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9章 知觉——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2)

第9章 知觉——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2)


  一次,他的一位老熟人——一个汽车修理工想出个智力测试题考考阿西莫夫,看他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同意后,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紧拳头做出敲击状。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给他拿来了钉子。聋哑人很高兴,买好钉子,离开了商店。紧接着又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阿西莫夫先生:这位盲人将会怎么做?”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不假思索地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确实啊,盲人会开口说话,可以直接说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做手势。连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都没答对,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

  这就是思维定势的缘故,它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思维按固有的路径展开。定势不仅影响知觉过程,也影响记忆。奥尔波特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让观察者观看一张地铁上发生的事件的画面。画面上一个身穿企业家服装的黑人受到一个身穿工装手持小刀的白人的威胁。但是在观看了画面后的报告环节,中产阶级白人一般认为画面中的黑人比白人更粗暴。并且,这种思维定势还使他们后来报告说,他们看到黑人手持小刀,有些人甚至回忆说,他们看到白人身穿企业家服装,黑人身穿工装。

  课堂感悟

  知觉定势是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的现象。心理定势是指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除此之外,人们在认识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定势效应的影响。

  人如何知道物体的大小远近?——深度知觉的存在

  深度知觉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哈佛格言

  心理学历史上有个非常经典的研究深度知觉的实验,它就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和沃克共同完成的“视觉悬崖”的实验。

  这个研究还要从吉布森在行为农场的一次接生山羊的经历说起。当时,吉布森在农场实习,选用山羊进行动物研究。她刚完成第一头小山羊的清洗,第二头就要生出来了。她正不知所措时,农场主说:“把它放在台子上。”那是一个一英尺见方的高台。她担心地问:“它不会摔下来吗?”,农场主向她保证不会。果然,当她把那只还湿湿的小东西放在台子上时,它稳稳地站在上面,还不时环顾四周,丝毫没有因高处悬崖的危险而惧怕。看来,山羊具有与生俱来的在悬崖边幸存的能力。

  4年后,沃克和吉布森一起萌发了模拟“悬崖”的实验构想,探究动物对深度的知觉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视觉悬崖装置类似于一张桌子,桌面上铺了一块厚玻璃。中央有一个0.3米宽的能容纳婴儿的平台,两边玻璃下铺着同样红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紧贴玻璃,形成“浅滩”;另一边与玻璃相隔数尺,形成“悬崖”。他们首先对动物进行实验,将小动物放在中间的平台上,观察其行为。结果发现,动物天生能感知到深度,它们会拒绝爬向“悬崖”,从而避免从高处摔下。

  进而,实验对象转向对人类婴儿情况的研究。他们在当地报纸上登载了“爬行宝宝(crawling baby)”的广告,提供报名专线给想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实验的父母。在告知实验内容后大多数父母都带着孩子来了。

  实验中,婴儿被放在桌面的中间板上,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展。结果显示,36名孩子中只有3名爬过了“悬崖”。虽然研究者不能断定婴儿避免悬崖的倾向是先天的,但是实验中的婴儿只有6~10个月大时,他们都不太可能有过相关经历,父母也没有给过他们相关的指导。

  课堂感悟

  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这就是“深度知觉”的作用。形状知觉属于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视觉悬崖”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试图回答深度知觉的先天性问题,并且说明了婴儿在6~10个月大时,已经具备深度知觉。

  为何黑夜中能看到远处燃烧的蜡烛?——视觉的对比

  对比的价值是相对的。

  ——哈佛格言

  黑夜里我们能够看到远处燃烧的蜡烛,就是视觉对比中的明暗对比现象。还有,我们能够看清物体的轮廓或形状,能够区别它们,这也是由于物体的明度间存在着对比。与之相反,在一团漆黑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是由于对比消失的结果。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两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的背景上,这时人们看到,放在白色背景上的小正方形比放在黑色背景上的小正方形要暗得多。可见,物体的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的照明及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而且也受物体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明度的影响。

  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这种现象是颜色对比。例如,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视觉对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穿衣搭配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巧用视觉对比,来搭配我们的服饰,穿出想要的效果呢?通常,红色可搭配白色、黑色、灰色和米色;黄色可搭配紫色、蓝色、白色和咖啡色;绿色可搭配白色、米色、黑色和灰棕色;黑色和白色是经典百搭色。

  明白了视觉对比的重要性,你就会掌握穿衣搭配的艺术。在配色时,需要注意衣服色彩的整体平衡以及色调的和谐。通常浅色衣服不会发生平衡问题,下身着暗色也没有多大问题,如果是上身暗色,下身浅色,鞋子就扮演了平衡的重要角色,这时应该选择暗色的鞋子比较恰当。同种色搭配要注意色与色之间的明度相差不能太近也不能过远,例如黑与白明度对比太大,则需用灰色加以过渡。用作过渡的色调,可施之于背包、腰带、围巾等附属饰物。同种色搭配时,最好有深、中、浅三个层次的变化。少于三个层次的搭配比较单调,层次过多则易产生繁琐散漫的效果。

  课堂感悟

  掌握穿衣搭配技巧,可以有效地弥补身材缺陷,秀出靓丽多彩的你。比如说,胖人穿黑色衣服可以显瘦;腿较短的人,可以通过缩短上衣的长度来突显下身;身材瘦小的人穿宽脚裤可以让你的身材显得不那么单薄瘦小。

  音乐为何成为人类通用的语言?——联觉对应关系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法]雨果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于1802年创造钢琴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后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从单纯的音乐听觉效果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可见是对贝多芬曲子的最好嘉奖。于是,这首名曲享誉世界。

  传说贝多芬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远处飘来优雅的琴声,而且演奏的正是他的作品。他循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这位姑娘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这使贝多芬非常感动,于是俯身坐下,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音乐的确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声,也能让听者有所感悟。而听觉是人们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觉,人们可以获得声音所传递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得以沟通往来、欣赏音乐。

  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的确,即使不用眼睛去看,只要我们用心聆听,就可以理解乐声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有不同的体验。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10个被试欣赏同一段音乐,然后写下自己从音乐中感受到的画面与情绪。有的被试所写的画面感受是:蓝色的海浪上一个人乘着滑板在随着浪花前行,有大浪和小浪,情绪是:可爱、活泼、开心。而有的被试记录的情绪是激动、兴奋,感觉到的画面是盛大的宴会。所以,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画面感以及情绪,这属于音乐的联觉效应。从音乐中,我们不仅有听觉的感受,还可以有视觉、触觉等其他方面的感受,这就是联觉。

  课堂感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体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就是感觉的联觉效应。联觉也叫通感,是指人的各种官能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互相沟通。它是在某一分析器受到刺激的影响下,另一分析器同时产生不同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看到红色会产生“暖”的感觉,听到优美的嗓音会产生“甜”的感觉等。联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眼盯瀑布,会觉得两岸景物在上升?——似动现象

  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德]维特海默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盯着远处的瀑布一直看时,你会产生一种两岸景物在上升的错觉。与此类似的现象还有,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属于似动现象中的运动后效,即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动画片的制作原理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中的动景运动。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很短暂,而当两个刺激物(如图片、光点、直线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stroboscopic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