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代表中国参赛”
学校举办三对三篮球赛,学生自动组队。我收到了一份邀请,是Luke的朋友Austin和Callan的,他们俩想参加比赛。他们与我一起上体育课,看过我打篮球,觉得我的球艺还可以,就向我发出邀请,要我与他们一起来一场篮球赛。我一口答应了Luke的邀请,还开玩笑说:“I represent China to join the game.(我代表中国参赛。)”
参加比赛的每一个选手要交5美元,而学校并没有在赛前组织任何培训。比赛的地点在学校体育馆,观众是全年级的学生。比赛前,入场的时候,我发现每个来观看的同学都要交1美元,而赛场上也没有给选手和观众提供水或食品。我一打听,才知道类似的收费在美国公立学校是常有的,而这在国内是不可思议的。也许是美国公立学校太穷,靠这些活动创收。
体育馆里坐了许多观众,有200多人,全年级的同学基本上都来了。没有想到,同一个年级内部的三对三篮球赛就将全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都吸引过来了,而且即便是进场要交钱,大家也还是乐意来观看。我在国内的学校打球赛时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观看人数最多的比赛,就是年级比赛,班与班之间打,观众也不过100多人,很多同学还不想看。校际之间的比赛,观众更少,大家都不感兴趣。
比赛的时候,第一组对手中的三个同学,我都不认识,他们对我打球也没底。但是他们觉得,亚洲人的个子不高,反应速度慢,开始时对我很不屑。我明白,此时此刻,我就代表中国人,于是我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比赛一开始,我防守的进攻球员,在我面前一个劲地做花哨动作耍我,我就是不上当。他觉得是我速度太慢了,就想晃开我,他一启动,我就把球截下来了。我和队友轻松搞定这支号称有夺冠实力的队伍。后来一打听,我防守的这个同学,球打得确实不错。后面的比赛,我们艰难闯关,一直打到决赛,决赛面对的是校队的绝对主力组成的队,相当厉害。我们最后败在他们手下,获得了第二名,虽败犹荣。
136書屋 136book.com
比赛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过来跟我说“Good job!”(干得好!),“You are good at basket ball”(你打篮球的水平高),还有人说“You are my MVP!”(你是我心目中的优秀球员)。面对这样的话,我觉得美国的孩子很单纯,很友善。努力了别人都看得见,无论失败还是成功,别人并不在乎结果,在乎的是过程。不像国内,谁什么事没做好,听到的总是嘲笑和抱怨,而不是鼓励和原谅。
www.136book.com
比赛时,大部分的选手是黑人,他们身材比我高大,我撞不过他们,只好靠灵活的跑动来取胜。
www.136book.com
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比赛时判断这些球员下一步的动作不像在国内时那么准确。在国内时,我只要注意观察一下球员的动作、眼神或面部表情,就可以初步判断他下一步的行为,而对这些美国球员,我常常判断不出来。我回家后与爸爸谈到这事。爸爸说,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所表示的含义往往有所差别。
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美国学生打球,并不是依靠高超的技术,而是依靠出色的身体素质。这个素质是怎么来的?他们的作业少,所以他们就有大量的时间玩,运动,跑来跑去,有些人常常与父母一起跨县长跑(Cross County),一次就跑10公里左右。但是,许多人的基本功不扎实,因为他们玩的大多是街头篮球,或在自家的庭院打篮球,接受正规训练的人不多,只有少数家长在假期把孩子送到篮球培训班学习。街头篮球的主旨在于谁玩得更酷更花哨,而不是拼谁的基本功好,谁投篮准。国内呢,更重视技术和基本功。美国学生总是先要学会怎么耍花招,再慢慢练习基本功,而我们总是在有了一定实力以后,再学几手耍花招。至于为什么一些美国人的水平比我们高,答案被我在佐治亚理工的体育馆里找到了。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体育馆,是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的,也常常被学校外的单位借来打比赛。佐治亚州高中生的篮球联赛、排球联赛、游泳比赛等等常常在这里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