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它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当科研人员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但是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由于水温是慢慢加热的,青蛙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一个感觉适应的例子。即当人或动物长久处在一个环境中直至完全适应时,会使其感受器的感受性明显下降。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厨师做菜容易越做越咸,这就是味觉适应的结果。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用嗅觉适应来解释站在花园几分钟就闻不到花香的现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时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一段时间后,眼睛就能分辨出黑暗中物体的轮廓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由漆黑的室外走进明亮的室内时,开初感到耀眼炫目,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清楚地看到室内物体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上述所讲的视觉适应也是感觉适应的一种。
研究视觉适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例如,由于塌方而困在矿井下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又如,值夜班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锥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课堂感悟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我们精确地感知外界的事物,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幅度十分巨大,如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变动着的环境中精细地分析外界事物,以做出较准确的反应。
为何彩色广告比黑白广告给人的印象深刻?——感受的差异
想要抓住他的人,先要抓住他的心。
——哈佛格言
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宝洁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不论是从产品本身还是到电视广告其营销策略可以说都是独树一帜。虽然宝洁公司的产品门类繁多,但是宝洁公司却以清晰的产品定位和独特的营销策略在行业中取胜。那么,宝洁成功的营销秘诀是什么呢?
宝洁公司很懂得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从1989年到1998年,宝洁公司对其“象牙牌”(Lvory)肥皂的包装做了19次改变,但是每次改变的差异都很微小,变动幅度总是保持在消费者的差别阈限范围内,从未对市场销售造成不良影响。但当人们把1989年和1998年的肥皂包装做比较时,却发现其规格差异惊人。宝洁公司正是利用消费者感受差异的心理学原理,获得营销上的成功。
同样成功的营销例子还有很多:例如,Bohemi啤酒公司将每瓶啤酒容量从12盎司减少到11盎司时,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增加广告,销售量增长了一倍。上述成功实例说明减少商品规格、重量,应尽量在消费者察觉不到的范围之内。因为消费者总希望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而不是减少的商品。同理,如果商品规格、重量增加了,就要想办法超过顾客的感觉阈限,或用醒目的方式告知顾客,比如在包装上注明“加量不加价”等字样。
那么广告如何利用人感受的差异来吸引消费者呢?这就要求广告能够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这样才能使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觉主要受到感知系统的影响,因此彩色广告会比黑白广告更有冲击力,使人们能够很容易察觉到冲突和差异,从而加深对产品的印象。
此外,人们对符号、字母、色彩的关注明显高于文字,因此,如果想要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有足够的关注,除了利用彩色广告给消费者造成视觉冲击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品牌设计一个突出醒目的logo,而这个logo最好用符号或字母的形式,采用更有助于人们关注与记忆的颜色。比如,收入低的人群倾向于纯粹、单纯、浓重的原始色,收入高的人群则倾向于复杂或中间的色彩;男人偏爱基于黄色的红色,而女人多数喜爱基于蓝色的红色;黄色是在眼睛中反应最快的颜色,等等。
消费者要在短时间内从名目繁多的商品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这个过程中,理性判断的成分并不是很多,往往都是靠感性决定。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使自己的产品迅速吸引到消费者,是令商家们大费脑筋的事情。
课堂感悟
消费心理学从顾客心理角度分析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认为“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感觉”,如何让顾客找到感觉成了促成顾客交易的因素之一。感觉很重要的一个性质是感受性,所以感受的差异在市场营销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刺激的绝对阈限
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圣经》
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交警制服上的荧光绿要加多少荧光粉才能保证他在黑夜巡逻时能够被识别?工厂里的火灾报警器要多响才能保证工人在喧嚣的机器声中听到它?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能够测量感觉体验的强度。这是心理物理学——心理科学中最古老领域的中心任务,即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的关系。
人类的感受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在黑暗而空气清新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30英里外的一支蜡烛的光亮,它的强度相当于10个光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听到20英尺外的手表嘀嗒声;人们也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散布的1/10万毫升的人造麝香的气味等。
我们体检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听觉测试的时候医生会在我们脑后拨弄一根Y型金属棒,这个金属棒会发出很低沉的嗡嗡的声音,然后医生让我们判断这个声音离哪一个耳朵近。这个金属棒所发出的人耳刚刚能够听到的声音就是听觉的绝对阈限。这个绝对阈值是从大量抽样调查的结果中分析制定而来的。听不到这个声音的人代表听觉有一定问题——耳背。再如,我们在测视力的时候,医生会让我们看大小不同的E字,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小的E字就是我们的绝对阈限,正常人视力的绝对感受性是1.5,视力绝对感受性达到2.0以上的人,可以看到更小的E。这些都是绝对阈限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导致其感受性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品酒家的味觉一定具有超常的绝对感受性,也就是他能感觉到很小的绝对阈值。
感受性除了取决于先天条件,也离不开后天的训练。器官的绝对阈值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譬如盲人的听力一般很好,因为他们牺牲了视力,却锻炼了超常的听力。影视作品中的间谍形象,失明了却听力超常,特务人员可通过他破译密电。
课堂感悟
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灰尘,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心理学中的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而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为何排队是一种折磨?
不确定性放大等待的压力。
——哈佛格言
在公共场所,排队等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人们对于等待总是抱以一种厌烦的态度。休斯顿机场的管理人员曾经就为顾客反映的排队等待问题而大伤脑筋。乘客反馈了大批意见,抱怨领取行李的等待时间太长,这一度导致紧张的客户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增加了行李搬运工来轮班工作。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乘客的平均等待时间被缩短到8分钟,低于同行业标准。尽管有所改善,乘客们的不满意见却还一直存在。
机场管理人员对此十分困惑,并就此进行了一次更为细致的现场调研与考察。结果发现乘客从入口处到行李领取处,步行只需1分钟,而等待领取行李却需要7分钟之久。也就是说,这期间他们有88%的时间是在站着等行李,前后时间的对比更加长了他们对等待时间的感知。
因此,机场决定采取新办法:他们没有缩短等待时间,而是将入口从主航站楼挪出去,并把行李转运到最外围的传送带上。结果,果真有了成效。现在乘客领取行李,需要花费比原来多5倍的步行时间,却几乎不再有抱怨。原因在于取行李的路程长了,时间长了,而原地等待领取行李的时间相应缩短了,也就减少了乘客们等待的时间。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生活中的普遍规律:不论是等待领取行李还是等着买东西,等待过程的感受都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等待时间的长短。麻省理工大学运筹学研究员理查德·拉森认为,“排队心理通常比等待时间本身更重要”。被占用的时间(步行到行李领取处)会让人感觉到空闲时间(站在传送带前等)变短了。研究者关于排队的研究显示,人们对自己等待的时间会高估36%。
利用排队心理在电梯旁安放镜子就是非常巧妙的做法。这个主意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婴儿潮时期,当时由于高楼大厦的大范围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等待电梯的时间过长以及电梯延误的抱怨。装镜子的原理与休斯顿机场的做法就显得异曲同工:电梯旁镜子的安置使人们在等待期间有事可做,这样人们就会觉得等待时间没那么久。等待电梯的乘客可以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的穿着和形象,或者偷窥别人。结果发现这招确实很灵,镜子的安置确实减少了人们对等电梯的抱怨。
了解了顾客的等待心理,商家也就懂得了如何利用它来为自己创造价值。排队等待带来的无聊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人们购买消费品的冲动,通过吃口香糖或者看杂志来打发无所事事的时间,这每年都给超市带来约55亿美元的收入。八卦报刊和一包包口香糖也让等待变得不那么痛苦。
美国迪士尼(Disney)公司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被所有人认为是掌控等待心理的大师,他总会多估计等待时间,这样当顾客发现自己比预计时间更早到达所等的游乐项目时就会感到很惊喜。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还发现,人们更关心的是所排队伍的长短,而不是队伍行进的速度。如果眼前有一个行进速度较慢但却较短的队伍,和一个行进速度很快但却较长的队伍时,即使两者所需的等待时间一样,人们通常也会更愿意选择前者。这也是为什么迪士尼的等待队列总是弯弯绕绕的,并通过绕过建筑物,来隐藏队伍长度。
课堂感悟
排队等待最主要的代价是情绪负担:排队让等待者感到无聊、压力、不确定,甚至有一种浪费生命的感觉。不确定性会放大等待的压力,所以明确要等待的时间,并向等待者解释拖延的原因,会改善人们对等待的感觉。预计的等待时间变短会使人们的情绪高涨,期望值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对排队的感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等待时间比预计更短的人在离开时,比那些等待时间比预计更久的人表现得要更快乐。我们永远无法根除生活中的排队现象,但更好地理解排队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等待。
神经衰弱是怎么形成的?——感觉过敏
每天安静地坐15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
——[美]艾瑞克·弗洛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焦虑、紧张、烦躁、疲乏、工作效率降低、怕声、耳鸣等症状,这有可能是神经衰弱的前兆。假如只是轻微症状,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注意休息来调节改善;倘若这些症状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神经衰弱的典型表现为感觉过敏,感觉过敏又叫感觉增强,通俗来讲就是神经变得很敏感。表现为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和敏感,显得难以忍受。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地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等。
从神经医学的角度来说,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神经衰弱通常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而产生的,大多数病例发病于16~40岁之间,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