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4章 感觉——体验多彩世界的途径(1)

第4章 感觉——体验多彩世界的途径(1)


  什么是感觉?

  感觉剥夺,生不如死。

  ——哈佛格言

  说到感觉,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等。除了部分身体残障的人,很少有人能体会到如果没有这些感觉会怎样。因此,有的研究者就用实验来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了感觉,人会怎样。

  早在1954年的时候,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就进行了一次名为“感觉剥夺”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安静地躺在非常安静的实验室里的一张舒适的床上。研究者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让空调发出大而单调的声音来限制其听觉;被试者的手臂被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住,限制其触觉。吃喝都由研究者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试者移动手脚。总之,所有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刚开始还能安静地睡着,但稍后,被试者就开始开始烦躁,失眠,恐慌,不舒服,进而产生幻觉……实验中被试者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即使这样,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坚持这种实验达3天以上。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例如,我们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呢?我们用眼睛去看,它是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用嘴一咬,它是甜味的;拿在手里一掂,它有一定的重量。这里的红、圆、重、甜就是苹果的一些个别属性。红是由苹果表面反射的一定波长的光波引起的;甜是苹果内部的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舌头引起的;重是由苹果压迫皮肤表面引起的;圆是由苹果的外围轮廓线条作用于眼睛引起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并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课堂感悟

  人有五官,眼、耳、口、鼻、舌,根据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不同,产生了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皮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远远不止这五种,还包括运动时产生的运动觉、人体做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产生的平衡觉、人体内脏活动产生的内脏觉,等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由此产生感觉。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吃辣椒?——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往往喜欢冒险的感觉。

  ——哈佛格言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吃辣椒,并且即使知道自己会被辣得够呛,依然会乐此不疲地挑战辣椒?虽然有研究表明,吃辣椒确实对身体有些好处,但这并不能解释人为什么会喜欢吃辣椒。

  我们常常说味道有“酸甜苦辣”,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辣”不属于味觉,而是一种和高温有关的触觉。1997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大卫·朱利叶斯博士发现辣椒中的主要成分辣椒素能够和人体神经细胞表面的TRPV1受体结合,其实这个受体本来的功能是感受高温,一旦遇到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TRPV1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发出警报信号,让人赶紧躲开高温源,比如把手从热水里拿开。换句话说,辣椒让我们产生的辣感,就是一种身体发出的警报。

  既然辣椒素模拟的是一种危险信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辣椒呢?有的研究者通过实验找到了一个他们认为可能的解释,研究者用含有辣椒素的食物喂养一群天生患有高血压的大鼠,喂养了7个月后这些大鼠的血压和对照组(没有用辣椒素喂养的大鼠)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血压降低的原因,发现辣椒素可以和血管细胞壁上的TRPV1受体结合,这种结合不但增加了TRPV1受体的数量,还会释放一氧化氮,正是这种小分子化学物质降低了血压,并改善了血管的舒张功能。但是,即使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也只能说明吃辣椒有好处,而不能解释人为什么喜欢吃辣椒。我们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新病”,降血压也是个现代的概念,但辣椒早在6000年前就被南美土著居民栽培成功了。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辣椒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人类食用辣椒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了,用为了降血压不足以解释人们吃辣椒的原因。

  在此之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约书亚·图克斯伯里博士曾提出一种假说认为,辣椒素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真菌感染辣椒籽。美国人类学家琳达·佩里认同图克斯伯里的这个说法,但她也不认为人类喜欢吃辣椒是为了防真菌,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任何民族用辣椒做过食品防腐剂,而辣椒除了能杀死一部分真菌外,对其他腐败细菌没有任何效果。她认为人类之所以喜欢吃辣椒,就是因为辣椒味道好。

  但是,为什么“辣”这个和“烫”等价的感觉会成为有些人心目中的“好味道”呢?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早就做出过解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罗岑发现,人类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喜欢吃辣椒的物种。罗岑博士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类对辣椒的喜好就和喜欢过山车或者喜欢洗热水澡一样,是一种对极端刺激的特殊癖好。辣椒和过山车这类刺激有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尽管身体正在感受到危险,但在心理上却明白这其实没事。换句话说,就是身体和理性这两种感觉被隔离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感到愉悦,就像自己真的从险境中逃离了一样。

  课堂感悟

  保罗·罗岑认为,人的感觉分为“身体感觉”和“意识感觉”两种,身体感觉属于本能,但意识感觉则加入了理性的成分。因此,之所以有些人喜欢吃辣椒,并不是因为“辣”这种感觉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辣椒带来的刺激感。

  冷热、香臭及疼痛之感何来?——感觉对比

  神奇的对比欺骗我们的感觉。

  ——哈佛格言

  18世纪初,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制造毛毯的工厂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工人们怀疑织进毛毯的黑色毛线的颜色是由黑色染料造成的,这会影响到毛毯的质量。后来,他们请教了一位化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问题是由黑色毛线周围的其他颜色产生的视觉对比引起的,而与黑色染料无关。这就是一个视觉对比的例子。直到今天,在纺织工业、印染工业和编织工艺中,考虑到视觉对比仍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上的视觉对比是指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除此之外,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吃过糖后再吃苹果,会感觉苹果发酸,这是味觉对比的作用。研究味觉对比对改进烹调技术有重要意义。同一顿饭,应该将哪些食物搭配在一起,哪道菜在先,哪道菜在后,这些都影响到进餐时人们胃口的好坏。这就是味觉对比在烹饪中的应用。再如,夏天,我们在高温的室外待久了,突然进入空调屋,会感觉特别凉爽,这是冷和热之间造成的温度觉的对比的原因。在公共场所时,当我们突然经过吸烟室时,会闻到非常呛的烟味,这是嗅觉对比的例子。以上所说的这些视觉对比、味觉对比、温度觉对比都属于感觉对比现象。

  除此之外,痛觉对比也属于感觉对比中的一种。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人的疼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环境、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的作用等。比如说,妈妈带小孩子去医院打针时,会告诉哭闹的孩子说,“闭上眼睛就不疼了”。结果,孩子在打针时闭上了眼睛,果然感觉不疼了。

  课堂感悟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变化,马赫带现象就是同时对比的一个突出例子。所谓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例如,在观察影子的时候,在轮廓线的两侧会看到马赫带现象。继时对比是指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如先吃苦药后吃糖觉得糖特别甜就是继时对比的结果。

  寂静的夜晚为何水管的滴答声格外响亮?——听觉

  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

  ——[法]拿破仑

  经常说的“夜深人静”大家肯定都深有体会。在深夜体味失眠的人都知道,钟表的嘀嗒声,水龙头的滴水声,窗外的虫鸣声,每一声都好像敲打在我们的心上,惹人厌烦,让我们久久不能入睡。是这些声音真的很大还是因为这个夜晚太静,或者是我们的耳朵太敏感?为什么我们在白天却注意不到这些小的细节呢?为什么在夜晚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

  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是因为白天的时候周围环境更嘈杂,我们也有许多别的事情,所以根本注意不到。完全正确。在各种声音都平息了的夜晚,这些小声音就很容易被我们察觉到了。这种现象就是感觉对比中的听觉对比效应。

  感觉对比是因为背景不同的同一刺激可能会令我们产生感觉上的差异。例如同样的颜色,放在暗色的背景上就会比放在明亮的背景上显得亮一些;嘈杂环境中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夜晚就会被凸显出来;刚吃完甜品会觉得口里的橘子特别酸,等等。这些都是感觉对比在起作用。

  但是还有一种现象,如果我们的耳朵同时接受两个或者多个声音,就不会出现听觉的对比,而是出现了一种掩蔽。就是较强的声音会将弱的声音掩盖住,不能被人察觉。如果两个声音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的话,那么低音对高音的掩蔽效果更大一些,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听到低音。通过掩蔽和对比,我们就更能理解声音和人类的听觉。

  这种对比效应不仅体现在感觉上,更体现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上。如果一个以严厉著称的老师偶尔说出几句温柔体贴的话语,就会令学生特别难忘;向来温和的妻子偶尔发一次脾气也会令丈夫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事物通过对比出现,比它们单独出现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为这样会给大脑皮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课堂感悟

  在教育和管理中,对比效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就是这样的效果。在平时一直给予严厉的呵斥,偶尔也需要和风细雨的关怀,这样的管理会让人更加渴望关怀,因此也就更可能做出好成绩。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视觉

  所有的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

  ——[苏联]阿·巴巴耶娃

  我们经常会奇怪为什么总是分辨不出自己在梦中见到的色彩,以及是否在梦中见到过色彩,但是我们却毫不怀疑自己的眼睛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色彩。当我们走在繁华的夜下都市,当我们走进琳琅满目的购物广场,各种或鲜艳奢华或低调沉默的色彩都会映入我们的眼帘。能够看到色彩的人很难想象到色盲的痛苦,也很难体会到颜色的重要性。

  那么,既然我们能看到颜色,我们的眼睛又是怎样辨别各种颜色的呢?物理学家们不断地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为什么。牛顿通过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散,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能看到的颜色其实都来自阳光,阳光是有颜色的,只是我们的眼睛感觉不到。

  在牛顿之后的很长时间,人们都认为所有的颜色均由红、绿、蓝三原色混合产生。到了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时代,我们对颜色的认识开始集中于人类的眼睛视觉机制上,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感觉到色彩是因为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存在着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光敏感机制,从而将不同波长的光传到大脑产生颜色的感觉。这一理论影响深远,开始揭开色光的神秘面纱。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受到了挑战,虽然我们已经验证了所有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构成的,但是为什么橙色可以看起来又像红色又像黄色,而没有一种颜色可以看起来又像红色又像绿色呢?因此,物理学家埃瓦尔德又来为我们解释,这是由于拮抗色的存在。他认为有6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黑、白。红绿、黄蓝、黑白互为拮抗,就是说在我们的感知上,不可能存在带有红色的绿色,也不存在带有蓝色的黄色,更不存在又黑又白的颜色。

  在这样两种理论的争论之下,我们对于人类眼睛产生色觉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视网膜中的确存在着感光的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敏感,然而在这三种细胞的编码之后,却在传输到大脑的过程中以拮抗成对的形式传输。因此,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似乎都是正确的,只是产生作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在今天并不存在着它们之间的争论了,我们也了解了人们为什么会看到色彩。

  课堂感悟

  人类的科学进步总是生生不息的,我们至今仍然不清楚红、绿、蓝三种颜色信号是怎样拮抗成对的,这种编码是怎样实现的,等等。这些问题仍然值得人们探索。

  为何站在花园几分钟就闻不到花香了?——感觉适应

  最高明的处世术不是妥协,而是适应。

  ——[美]吉姆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