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觉?
一个人不能亲眼见到所有的东西。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感觉,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知觉似乎与感觉没什么不同,但在心理学层面却大有不同。从下面的事例中我们会知道知觉与感觉究竟有什么不同。
赤道原住民肯基自出生以来就只居住在视野极其不开阔的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当他第一次受邀与一个人类学家一起穿越一个开阔的平原的时候,他极其强烈的反应令人类学家惊讶万分。
当肯基看到远处吃草的一群野牛时,吃惊地问人类学家那是什么昆虫,为什么他没有见过,人类学家告诉他那是野牛。肯基笑着说让他别说这种傻话,因为他所认识的野牛明明比这大得多。他一直认为远处那小小的黑点是他所不认识的某种甲虫或蚂蚁。但是,当越走越近,视野中的野牛渐渐变大了的时候,肯基所表现出的吃惊程度也令人类学家惊奇。他嘴里嘀咕着说,这一定有什么魔力或骗术,使野牛变小又变大了。
肯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他从来没有出过热带雨林,那里的视野并不开阔。等到他来到开阔的平原的时候,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平时所见的东西变小了。
以上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知觉与感觉不同:感觉是肯基看到的像某种昆虫的野牛,而知觉就是人类学家知道那不是昆虫而是野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
更通俗来说,为什么让盲人来摸大象时,有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有的盲人说大象是扇子,还有的盲人说大象是堵墙?因为他们看不到,在他们的认知经验中从来没有大象,所以他们不知道大象具体的样子。他们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加上以往经验,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知觉。而我们正常人呢?管中能窥豹,因为我们知道那是豹的花纹;听声能识曲,因为我们听过这些完整的音乐。
正是由于知觉是经过我们心理加工的感觉,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和谐而有规律:我们知道物体都是近大远小,我们也能从一堆凌乱的物品中选出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也知道看起来变了形状的橡皮泥还是之前的一堆,等等。这些可能你平时没有思考过的东西,其实都是你从出生开始便在学习着的规则。
课堂感悟
知觉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息息相关。可以说,如果没有日常得到的经验,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某一事物。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一个人的手指为什么能遮住一座大厦?——近距和远距刺激
片云足以遮全日。
——英国名言
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会利用眼睛的错觉来借位拍照:人的手掌能够托起太阳,用手指尖可以拎起一个远处的小人,还有伸出手放到眼前似乎就能按住窗外的大楼,等等。生活中我们肯定也会有这样的经历:
先把手臂尽量向面前伸展,然后再将手向面孔拉近。等到你把手缩回到某一程度时,发现,一个手指就可以按住远处的大厦。似乎你还可以用手指捏住它,就像捏起一枚象棋那样容易。
那么,手是如何遮住大厦的呢?是你的手变大了还是大厦变小了?我们都知道,答案是“都不是”。手能够遮住大厦是因为当手离眼睛越来越近时,手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越来越大。这是知觉加工起的作用,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就知道,物体都是近大远小的。
知觉对感觉到的东西起到了加工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声波、光波、线条等原始状态的物质,但是,我们知觉到的却是具体的红花绿树,悠扬音乐。也就是说,知觉的作用是使你的感觉变得有意义。当我们看到一个三角形时,我们知道那不是三条线段。知觉是按一定的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这些感觉的组合。
还有一个小寓言故事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一只饿极了的狐狸来到葡萄架前,抬头看着架上一串串沉甸甸的诱人的葡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它心想着葡萄必定甜美多汁,可以充饥解渴。可是它只是那么看着,因为它没办法摘到。它试着跳起来,可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周围也没什么东西可以借助。一阵风吹过,葡萄架上的葡萄也不像狐狸希望的那样随风飘落。
过了一会,狐狸笑了起来,它想:我真傻,那葡萄肯定是生的。没熟透的葡萄又酸又涩,难吃死了。这样的酸葡萄给我吃我也不吃!于是,还饿着肚子的狐狸高兴地离开了。
课堂感悟
狐狸面对同样的葡萄,心情却不一样了。因为它对葡萄的加工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知觉到葡萄是甜的就感觉到满腹饥渴,求之不得。等到知觉到葡萄是酸的,便豁然开朗,高兴离去。这表明,我们知觉到的东西,远远大于我们感觉到的。
魔术为什么能“欺骗”观众的眼睛?——知觉弱点
眼见不一定为实。
——哈佛格言
世界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有一个著名的“锯人”魔术表演。他在表演时,助手们把一只长方形的大箱子抬到桌面上。向观众交代箱子四面都能打开且空无一物之后,便让一名漂亮的女助手躺进箱子里,只将头和脚露在外面。随后,他拿起锯子,把箱子连同女助手就那么一分为二锯开,同时在锯开的地方插进两块木板来向大家说明这两个部分已经分离了。可是观众们却见不到女助手露出丝毫痛苦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两部分箱子里的是两个人,前面箱子露出头的是漂亮的女助手,而后面的脚早就不是女助手的了。因为另一名助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进到了箱子里面去。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魔术。
研究者找到许多被试来参与实验。告诉他们要注意看视频中打篮球的运动员传了几次球,然后放了一段打篮球的视频。可是等到视频放完之后,研究者的问题却是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打篮球的运动员之间走过了一只大猩猩。所有人都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大猩猩呢,于是都斩钉截铁地表示没有。可是,当研究者再一次播放视频时,奇怪的事发生了。被试者们吃惊地发现打篮球的人群中竟然真的有一只大猩猩穿过人群走过去了,更奇怪的是,这么明显的大猩猩他们竟然谁都没有发现!
原来,我们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当你有意去注意某件事物的时候,就一定会对其他的事情有所忽略。我们的注意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魔术中,魔术师正是利用我们知觉上的弱点,用各种华丽的手法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同时配合他们超快的动作作为障眼法,才能成功地将我们“骗”过去。
我们知觉的这一“弱点”,其实也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适应。试想,如果我们不能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很好地过滤,那我们将要处理多么大的信息量?因此,从这一点上说,这种“弱点”恰好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课堂感悟
这种知觉上的弱点又叫“盲视”,是一种无意识的现象。魔术师们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当然,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魔术师们学习的正是怎么样快速地来骗过我们的眼睛。
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清]袁守定
鲍勃是一名畅销书作家,自从写了几本畅销书之后,就经常会被出版商催稿,这让鲍勃很苦恼。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书什么时候会写完,也完全不知道灵感什么时候会光顾他。没有灵感的话,即便拿枪指着他他也不可能写出一个像样的字,但是灵感迸发的时候,鲍勃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甚至几天就能完成自己的创作。
其实,灵感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灵感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一种积累而来的创造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才能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之后,在某种机缘的启发之下,突然出现一种豁然开朗取得突破的感觉。灵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不能被人们的理智所控制。
常会有人开玩笑说,创造出著名玄幻小说《哈利波特》的J.K.罗琳是不是与魔鬼做了交换,才从魔鬼那里得到了如此的奇思妙想。从某一层面上说,应该是的。罗琳用自己半生的知识和经验与魔鬼交换了迸发的灵感,在灵感之下才能产生如此的杰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灵感的产生又被称为顿悟。这在格式塔学派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们认为,顿悟就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酝酿思考之后,突然对问题情景中的各种关系产生了顿悟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顿悟是具有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和情绪性的,与灵感的特征完全一致。
而且,顿悟往往伴随着错误尝试,人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已经产生了各种假设,将各种假设一一尝试之后,发现不合适便抛弃这种假设,事实上,这些尝试是顿悟的前奏,也就是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直到正确理解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顿悟才有可能发生。
顿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构建构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试误,推翻原来的假设,建立新的假设,从而达到知觉重组,这种重组是顿悟的基础。而且解决一件事情的顿悟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可以得到迁移,就是说举一反三,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是今后解决新问题的经验基础。
课堂感悟
这种顿悟一样可以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得到体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久而不决的时候,不妨放一放,让大脑得到休息,再广泛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工作和知识,说不定就可以在其他工作中得到启发,得到灵感,从而完美地解决问题。
“一目十行”是怎么得来的?——注意广度
纵览天下,把握于心。
——哈佛格言
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看书一次可以看多少行”,以及“记电话号码时一次最多可以记几个数字”其实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注意广度(attention span)。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践研究的问题之一。早在1830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tiam Hamilton)就最先做了关于注意广度的实验。他在地上随机撒了一把石子儿,然后要求人们在瞬间记住石子的个数。实验结果发现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6颗以上的石子。但是假如把石子2个、3个或5个放一堆,人们能更容易记住石子的个数。
在威廉·汉密尔顿的实验中,是用肉眼来测量人们同时看到的石子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出了测量视觉注意广度的专门仪器——速示器。这种仪器能在0.1秒内把几个客体,如几何图形、符号、汉字、字母等同时显示出来,以此考察人们的注意广度。通过速示器进行的研究表明,成人在0.1秒内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的圆点或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而小学生平均只能看到2~3个客体。
科学研究还发现,注意广度与物体排列的方式有关,也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从威廉·汉密尔顿的实验就可以看出,将多个客体组块,有利于注意广度的提升。而知识经验也在注意广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成人的注意广度高于小学生的原因。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客体的整体知觉能力就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例如,专业素养深厚的人在阅读专业资料时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非专业人士即使逐字逐句阅读也不见得能正确理解。这就是一定的知识背景在起作用。我们知道,围棋高手扫视一下棋盘,就能对双方的情况熟稔于心,整体把握双方的形势和局面变化,这就借助了良好的注意广度。而初学者由于经验欠缺,就只能一步一步来关注棋势。这些正是注意广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事实上,平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注意广度。例如,当我们走过一家商店时,可以有意识地浏览下橱窗里的东西,并且尽量多地记住它们是什么,然后再回忆一下自己看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拿起一件物品,如文具盒,先仔细地看一分钟,然后闭上眼睛把它描述出来,如果某些细节不是很清楚的话,就再看一次,然后闭上眼睛描述,越具体详细越好,包括物件的位置、大小、颜色,直到把所有物件描述清楚为止。相信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你也很快能够做到一目十行。
课堂感悟
注意广度又叫做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在生活中,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打字员要提高效率就要尽量做到“一目十行”,司机师傅在驾驶时要保证安全,就要注意环顾路况和车流。训练并学会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为什么有人认为黑人总比白人更粗暴?——知觉的定势作用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英]贝尔纳
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在世界文坛都极具影响力。他是位具有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从小就很聪明,智商在160左右,他一直为此而扬扬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