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科学》课本=科普读物?
在初中,课程没有象国内那样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而是将这些内容合在一起,称为“科学”课(Science)。科学课分为“地球科学”(EarthScience)和“物质科学”(PhysicalScience)两门。“地球科学”包括生物和地理;“物质科学”包括物理和化学。两本书都是900多页的大部头。
《科学》课本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是科普读物。它把科学知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运用大量图片和例子来说明,图文并茂,很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看懂,容易理解。
在讲到地壳运动时,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摩擦,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摩擦,大洋板块和大洋板块摩擦,分别形成的是什么,国内教科书上的描述就是几张很小的图片,下面标了一个类型,没做分析;老师在讲的时候也就是拿了两本书比作两个板块,做摩擦状。这对我们来说,那已经是很生动了。为了对付考试,大家就只好抄知识点,然后背下来。这样学到的知识,理解不深,很难灵活运用,考试完后,就很快忘掉。《地球科学》这本教科书上写得大不一样,三张彩色的大图,分别标注板块内部和板块之间的摩擦,在图上可以看到哪个板块和哪个板块摩擦会形成海沟,哪个板块跟哪个板块摩擦会形成横断山脉,图上画得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讲课时还用电脑动画来模拟板块之间的摩擦,那可真是形象又直观,让我们记忆深刻。
再说《物质科学》,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国内就是在书上给一个元素周期表,然后老师叫大家背,负责一点的老师可能扩充一点。《物质科学》课本,是从本质上来解析这张表,元素如何分族,每个族有什么特性,每个族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每一横行元素的原子数,质子数增加;每一纵行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等等,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
其实国外是学得难,但考试简单。考试的时候,对元素这一部分,考的都是些很简单的题,但是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不像国内,考试的时候,题目都拐弯抹角,老师变着法子考学生。
国内的教科书都是薄薄的,概念原理一大堆,写得非常空洞,大多是结论性的话,一两句带过,没多少事例和解释,说明图案也不多,学生很难自学,只好听老师讲,死记硬背;老师也只好在课堂上补充大量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常常要学生做大量的题目,说题目做多了,对内容自然就懂了。学生对概念、原理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不会结合实际,忘得也快。老师经常说,熟能生巧,多做题目是王道。
科学课的教材写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其实其它科目的教材也写得一样。
看看我在美国使用的《数学》教材吧,900多页,概念也不少,但更多的是例子,有许多图形、表格,每个概念都用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刚刚开始涉及一次函数,就讲到怎样求平面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但用图形说明得清清楚楚。前者在国内是初一的内容,后者是高中的内容。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课讲到了矩阵,包括矩阵运算和矩阵变换,求逆矩阵。爸爸讲,这是大学高等代数的内容,很抽象。但是,我们所使用的课本在讲这些内容时一点都不抽象,课本写地通俗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