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找到工作的萨姆发现工作总是使他很沮丧,工业和管理心理学家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在他的一生中,他可能还会需要很多分支的心理学家的帮助,甚至是生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等。
课堂感悟
除了上面介绍的应用之外,心理学在解决精神疾病、军事国防等领域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很多时候会应用到心理学的知识。而且,在我们如今便捷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都凝结着心理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心理学的最高目标就是使人们生活得更快乐,为了这一目标,无数的心理学家正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格式塔心理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在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之前,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是构造主义心理学。
例如,桌子上放了一本书,构造主义者认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书的各种特征:颜色,形状,封面,材质,等等。构造主义的知觉原理使我们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是因为这些元素整体告诉我们这是一本书。
格式塔心理学家却认为,我们在看到书的最初,就会认为这是一本书,而不是先认识到这是一些形状颜色线条的组合。我们知觉到的东西远远大于眼睛所见到的。认识取决于整体,而非部分,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
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沃尔夫冈·科勒曾用大猩猩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他把7只大猩猩关进一个空旷的房间,房间里有悬挂在高空的香蕉,大猩猩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地上摆着几只木箱。
面对这样的情景,大猩猩先是惊喜地发现了香蕉。它试图跳起来去摘,但似乎不怎么起作用。一只名叫苏丹的大猩猩在尝试过几次之后就不再跳了,它开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似乎在观察着什么。终于,聪明的苏丹走到箱子面前,搬起箱子放在香蕉的下面,自己踩到箱子上摘到了梦寐以求的香蕉。其他6只大猩猩看到苏丹这么做,很快也学会了这个办法,吃到了香蕉。
然而,更艰巨的任务在后面。科勒随后提升了香蕉的高度。苏丹站在一只木箱上显然已经摘不到香蕉了。苏丹跳下木箱,对着木箱和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终于,它又表现出一种突然的领悟。苏丹迅速地搬起其他两只木箱垒在第一只上面,爬上去,再次如愿以偿地摘到了香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
大猩猩很快便把整个房间内的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组合,成功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作为更聪明的人类,毫无疑问我们也具有这种能力:在新环境中观察,迅速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加以组合和思考,最终成功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中得到新发展。
课堂感悟
格式塔心理学所提倡的是关注整体的力量。当你陷入某一困境的时候,不要试图纠结于细节,而是跳出细节,回归整体,换个思路,认真观察思考,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科勒的大猩猩都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
心理学有一个短暂的现在,却有一个悠长的历史。
——[德]冯特
冯特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是在心理学史上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冯特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并不出众,直到他意识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可能不能供他读完大学之后,才奋发图强,仅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医学专业的学习。虽然成绩出众,可冯特发现临床医学不能吸引他,因此在不久之后,冯特就投入到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中。
在其后的时间里,冯特进入莱比锡大学,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出现在讲台上。冯特的学生们认为他“毫无幽默感,不屈不挠,极具进攻性”。因为自己极为博学,他常常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他无一例外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理学实际用途,例如当他的一名学生转向教育心理学时,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叛变。他还反对除了自己规定的内省法之外的任何研究方法,例如当时在法国盛行的催眠暗示等方法。他的久负盛名来自于1879年的一天。在1879年的某一天,莱比锡大学一栋破旧的楼房里,中年教授威廉·冯特和他的两名学生正在摆弄着一堆实验器材。那个时候,冯特的一名学生需要这个实验的数据来做自己的博士论文——“知觉的长度”,他们假设听觉的长度就是受试者听到球落到平台上到他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次实验,没有人记录使球落下的人是谁,也没有人记录是谁在操纵发报键。可是,随着球落地的那一声响,现代科学实验心理学的时代就到来了。
那时这栋破旧的楼房叫作孔维特,在那以后,冯特便把进行心理学实验的这间屋子作为他的“私人研究所”,后来,这个地方被命名为这所大学正式的心理学研究院,成为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圣地。
其实,早在冯特进行第一次实验之前,物理学家费希纳等都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过心理现象。可是,是冯特完整地开发出这些方法,并使它们为后世所用。冯特把这种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带回心理学中来了。
课堂感悟
尽管冯特在学术上霸道的态度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可是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却是谁都无法媲美的。无论其个人魅力如何,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定义了一门新的科学,并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广泛。
不愿做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决不要想你已经知道一切,无论别人怎样看重你,你应当常常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无知的。”
——[俄]巴甫洛夫
说到条件反射,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看到橘子,嘴里仿佛已经弥漫了橘子的清香;看到酸石榴,马上就有一股酸味涌现,这就是条件反射。而人类是怎样发现这其中的奥秘的,还要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起。
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胃反射活动时注意到一个令他心烦的现象。他发现狗在不喂食的时候也会分泌胃液和唾液,例如在喂食之前,或看见喂养者、听见喂养者的声音时。令他心烦是因为这会影响到有关消化分泌物的数量的数据。但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一个明显的猜测是,狗“意识”到快到进餐时间了,而这种“意识”会促成分泌物的产生。可是,反对心理学的巴甫洛夫不会轻易相信这些关于心理意识的猜测。
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在喂食之后狗会分泌唾液;配合食物同时响起铃声的几次实验之后,狗在只听到铃声的时候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条件刺激;在随后的几次实验中,巴甫洛夫与他的助手发现,不仅铃声,任何视觉、听觉、嗅觉的刺激在与食物配合之后不久,都能成为对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这一阶段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让巴甫洛夫名声大噪。
这次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也将巴甫洛夫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可是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抵触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他甚至威胁说要开枪击毙那些胆敢在他的生理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的人。可以想象在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过程中,他的内心斗争是何等激烈。
直到巴甫洛夫老年的时候,他对心理学的态度才有了一丝松动。他表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仍然不能表明他愿意让人们把他当做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地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被视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课堂感悟
巴甫洛夫的成就提示我们,当你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那些看起来无关的现象。就是这些现象,可能对我们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可能我们也会像巴甫洛夫一样,不经意间就会创造历史。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
教育就是学会你曾经学会但是忘记的知识。
——[美]斯金纳
看马戏团表演的时候,聪明的小狗会做算术,海豹会顶球,海豚会钻圈,连凶猛的狮虎豹们都乖乖听话,认真表演。孩子们会因为聪明的动物而欣喜,但我们却知道,这都是驯兽师的功劳。更进一步说,这一切都是斯金纳的功劳。因为这都是动物们经过训练产生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就是创立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鼻祖。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儿童,无论他们先天资质如何,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工人……甚至小偷。”行为主义者们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探究人类心理。斯金纳将华生理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斯金纳在早期,曾做了一系列有趣的动物实验来验证他的理论。
斯金纳曾研制出一个名叫“斯金纳箱”的装置。四面闭合的箱子里有一个杠杆,在箱子里压动杠杆就会引发传送装置,传送装置联通箱子的外部世界,向箱子里投递食物。当然,这里面需要关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或者是别的什么动物。可想而知,当小白鼠在箱子里活动不小心碰到杠杆时,就会有食物出现。于是,饥饿的小白鼠经过几次不经意的尝试之后发现了这个秘密,并迅速地学会了这一技能,并开始有目的地按压杠杆以得到食物。按压杠杆就是经过学习形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随后,斯金纳改变食物的投递方式,并不是每一次压杠杆都会有食物出现,小白鼠依然保持着这一技能,但多次的失败体验却会导致这一技能逐渐消失。
为了向民众展示自己的成果,斯金纳在电视上表演让鸽子弹钢琴、玩网球等各种人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活动,这样也让人们看到了行为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行为主义实验以及教育理念让斯金纳在心理学界名动一时,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