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15章 记忆——大脑里的“自动取款机”(2)

第15章 记忆——大脑里的“自动取款机”(2)


  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如此之短,容量又不大,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我们的进化发展相适应的。当你专注地看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周围有人靠近的脚步声,也会注意到周围温度的变化或者是闻到周围的异常味道。正是瞬时记忆使我们短暂地保留对这些变化的感觉,以便大脑来分析处理这些变化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只有那些明显能引起你注意的信息才会被大脑深度加工,进入短时记忆,进而进入长时记忆得以保存下来。

  课堂感悟

  大自然是奇妙的,她所给予我们的任何东西都是利于我们生存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发挥我们的大脑优势,拓展记忆容量,为生存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遗忘是怎么一回事?——遗忘的规律

  记忆差的好处是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初次遇见一样,可以享受多次。

  ——[德]尼采

  我们都知道,学到的东西不会一直跟随我们,很久不复习的知识会陌生得好像没学过一样。既然我们可以把大脑记忆系统比作计算机,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永久保存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遗忘是怎么回事。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进程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无意义音节的记忆实验的记录,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遗忘规律,即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在学习的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就已经达到了78.9%。根据艾宾浩斯曲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参照遗忘规律,在遗忘没开始之前就抓紧时间复习,才能得到最好的记忆保持效果。当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艾宾浩斯实验采用的是无意义音节,对于有意义材料的记忆可能会保持时间更久一点。

  除了时间因素之外,遗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程度、材料系列位置和识记者态度等几个方面。前面已经说到,对于有意义材料的遗忘会慢得多,而且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材料越多忘得越快。对于动作记忆的遗忘也慢于文字等材料。而且在能达到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会减少遗忘。此外,人们对于一系列材料的前后两个位置可能记得更清楚,中间的遗忘较多。识记者的兴趣态度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人脑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永不遗忘呢?有人认为是我们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所致。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能回忆很多痛苦的经历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压抑了这些痛苦记忆。还有一种观点是,我们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不衰退的,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我们在提取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正确的线索。

  课堂感悟

  记忆是人类能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条件,而遗忘又是记忆的大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遗忘规律来尽量克服遗忘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记住更多东西,保持自己的优势。

  为何未曾发生过的事,却“记得”真真切切?

  记忆可能是最不可靠的。

  ——哈佛格言

  很多人有时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是前世今生还是曾经的梦境?都不是,而是因为我们的心。这叫做既视感,是指过去完全没有经历过,完全没见过的场面却突然之间产生以前在哪里见过的感觉。

  根据调查,60%左右的人都有过这种奇妙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经历这种情况。那么在心理学领域对这种奇妙的感觉是怎么解释的呢?

  有理论认为这与内隐记忆有关。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受到过去经验的一种无意识影响,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似曾相识的原因是自己可能从前在某处见过的相似画面存储在内隐记忆之中,而个体本身并不知情。当这个画面再次出现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但是有人会说,“为什么我在我从来没到过的地方也有这种感觉呢?”现代文明社会到处都是相似的城市复制品,即使这个画面不是你原来见过的,也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我们眼睛的结构导致的一种错觉。当我们转动头部的时候,相距6厘米左右的两只眼睛对同一个信号源的接收就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很微小。这种时间差可能是造成似曾相识感觉的原因之一。研究认为,当这个时间差大于0.025秒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右眼比左眼更早地接收到同一信息,就会造成曾经经历过相同事件的错觉。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是这只能解释视觉上的似曾相识,我们清楚地知道还有听觉甚至动作上的似曾相识,甚至是整个场景。

  而且,从大脑的方面也可以对此做出解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加布里埃尔教授发现大脑中的海马旁回有判断对某个印象或场面熟悉程度的功能。一般来说,海马旁回只有体验到与过去相同的经历时才会兴奋起来,但有时也会没有原因突然兴奋,这时我们也会产生好像以前经历过一样的错觉。

  课堂感悟

  科学解释的东西总是那么理性而没有美感。似曾相识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只要生活中不因此感到困扰,我们大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方式。看你第一眼就不陌生,仿佛我们曾经相遇过;好像是在这条梦中见过的街道,遇到同样的你,虽然你还是笑着点头,我的心却在不知不觉间颤抖起来。这是多么奇妙而美好的体验啊!

  为什么女性大多不认路?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美]约翰·格雷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一个比较好玩的现象?就是大家说,女性大多不认路。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很多女性自己也干脆放弃了在认路上做出努力,要么找其他人接送,要么开车时设定导航。但是如果车载导航没电或没信号的话,那这些不认路的女性可能就有大麻烦了。那么,女性真的大多不认路吗?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看。

  从大脑的构造来看,与女性相比,男性大脑皮层结构中,主管感官信号和空间方位知觉的顶叶皮层表面积相对较大。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者发现女性大脑中,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比较宽,这决定了她们难以把路名和道路方向一一对应。男性则不同,他们连接左右脑的部分比较窄,更适合记住有次序的事物,方向感也更强。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女性在认路方面比男性差得多的原因。

  虽然生理上的构造决定了女性在认路方面比男性差,但是,这种缺陷是不可弥补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如果这种先天的差异无法弥补的话,女性还有什么权利来要求男女平等呢?

  人的潜能都是可以开发的,就好像是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你信任他,他就会更努力地为你服务;但是如果你对他丧失了信任,转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他就会慢慢远离你,这样你在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同样,在认路方面,女性大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认为自己没有认路的天赋,久而久之也就真的丧失了开发这种潜能的机会,变成了真的缺少这种能力。

  不仅是在认路方面,在各个领域都是相同的道理。只有你自己拥有自信,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变得越来越好。

  课堂感悟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需要,我们只好把注意力转向外界,寻求外部寄托。这无疑会摧毁我们的自信并滋生恐惧: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清楚,我们无法掌握外部世界,但又必须依赖它们。这种想法让我们备受煎熬,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这些外部的依赖。这会让我们整日缺乏安全感。

  对被压抑的记忆你有多少了解?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实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英]弗朗西斯·培根

  1990年时有一个案例曾经轰动一时,时隔20年之后,女儿举报了自己的父亲,惊起了轩然大波。据女儿描述事情是这样的:1969年的一个下午,一个8岁的小女孩想要去邻居家中找朋友玩,却在途中莫名失踪了,直到两个月后人们才在附近的水库中发现了她的尸体。经法医鉴定,小女孩死于头盖骨骨折。由于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调查也没有继续深入下去,因此也没有抓到任何嫌疑人。20年后,被害者儿时的一个伙伴A和自己的小女儿坐在家里玩耍的时候,突然回想起这个女孩的死。她回忆说当时她看见一个男人对这个女孩实施了性侵犯,并在事后用石块砸碎了那个小女孩的头。A还记起了那个男人的样子——他正是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