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最需要的心理学常识书全文阅读 > 第7章 感觉——体验多彩世界的途径(4)

第7章 感觉——体验多彩世界的途径(4)


  当人们声称自己遭遇外星人时,他们通常不知道自己实际进入了快速动眼期的睡眠状态,感觉上好似灵、肉分离,并且这种感觉会非常真实,以至于人们不能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近100万人有过这种体验。

  声称自己有遭遇外星人经历的那些人,他们需要找到一种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即便这种解释让人不可思议,他们也会接受。在寻找事情真相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求助于心理医生,希望用催眠术找出更多关于那段经历的细节。

  坦普尔大学的戴维·雅各布斯博士在运用催眠术帮助那些人找回那段被绑架经历时,发现“如果你去问他们有没有被绑架过,大概有100万人会说有。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绑架过,相关记忆在催眠结束时就被消除了”。

  课堂感悟

  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是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易于接受某种暗示。当人们受到催眠师的鼓励去想象一个逼真但全然编造的事件时,事后人们往往会认为并确信这个场景来源于一次真实的经历。所谓的绑架记忆是在进行催眠治疗时创造出来的,而由于美国人对心理医生有着非同寻常的依赖,所以才会更加坚信自己那段经历的真实性。

  为什么光线昏暗的地方更易产生恋情?——安全感

  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美]库尔特·勒温

  现在的女孩找男朋友都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安全感”,于是“安全感”成了相亲约会中的高频词汇。其实,“安全感”的含义很广,可能是外貌形象上给人踏实可靠的感觉,也可能是经济基础足够扎实让人无后顾之忧。事实上,“安全感”也可以通过事先准备刻意打造出来。

  选择合适的约会地点可以为“安全感”的营造加分。于是,浪漫的西餐厅成为了许多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昏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再加上温馨甜蜜的烛光晚餐更为约会增添了浪漫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黑暗效应”。

  懂得“黑暗效应”的人约会的成功率往往会更高。例如,在酒吧、练歌厅等光线暗的场所,人们往往容易对异性产生特别的好感,这有利于进一步交往。有一位先生十分钟情于一位姑娘,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姑娘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整个约会过程双方都很融洽投机。从那以后,这位先生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西餐厅、电影院。几次约会之后,他们相处得很好,终于结成眷属。这就是黑暗效应在约会中的应用。

  那么,为什么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恋情呢?按理说,黑暗是令人恐惧的,在黑暗中,视觉失去作用后,进而会带来恐惧和不安全感,模糊的周遭只能让人加强戒备和不安,但是黑暗效应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为约会加分,原因何在?

  原来,黑暗效应的产生有一个排除恐惧的前提:这种在酒吧、歌厅的约会多半都是跟朋友娱乐的,整个过程通常是轻松愉悦的,自然危险系数很低。在这个重要的前提下,约会男女可以放下戒备,以放松的状态接触和交流。

  课堂感悟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与对方交往,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这样,双方很难真诚深入地交流。而在昏暗的环境中,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表情不需要安排,而是自然而然地自我流露;并且,当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从同伴那里寻求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所以说,黑暗效应就产生了。

  运动后的人更易被帅哥美女所吸引——激发感觉

  良好的感觉和高雅的风度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因与果的关系。

  ——[法]拉布吕耶尔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探究爱情的奥秘,分析恋爱中情侣大脑的运作方式,研究引起情侣们喜悦或受挫的各种原因,包括神经系统、化学介质和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当人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例如欢笑、焦虑或恐惧的时候,更容易发现对方的魅力和吸引力。

  1974年,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埃伦在温哥华的卡皮拉诺吊桥上做的吊桥实验就验证了这个理论。这座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仅由2根粗麻绳将香板木连接而成的吊桥悬挂在高230英尺的卡皮拉诺河河谷上。阿瑟·埃伦的实验就在这座来回摆动、动人心魄的吊桥上进行。实验结果证实,在此吊桥上的男士比在其他环境中的男士更容易对美貌的女助手产生爱慕之情。

  是否产生强烈生理唤醒的人更容易被异性吸引、陷入爱情?为了证实这个疑问,阿瑟·埃伦再次设计实验验证他的理论。他随机选取两组被试者,一组进行10分钟的跑步运动,一组控制其他条件相同,但未进行跑步运动。之后,同时向他们分别出示一张异性照片,结果发现运动后的人更加容易被照片上的帅哥美女所吸引。

  由此,埃伦得出结论,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动,这就是著名的“激活理论”。它可以用来解释恋爱中的很多现象,例如,情侣们一起坐过山车,一起看心惊胆战的恐怖片或者一起逃离着火的建筑物,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激发对对方的好感。

  课堂感悟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情绪体验要真正发生,需要个体利用过去经验和当前环境中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当人们的生理唤醒被激活时,会结合当时情境信息做出一定的解释,这种解释容易导致错误归因,从而误以为对异性产生好感。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感官训练

  视觉是我们最敏锐的感觉。

  ——[古罗马]西塞罗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在女儿小时候,她就通过和女儿玩叫做“留神看”的游戏来训练她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每当她们路过商店门口时,斯特娜就会问女儿商店橱窗内摆的都有哪些商品,并让她一一说出留在记忆中的各式商品。说出的商品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这样训练果然很有效果:当女儿5岁时,就可以把《共和国战》朗诵一遍,然后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

  有教育专家说:“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感官的训练。”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健全人的感官都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训练感官,主要是通过训练耳目,提高视听能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验证明,人的感官能力确实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请儿童观察图片,并考察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只用视觉进行图片观察时,其记忆保持率为25%;而只用耳朵从听觉上获取有关图片的言语描写过后,保持率只有15%;但当视听觉同时使用时,其保持率则可提高到65%。由此可见,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观察效率。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也表明,当某一种器官感知某些事物时,别的感官会自动地参与进来,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感性印象,这样更有利于增强观察效果,从各方面整体感知事物,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例如,我们平时背英语单词时,边读边写边记的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抄写或默记效果要好,就是这个道理。

  感官训练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成熟期,兴奋性强于抑制性但持久性差。也就是说,儿童的神经系统容易被激活,也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能过长。因此,教师在安排儿童活动时,同一种活动进行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大脑活动处于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甚至抵触心理。而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促使大脑皮层不同兴奋区的交替活动,有利于缓解疲劳,促进认知发展和活动效率的提高。

  课堂感悟

  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感官训练,在从事某项活动或任务时,根据活动内容或任务性质,重点使用一种或两种感官的同时,发挥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一种事物或现象,同时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的观察效果往往比单单作用于一种感官的效果更加完整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