒钟的时间内向你出示一组4行、每组4个字母的材料,我们能记住多少呢?心理学家实验显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们最多能记住4~5个。前面我们说到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记忆就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小,而且保持时间很短。之前在事故中受害者明明看到了,却没有记住就是因为车牌号显示的时间太短,而且又超过了人所能记住的一般容量。
瞬时记忆会随感官的变化而变化。就时间来说视觉瞬时记忆的时间不超过0.5秒,而听觉瞬时记忆的时间长达2秒左右。从容量上看,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很多东西,却不能同时听到很多声音,因此,听觉瞬时记忆的容量比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