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准备一张卡片,在它的一面画上鱼缸,另一面画上一条小鱼,然后把卡片固定在一根木棍上,转动木棍,你会发现鱼游进鱼缸里了,这就是利用了似动原理。图片在人的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大约只有1/24秒,制作动画片时,需要先把1秒钟内的连续动作分解成24张图片,然后在1秒钟内连续播放这24张图片,我们就能看到连续的画面了。
我们看到的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都是按似动原理制成的。它在逼真性方面,使人难以与真正的运动区别开来。
除此之外,诱发运动也属于似动运动的一种。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会觉得是月亮在动,云在静止。
这种现象也可以在实验室内演示出来。如果在暗室内呈现一个发亮的框架和一个光点,并让框架向右运动。那么,我们似乎看到光点在向左运动,而框架是静止的。一般说来,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上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似乎处于静止的状态。这种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课堂感悟
似动(stroboscopic movement)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以及运动后效。
为什么进入部队后人普遍会变得很坚强?——知觉学习
每一个管理者都是从底层做起的,世界上没有人天生就具有管理才能,可以掌管大局、处惊不乱,但卓越的管理才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美]兰德·艾拉斯科
我们经常会诧异,那个曾经在学校跟我们一样不能吃苦爱调皮玩耍的孩子,怎么会在进入军队之后像变了个人一样坚强而无所不能?我们看到的军人几乎都是充满了无限精力的强者,似乎社会上已经默认了一样:要想快速地变坚强,那就加入军队吧。
据说艾森豪威尔刚进入西点军校的时候,因为他那自由散漫的性格被惩罚了很多次,以至于得到了“操场上的小鸡”的绰号。原来在西点,学员只要违反纪律,教官就会惩罚他们全副武装地在操场上绕圈走正步,少了走几个小时,多了走几十个小时也是很经常的。艾森豪威尔正是因为被惩罚了太多次,在操场上走得就像来来回回觅食的小鸡一样,只是肯定没有小鸡那么自由罢了。
相反,巴顿将军却是严格遵守纪律的典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所带领的部队有着铁一般的纪律。他经常到各个部队去,深入营区向军人们训话,告诫他们日常琐事,诸如领带、护腿、钢盔的穿戴和随身武器的整理检查,甚至每天刮胡须等都要严格执行。他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指挥官之一。但是毋庸置疑,他的军队却在这强大的纪律之下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支顽强的、具有荣誉感和战斗力的部队。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每天都会接受到不同的刺激,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学到了怎样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然而,很多变化并不单单是靠意志力就能承受的。在高强度的军队训练之下,在强调纪律和服从的军队中,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完成自己的训练,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感受性,我们的知觉在通过身体的锻炼之后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种通过锻炼而得到的提高和变化就被称为知觉学习。
课堂感悟
知觉学习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只有在各种感觉,如触觉、动觉和视觉等的相互协调和验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样我们才能学会以新的方式去知觉外部世界。同时,只有以生理条件变化为基础的知觉学习才会使变化成为可能,仅仅靠意志力,我们完全无法承受军队的训练。
为什么快餐店不适合等人?——颜色扰乱
色彩即思想。
——[俄]列宾
很多人在约了朋友见面之后,都喜欢在快餐店等人。但是,看着快餐店来来往往的人群,身边不停变换的面孔,我们就会逐渐变得烦躁起来,甚至开始生气朋友让我们等那么久。但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你真的等了很久吗?
稍微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快餐店的装修颜色都是以橙色和红色为主,这仅仅是巧合吗?不是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橙色能使人心情愉悦,促进食欲,这也一定是快餐店如此装饰的初衷。但是他们似乎也忽略了一点,就是橙色和红色也会使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漫长,大概这样可以让就餐的人们从心理上延长吃饭时间,从而没有匆忙之感吧。
关于颜色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分别进入红色系房间和蓝色系房间,在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的情况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感觉,估计大约过了1小时之后才能从房间中出来。实验结果是,进入红色系房间中的人在里面待了40~50分钟后便出来了,但是进入蓝色系房间的人直到70~80分钟后还没有出来。这就说明颜色不同,人们对时间的感觉也几乎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红色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心理上感觉时间延长了,颜色确实会扰乱我们对时间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快餐店不适合等人,来往人数多而繁杂,不断变换的面孔让我们烦躁,红色系的装饰在我们不吃东西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积极效果,只是让等待变得漫长而无法忍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对不适合等人。再有约会等人的时候,不妨去那些冷色调的咖啡店或者书店,在这样的颜色下我们才能更加轻松自在地等待。
不仅是餐饮行业,我们更会发现工作的地方灯光总是特别明亮,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些;经常潜水的人也会发现,他们在氧气快要用尽的时候上浮,结果发现自己在水底的时间远比自己感觉上的时间长,这是因为蓝色的海水让我们感觉上的时间变短。
课堂感悟
小伙子们还会去快餐店等迟到的女朋友?这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那会让你变得更加没有耐心。而且还有很多关于颜色的奥秘:深色让人感觉更厚重,冷色感觉更清凉,浅色反射太阳光使夏日变凉爽。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颜色,善于发现和运用颜色的小心机,生活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为什么冰箱多为白色?——色彩的“温度”
因为配上了颜色,温度才显得那么真实。
——哈佛格言
很少见到有人在夏天使用红色的电风扇,虽然红色风扇吹的风与白色风扇吹的风并没有温度上的差别;冬天见到穿白色衣服的人总会觉得冷,其实他们确实也会真的比穿深色衣服的人冷一些……这些都只是我们自己心理上的感觉,在客观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改变。
进入家电市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冰箱、空调都以白色、浅色为主色调,偶尔有人买彩色的冰箱可能只是为了配合房间的装修风格。既然它们的色彩如此单调,为何不能让冰箱变得多彩起来呢?其实光是想到冰箱这两个字就已经有凉爽的感觉了。
从物理方面来说,出于节能考虑,白色和浅色对光的反射率要高于深色,深色会吸收更多的阳光而产生热量。这样浅色冰箱的表面温度就会低于深色冰箱的表面温度,也就不必耗费更多的能源为冰箱表面降温了。从人类的心理方面来说,白色和浅色确实能给我们以清凉的感觉。因此,不管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冰箱表面都更适合喷白色和浅色的漆。这样就相当于告诉我们,色彩是有温度的。
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说法已经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了,红色、橙色、黄色等颜色被划分在暖色调中,这与人类长期以来的生活和感觉经验是一致的。红色的火焰、黄亮的太阳都让人感觉到温暖,因此,红、黄一类的色彩就成了暖色。另外,青色、紫色、绿色等颜色被称为冷色,因为通过这些颜色我们总能联想到江河湖海的湛蓝或是碧绿,以及青翠的丛林植物,这时凉爽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
掌握了色彩的使用方法,就能够用色彩来调节我们的心理温度,相信心理上温度的变化一定能引起空调等温控设施使用的减少,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且,有实验证明,这种心理感觉上温度的变化至少可以达到2~3摄氏度。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穿衣颜色和家居风格颜色,能起到很好的温度调节作用。
回到白色冰箱的问题上来说,从物理特性上能够反射太阳光的浅色是能够从实际上让我们变得凉快的法宝。最近流行的黑色遮阳伞,如果不够厚的话反而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让在伞下的人感到更加炎热,这样的黑色遮阳伞可能并没有白色来得有效。
课堂感悟
色彩有温度,只要善于运用色彩,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更加丰富多彩,更会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畅快愉悦,还能调节心理上的温度感受,缓解视觉上的过度疲劳,等等。有些时候,心理上的主观感受确实能影响到客观现实。
为什么人眼能分清不同的色彩?——差别感受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美]卡耐基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我们的眼睛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即使都是红色我们也能区分出哪一个更深,哪一个更亮。在使用色彩的人眼里,更是有无数种颜色,同样的颜色也有无数种明度。既然颜色知觉是由我们的视锥细胞决定的,那么这些明度不同的同一种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是怎样区分的呢?
视锥细胞中有能够产生色觉的视色素,但只有针对三原色的视色素,很难想象人的眼睛中会存在上百种对不同波长光线起反应的视锥细胞或是感光色素,因此三原色混合成其他许多种颜色的假说就变得相对可信起来。例如当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的混合色光作用于视网膜时,不同的视锥细胞或是感光色素会分别接受到两种色光不同程度的刺激,将两种刺激加以融合产生新的色彩感受,这种不同的刺激正是颜色的细微差别所在,于是在大脑视觉中枢中就能产生并非三原色的其他颜色的色觉。
如果视锥细胞对三原色的敏感程度都很强,那么就能准确区分出不同的刺激,分辨出不同的色彩。但如果对其中某几种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强,那么在辨别颜色上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我们称这种敏感性为差别感受性。
举例来说,当你的一只手拿着一个50克重的物体,另一只手拿着55克重的物体,我们可能就区分不出这5克的不同。但随着重量的增加,500克与550克之间的差距我们就可能比较容易觉察。这种感觉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就叫做差别感受性。能感觉到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差别的量,例如上面例子中的50克,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不同人的差别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不同的。我们眼中对于颜色的区分可能就没有摄影师或者画家那样精确,也就是说他们对于色彩的差别感受性比我们要好,差别感觉阈限比我们低。因此,他们就更擅长区分不同的色彩。
当然这种感受性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接触色彩机会的增多,视锥细胞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对于不同颜色的感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没有谁是天生的天才,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勤奋努力一样可以造就天才。
课堂感悟
人类的眼睛构造堪比一架精密的摄像机,甚至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不同的光线和色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就会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也是我们人类得以适应如今千变万化的世界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