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梦既不是什么“神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精神废料,而是被压抑在心灵深处潜意识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现。人在意识状态下,受到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束缚,会将某些内心的情绪、愿望压抑下来,但是被压抑的愿望、情绪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总要想方设法寻找从潜意识中迸发出来的机会。人在睡眠时,意识活动减弱,意识对于潜意识的监控防线也放松下来,于是潜意识中的愿望就会趁机出来,表现为梦境中的种种活动。因此,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课堂感悟
成年人的睡眠中,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而快波睡眠是人们做梦的时期。有人早晨醒来之后说一夜总是在做梦,那是因为他醒来时刚好是在快波睡眠状态或刚刚进入慢波睡眠状态。还有人说自己总是在做噩梦,那和白天的精神状态有关,如果白天焦虑不安、恐惧忧郁,则往往会做噩梦,反之亦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睡得好,白天勿烦恼”。
我们为什么能清晰地说出梦境?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美]杜鲁门·卡波特
我们常常会做一些离奇古怪而又生动逼真的梦。梦的离奇性表现在,梦中出现的事物常常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如有时梦见人会飞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做梦时,高级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严密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梦的逼真性表现在人们在梦中常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有人梦见自己坠入悬崖,其情景犹如真的一般。那么,人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梦的呢?
梦与睡眠密不可分,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梦是一个要谈话的妻子,而睡眠是一个默默忍受的丈夫。”近年来通过对脑电波以及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夜间睡眠多数时间处在这种睡眠状态。成年人慢波睡眠可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盹浅睡;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阶段为中度至深度睡眠;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儿童睡眠的分期比较困难。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量缓慢的运动,故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而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故又称快速眼动睡眠。
成年人的睡眠中,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先进入慢波睡眠状态,持续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波睡眠,持续约20~30分钟,接着又进入慢波睡眠。两种睡眠状态都可以直接进入觉醒状态,但从觉醒状态进入快波睡眠则必须先进入慢波睡眠。一夜整个睡眠期间这样反复交替约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
做梦是人脑的正常活动,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做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个人每夜都反复地做着梦,只是有的人记得清楚,有的人记不清楚。这和梦的内容以及梦对人的影响、快波睡眠的质量有关。
课堂感悟
做梦主要是在快波睡眠期间,当然,也有少数是在慢波睡眠期间。但在两种睡眠状态下所做的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慢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概念性较强,内容常涉及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而快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离奇古怪、形象生动。
催眠是怎么回事?——意识分离
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奥地利]弗洛伊德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不断获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十分擅长写实画法,并成为了大师。他的画栩栩如生,逼真到让人震惊。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因此媒体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绘画天才。不过,他作画时有一个怪癖,就是必须闭门造车,不许任何人观看。他的同行、朋友、亲人,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他画画,很神秘。
这一天,画家接到电视台的电话,邀请他做一期访谈节目,他答应了。第二天,他被接到电视台录制节目时,才知道除了访谈还有一个环节是现场作画。节目组已经把笔和纸准备好了。
主持人说,画一幅简单的素描,做做样子就行了。画家愣了愣,脸色一下很难看。现场观众席上有几百双眼睛在盯着画家,画家语无伦次地说:“不,我不画,我今天状态不好……”他一边说一边冒汗。这件事传出之后,圈里圈外对这个画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一天深夜,画家正在创作时,太太闯进了画室——房间里灯光昏暗,画家拿着一支笔,在画布上涂着。他眼神呆滞,竟不像一个活人。太太试探地说:“这房子多暗呀,开个灯吧。”他好像没听见,根本不理她。太太又说:“我在跟你说话呢。”画家还是不理她,继续画,嘴里还叨叨咕咕的。太太有点害怕了,她走过去,看见他画的是个女子,都画完了,就差一张嘴了。她推了推他:“你怎么了?”他猛地回过头来,看着太太,双眼充满惊恐。突然,他直直地指着太太的嘴,说:“妈呀,嘴在这里啊!”
原来,这个人其实不会画画。他都是先进行自我催眠,然后再开始作画。他在催眠状态中画出的作品,竟然都是神来之笔!而这一天,他正处在催眠状态中,被太太一推给吓着了,结果就像走火入魔一样。
课堂感悟
催眠是人接受适当的暗示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大脑皮层及皮下组织的活动状态,在这种活动状态下,人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活动减弱,对外界的感觉知觉产生收敛性指向,并使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量发挥到最高水平。
冥想为什么能改变意识的形式?
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
——[英]詹姆斯·布莱斯
欧洲杯十大球星之一的曼联前锋韦恩·鲁尼披露,他的进球秘诀竟是在赛前冥想如何在比赛中过人、进球!
在2011年至2012年赛季英超中,鲁尼狂进27球成为球队的第一射手以及球队最后取胜的最大功臣。接受采访时鲁尼说:“我的一部分备战工作是我去问球衣管理员,我们将要穿什么颜色的球衣,例如一场曼联比赛,我想要知道是不是红色球衣、白色短裤、白袜子或者黑袜子,然后我会在赛前躺在床上,冥想我是如何进球或者表现出色的,你要努力把自己想象进那个时刻,在赛前就存在这个‘记忆’,我不知道你把这个叫做冥想或者梦想,但我经常这样做。”
“我总是想象自己攻进漂亮的球,诸如此类,30码外的远射,带球过完对方整支球队,我习惯这样做,当我渐渐长大后,踢上职业足球,我认识到那对我的备战非常重要,我需要冥想那些会在比赛中发生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冥想”确实在鲁尼提前演练真实比赛情境中帮了大忙。
冥想并非放松这么简单,而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个想法上,在长时间反复练习下,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鲁尼能够取胜的关键所在。
另外,冥想可以放松和开发我们的大脑。通过冥想,会使我们的大脑平静下来,这样我们的脑波会自然地转成α波。当脑波呈现为α波时,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此外对于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
课堂感悟
冥想这个词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冥想、禅是一种感知状态。冥想字面上的解释为:冥,就是泯灭;想,就是你的思维。冥想就是去除妄想执着,回归原本的智慧德相,以达到此身即佛身的真实境地。
冥想本是宗教活动中的一种修心行为,如禅修、瑜珈、气功等,但如今也可以被我们普通人所掌握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以研究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人布莱恩·佐瑟夫逊,也是养成由冥想收取心灵讯息的人,他曾说过: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的启示。
为什么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在盯着我?——过度敏感
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美]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刚买了新衣服第一天穿上身,自然会在意周围同事对自己及新衣服的评价。但是,假如时刻在意,总感觉别人在观察自己,那就是太敏感了。办公室里看到一群同事聚在一起讨论事情,你正好从旁边经过,本来很正常的事,假如你总认为他们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多半是你想多了。
当感到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心中便升起极度委屈的情绪。比如在商场里,如果售货员用生硬的口吻对你说“没有你要的尺码”,这时你的心情立即变得很坏。
朋友说了些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话,你就耿耿于怀,他们的言语总在心里挥之不去,让你无法释怀。假如你感到身边的朋友欺骗了你,那情况就更糟了,你会感觉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能接受别人对你的负面评论。假如在工作中有人对你提出某种批评时,你会花好几个小时在那里琢磨,缓不过劲来。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性格上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内心比较自卑。而这种自卑感会引发焦虑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使人习惯于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而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以上这些都是过度敏感的表现,过度敏感者通常性格上过于追求完美,过分苛求自己,当自己做得不够好时,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容易自贬自责。遭受一点小的挫折就在心里挥之不去,随之开始怀疑否定自己的一切。对自己不够自信,总是寻找抱怨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