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13章 意识与潜意识——古老而神秘的谜(3)

第13章 意识与潜意识——古老而神秘的谜(3)


  当出现这种表现时,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事情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糟,相信以我的能力可以处理好。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不是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真正地去做事情,遇事主动沟通交流,而不是胡乱猜测,盲目给自己施加压力。坦诚沟通才能减少猜疑,促进问题的解决。

  课堂感悟

  神经过度敏感通常表现为多疑、焦虑,医学上称之为心理过敏。心理过敏常发生于性格内向者,严重时会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甚至导致犯罪或诱发精神病。纠正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信念,正视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多与人交往,纠正自己的偏执心理。必要时应该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

  为什么还在想自己不该想的?——自由意志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我们有可能知道某些事情,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

  ——[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理学家本杰明·利贝特做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实验:首先,在参与者的前臂和额头上安放几个电子元件,用于监测其大脑的活动。接着,让参与者坐在一个小屏幕面前观看屏幕上的播放画面,屏幕上会播放一些圆点的圆周运动,就像是时钟里的秒针运转一样。参与者要做的是随意弯曲其手腕,但在每次决定要弯曲手腕时,要报告屏幕上的圆点位置。在做过几次弯曲手腕运动后,研究员将参与者额头和手臂上的电子元件取下来,实验结束。

  以上利贝特的实验装置记录了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前臂运动以及参与者决定弯曲手腕的精确时间。利贝特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大脑活动的时间,比起人们感知到做了这个决定的时间,要快大约1/3秒。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我们意识到某个决定之前就先做出了决定。利贝特的实验证明大脑的活动先于我们的意识。

  20世纪60年代初期,神经生理学家威廉·格雷·沃尔特就曾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他要求被试者一边看着投影幕布,一边用手按按钮来使幻灯片一张张翻页。此时,参与者身上也同样安置了不少电子传感器,用以监测他们脑部特定区域以及手部的活动。参与者们有所不知的是,格雷·沃尔特将传感器监测的结果直接传送到了幻灯片上,以确保大家都可以看到,是大脑的活动在使幻灯片翻页,而不是手按按钮这个动作。参与者们惊讶地发现,幻灯片似乎可以预测出他们的决定。

  课堂感悟

  自由意志最先源于哲学命题,人们之所以相信自己具有“自由意志”,是因为人们能够做出选择,但问题是这些选择是否完全是自由的。美国研究人员约瑟夫·普赖斯把自由意志定义为“不受内在或者外在的约束而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事的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早在参与者产生选择的意识之前,大脑就有了活动。也就是说决定的意识是在决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事实上,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一直存在,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无意识可能成为你的敌人——自由意志的假象

  在对次要的事情做决定时,我发现权衡所有的正面和反面的理由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对真正的重大的事情所做的决定需要来自潜意识,来自我们自身内部的某个地方。

  ——[奥地利]弗洛伊德

  有的科幻小说里会提到这样一个神奇的玩意儿,“一个小小的装置,同开车门的遥控器差不多。外形上说,它只有一个按钮和一个硕大的绿色发光二极管。你按下按钮,绿灯就会亮”。奇怪之处是,“灯会在你按下按钮前一秒钟亮起”。如果你打算在看见闪光前按下按钮,闪光立刻就会出现,无论你动作多快,也无法在闪光过后一秒钟内按下按钮。如果你想等待闪光,试图避免事后按下按钮,那么闪光便永远不会出现。无论你做什么,闪光总是先于按按钮。你无法愚弄预测器,预测器也确实会比你先一步做出反应。

  当你理解这个技术之后,就会明白它所展现的深层内涵:预测器正在展示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意志。事实上,科学界已经有类似的装置。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韦格纳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并通过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在实验中,他让被试A站在镜子前面,除了腋部以外,整条手臂都被固定在镜子的视野之外。让被试B站在A的身后,将自己的手臂从A的腋下伸出,看上去似乎是A的手臂。当B的手臂按照指令完成诸如“挠挠你的鼻子”或“挥挥你的右手”等命令时,A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是他的意志在控制着这些动作。

  丹·韦格纳的实验表明,无论是B的这些动作还是B去做这些动作的“有意识”的念头,在A的大脑中都是由无意识引起的。虽然A无法审查这些无意识的过程,但是他可以说明作为其结果的动作(即把B手臂的动作当做是A自己做出的)。当B执行一个动作时,A的大脑所记录到的“有意识的画面”让A觉得那动作是他自己有意识地完成的。然而那其实只是A的错觉,因此A的感觉不能证明与导致B动作出现的事件之间具有有意识的因果关系。

  课堂感悟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1838年就说过,自由意志的存在只是一种错觉,因为人们很少分析自己的动机,而行事大多出于本能,即心理学中的无意识。丹·韦格纳提出用“无意识的意志”这种说法来取代“自由意志”。无意识意志根据环境中发生的情况而做出瞬间的决定,其过程更多依靠本能。外界复杂变化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没有可预测性,因而完全的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我们相信自己在不断地做着自由的选择,并将其称为“自由意志”。

  为什么说“想变成富人,就要与富人同行”?——心灵同化

  如果能灵活地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就能够如所愿地去操纵命运、愿望、财富及健康,并能步向幸福,我多年来都如此提倡着。

  ——[美]约瑟夫·墨菲

  美国有一个流浪汉,他行乞生涯有40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世界。一天,他来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门前,盘算着讨顿饭钱。

  流浪汉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便说:“对您来说,10000美元不过是1美元,我看就给我1美元吧。”

  比尔·盖茨给了他1美元,外加一张签了“施展你的优点,以知识致富”的名片,说:“这是1美元,另一个是9999美元。”

  流浪汉接过钱和名片,问道:“这张名片真的能值这么多钱吗?”比尔·盖茨笑笑说:“只要你照着做,可能不止值9999美元。”

  第二天,流浪汉就给市政府工商部门写了份报告,申请成立纽约乞讨咨询公司。并列出了公司成立的必要性:1.市场辽阔,据《纽约时报》颁布的信息显示,纽约街头有20万流浪汉以乞讨为生;2.服务社会,由于流浪汉较多,而福利救济机构数量有限且服务不到位,致使部分流浪汉生存压力加大;3.具备资历,本人流浪40年,乞讨手腕全面;4.时代需要,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本人靠学识致富,并且可以帮助他人致富。

  不久,工商部门果然批准了流浪汉的申请报告,纽约乞讨咨询公司就此成立。几年来,公司资产突破千万美元。前不久,该公司以“知识乞讨”为主题到欧洲开拓市场,大受欢迎。

  行乞40年的流浪汉,由于比尔·盖茨的一张名片而改变了后半生的命运。想要变成富人,就要与富人同行,并从内心认可富人的价值观和致富理念。这其实是心灵同化的作用。

  课堂感悟

  心灵同化就是相信潜意识的力量。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意识”像是一辆车的主人,而“潜意识”则是司机,可以驾驶车子到任何你想去的目的地。利用潜意识的强大力量,相信自己具有达成目标的潜能,你就会心想事成。

  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

  大脑有平静亦有波澜。

  ——哈佛格言

  夏天的中午,你躺在屋外的摇椅上想小睡一会,腿上放着一本杂志。突然,一只苍蝇停在了你的胳膊上,你拿起杂志把它拍走了。那么这只苍蝇停落在你身上的那一刻,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停下来之前呢?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始终坚信,人在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基本是处于关闭状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休息时的神经活动属于“随机噪声”,就像没收到信号的老式电视机显示的雪花状图案。而当苍蝇停在你的胳膊上时,大脑就恢复了意识,准备执行“拍蝇任务”。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大脑看做是一台随时待命的计算机。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被要求处理各种任务时才重新启动。但事实并非如此,最近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当人们躺着休息时,大脑并未闲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活动仍在进行。

  那么,大脑空闲时到底在干什么呢?随着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简称NMR)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已证实,当我们的大脑在空闲时,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着信息。这种在空闲时也不间断的信息传递可以看做是大脑的默认模式,但是它所消耗的能量却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是有意识地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时所消耗能量的20倍。实际上,大多数我们有意识去做的事件,都是对大脑默认模式下基本神经活动的一种背离。

  研究者认为大脑在放空时的活动和记忆十分相关。放空的时候,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可能正在将我们日常生活的种种记忆片段重现于意识,让我们产生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白日梦”,但绝不是无意义的。因为这些片段会继续由默认网络——大脑内侧前额叶——来进行整合,以便为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最近,达特茅斯学院的玛利亚·曼森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了这一点:当人们报告自己正做“白日梦”时,默认网络同时也表现得活跃起来。也就是说,走神或白日空想对大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感悟

  由此看来大脑在休息时也不平静。大脑空闲时的默认模式好像是在整理各种有用的材料,以便人们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如果默认模式相关大脑区域间的神经联结出错,可能导致从抑郁症到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等一系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