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是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里,哪个老师敢打学生,那就离被开除不远了。可在韩国,学校里就是这样的传统和规矩。至今,有些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还会这样说“:请您把他教育成人吧,如果他不听话,可以随便打!”当然,在中国,罚跪肯定比打人更严重,哪个老师敢罚学生下跪,家长都能找老师拼命,媒体也会把新闻炒得家喻户晓。可是,韩国人对跪看得淡,比如,一个年轻的公司职员不幸去世了,那么比他年长的同事以及老板,都可能在葬礼上给他的遗像行叩拜礼。
遇到特别顽皮的学生,老师会有一种更狠的惩罚,就是让他到教师办公室罚跪。可能一整天,他都得跪在办公室的墙角,哪个老师过来,都可以数落他几句。
如果哭,老师们会说:你还有脸哭?如果不哭,老师们会说:你还真坚强,连哭都不哭!折磨得会更厉害。
年初的时候,女儿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去巴黎参加国际法语大赛,一个金姓男老师带队。根据赛会安排,金没和学生住一起。比赛临近结束,金来巡视,发现学生房间里有空酒瓶,问学生,学生说是和他们住一起的指导老师(法国人)喝的。一堆瓶子,不可能是指导老师一个人喝光的,学生们明显在撒谎。金勃然大怒,大骂学生,抬脚猛踢学生屁股,还拎起一个瓶子狠狠地摔到了地上,碎玻璃应声飞散,划伤了一个女学生的小腿,顿时鲜血长流,现场一片混乱。
金的举动,被一些来参赛的外国老师及学生目睹,他们马上报警,并主动向法国警察表示,他们愿意作证,指控这个韩国男人殴打及伤害学生。法国警察一摆手说:“谢了,不用,俺们有监控录像!”结果,金被拘到警察局,经审讯后判定:赔偿那个女学生的医药费用,并实施严格的隔离令,金不得出现在任何一个学生周边一百米范围内!
他一个带队老师,却被法国警察判了隔离令,这不闹出国际笑话了吗?没办法,他只好提前买机票打道回国了。等到学生们捧着奖杯回到学校,金余怒未消,强烈要求开除这些学生。可家长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到学校大闹,强烈要求开除这个金!双方僵持,学校头疼,生怕事件被媒体曝光,拼命地两边和稀泥,最后结果是,学生集体向金道歉,而金向家长道歉,一场体罚风波才算勉强平息。
订约就是为了爽约
在中国,如果我约一个朋友到家里来,打个电话,把我家的方位以及车次、站名、门牌、楼层、房间号一次性告诉完毕,就可以在家坐等了。可在首尔,如果是和韩国朋友有约,情况就不一样了。第一通电话,他会问我家的方位,然后,到了车站,他再问车次和站名,我想告诉他门牌,他就说:等下车再说吧。一般处理一个约会,至少打两三次电话。有的人,甚至到了楼下,还要再打一遍最终确认房间号。
韩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说他们大脑不发达记不住,好像不应该。我分析,这可能与他们习惯于约会迟到和喜欢爽约有关。他们自己也没有把握,会不会走到半路突然改主意,所以要一次一次地分段确认。如果半路决定不来了,那么一次问明白所花的时间和记忆就有点浪费了。有时候我就想,什么叫坏事变好事,也许,正因为韩国人有这种糟糕的生活习惯,所以才造就了今天韩国手机通信业的较快发展吧。
在国内时,我并不是一个守约模范,但到了韩国之后,对于韩国人如此漫不经心对待约定的人生态度,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对韩国人而言,约会迟到半个小时,基本不算回事,先等的人和后来的人对此可能连提都懒得提。而我赴约,一直喜欢打出提前量来。这样,我的提前量加上他们的迟到量,往往会把我等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几次下来,我也学会了坦然迟到,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是例证。
韩国人爽约,更是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至少有两次,我和韩国朋友约好在某处见面,我准时到了,已经做好了他迟到半个小时的心理准备,可是半小时过去,他还没露头,打电话一问,他说有事来不了了。这给我气得,恨不能把口水喷到他脸上。来不了你不打个电话?可他的语气,却跟没事儿似的!后来有机会和一些在韩的中国朋友聊及此事,他们差不多人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再和一些韩国人讨论此事,他们也承认是有这个毛病的,因此他们自嘲说,韩国语为此专门规定了一条俗话:订约就是为了不守约。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打高尔夫球。在韩国,高尔夫是大公司工薪阶层也可以消费的运动项目,这样,尽管高尔夫球场很多,却依然不够用,想打球一定要预约。你预约了,然后想悄没声儿地不去,那不行。只要发生一次爽约,这个球场会毅然通知其他球场,联手封杀你,让你三个月内无法在任何球场打球!真有事必须取消预约的,打电话不行,必须由订约者本人专程跑上几十公里去郊外的球场,当面提出申请。所以,在韩国,另一句俗话就是这样的:除了父母兄弟和自己突然去世,否则高尔夫约定一定要遵守。
韩国人有这样的说法:韩剧之所以大都拍得很长,节奏缓慢,就是为了改变韩国人普遍的急性子。同理,韩国朋友说,高尔夫球场这样的规定,也会对韩国人不守约的行为起到教育和改善的作用。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期待,好像都没有什么大指望。
韩国最令人作呕的生活习惯
以前在若干场合给韩国人讲中韩文化差别,我最爱举的一个小例子,就是韩国人喝酒时,会多人共用一个酒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从来没有过。
一般情况下,听众都会沉默一时半晌,表示承认,然后解释一句:“那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体现。”紧接着,又会有人补充一句:“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其实他们是想骗我,据我的观察,这种情况一点都没少,尤其是在首尔街边小酒馆里,喝至半酣,韩国大叔们互换酒杯痛饮的景象层出不穷,我把这个叫做3P 喝法。
每次遇到这种3P 举动,我都很不自然很不舒服。就算入乡随俗是美好的品德吧,但在我的概念里,应该是很熟悉很亲密的人才可以这样互换酒杯,至少我得知道你没有传染病啊。可是,有时候,那些偶然坐到我对面的韩国人,喝到兴起,照样会直愣愣地把他刚刚喝空的酒杯递给我,然后握起酒瓶子,等着给我倒酒。我心里说:“大哥,我中国人啊!”可手上,还是被动而无奈地接过了他的杯。
在韩国,拒绝接杯,是严重的挑衅行为,容易被视为绝交之举。性格暴烈的,有可能当场掀桌子,闷人则可能回家无缘无故地找碴儿打孩子骂老婆。作为变通措施,我会仔细观察他曾在酒杯的哪个位置下口,我喝的时候,尽量躲开点,只能是这样了。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我处理这种酒,一概是一口喝干,然后马上还杯给他,再给他倒满。我一分钟都不想让他的杯子在我手里多停留,我也从来不主动把我的杯子给别人。
韩国饮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分餐,韩国人互相之间从来不敬烟,韩国人一天不洗澡都可能遭到同事的批评,可为什么在喝酒的问题上,还保留着这么令人作呕的习惯呢?长期以来,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问一些韩国朋友,他们也只是笑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有一次,和我的家教学生老黄以及他的几名同事一起喝酒,话题聊得很宽阔,酒也喝得很嚣张很混乱,我终于明白了,韩国人为什么要喝3P 酒。这得先说韩国人喝酒的规矩,在酒桌上,他们是绝对不可以自己斟酒的。有时候,我给别人倒了酒,顺手把自己的杯也添满了,这么一下子,会有好几双手伸过来抢瓶子。并不是我有多重要,而是规矩如此。有时候,别人给我倒酒,我接了,然后,他会顺势把瓶子递给我。我往往一愣,然后才能反应过来,赶紧接过瓶子,给他也倒上。韩国人喝酒的又一个习惯,是往往在喝第一杯时互相致意一下,一起喝,之后,全是自己喝自己的了。这一点,也是与中国酒局完全不同的。
在酒桌上人不太多,酒喝得也还算文明时,要执行好以上的规矩,没问题。可是,如果像我和学生及他的同事一起喝酒那次,人很多,局面有些乱的时候,就有麻烦了。比如你把杯里的酒喝光了,别人都在张牙舞爪地聊天,没人注意你,也就没人给你添,你又不能自己倒,怎么办?干等着?那会很尴尬。又不能主动捅别人腰眼说:喂,给我倒酒。所以,韩国人变通了一下,自己喝干了,就把酒杯递给别人,那人接过杯,你倒酒,他喝干,然后把杯子还给你,再给你倒上。于是,你就有酒喝了。也有时候,你把自己的杯子递给某人,倒好酒,他并不立刻喝,而是抿一口,放下了,然后扭头继续和别人聊天。这样一来,你不仅没捞到酒,连杯子也丢了。但是这也没关系,就算他喝多了,彻底忘了要给你还酒,过不了多长时间,他还是会发现,他的面前,有两杯酒,他就会偷偷地打量,看谁面前没有酒杯,很容易就发现你正眼巴巴地等着呢。
鞠躬时不要按领口
从韩国回到中国,到朋友老田家做客,老田介绍他的母亲时,我问好,很自然地鞠了一躬。在场的朋友们明显不适应我的举动,感叹说:跟韩国鬼子学的!是这样。在韩国,见面,告别,大家都要相互弯腰打躬。天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家跟你弯,你没法不跟人家弯,弯来弯去就习惯了。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一直生活在国内,见了老田的母亲,会怎么打招呼呢?点点头?笑一笑?或者一步抢上去握住老太太的手?
鞠躬还真就不是中国的古礼,咱的古礼是作揖,手要捧起来,腰再略略弯下去。最隆重的揖,是双手举过头顶一躬到地。韩国人说,他们鞠躬的习惯,是日本统治半岛40年的遗留。日本在韩国的遗留还有总督府,被炸掉了;还有樱花,数量也越来越少,都被木槿取代了。只有鞠躬礼,扎扎实实地留了下来。当然,韩国人鞠躬不像日本人那么讲究,非得达到90度或80度不可。在韩国,大家鞠躬也是马马虎虎的,动作往往匆促,像韩国人的脾气一样。而像我这样一个老外,很多时候,微微弯腰也不算失礼。
韩国女人爱穿小衣服,领口一般都开得很低,所以,有教养的女人,在与你面对面鞠躬时,有个习惯动作,就是用手按着领口,以防春光外泄入你眼给你添麻烦。咱们的电视台新闻主持播完新闻后,说声再见,就开始收拾桌上的乱纸了,没有鞠躬这一道程序。韩国和日本不这样,一男一女俩主持播完之后,会冲着镜头坐着鞠躬,这时候,女主持也要按住领口,以防走光。韩国KBS电视台每周播出的小品晚会,就拿这件事儿做豆腐了。一位极为强调收视率的编导,在指导两个主持人播新闻时,非常不满意女主持那个按领口的动作,强烈要求她改换一下,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女主持设计了几种动作,歪脖一笑,不行;做个鬼脸,还不行。最后,她怒了,播音结束,不仅不按领口,反而动作夸张地扯开外套,挺胸露出了蕾丝花边的细软小衣,以及小衣下面的鼓。
没去过日本,不知道日本老同志是不是也给年轻同志鞠躬。在韩国,一些正式场合,比如婚礼葬礼或者学术会议涉外活动,鞠躬是不分年纪辈分的,老年人也会给年轻人鞠躬。有时候,在马路边饭店门口你也能看到,一场聚会散了,老人给小辈鞠躬道再见。这种时候,那些年轻人啊,就跟鸡啄米一样,边后退边连连回鞠,一脸的诚惶诚恐。
在中国,咱们也不是没有鞠躬礼,但只在两种场合常用,一个是结婚,一个是送葬。如果你有闲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新郎新娘对拜,还是对逝者行礼,大家对鞠躬这种动作都有点生疏,显得笨拙。
一位韩国老同志曾问我中国人怎么行礼,我又不能骗他说中国人天天作揖,只好说和美国人一样,见面握手,打招呼点头,告别挥手。老人说:“不能跟美国人学,美国人无君无父!”我一愣,这话像朝鲜人的口气。美国从来没有过皇帝,无君倒好理解,无父怎么说?难道他们都是克隆人?老人说,前几天他看新闻,美国新生儿当中,有一半是单亲母亲抚养,这还不是无父?无君无父的国家,当然不会行礼,你们跟他们学,能学出什么好来?说得我,脸一赤一白的。
黑色情人节
韩国人也都知道,所谓白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以及其他各色情人节,都是商家为推销产品而设计出来的阴谋。但是,他们还是每年都趋之若鹜地甘于上当,足见直指人心所需的阴谋就不再是阴谋而是服务了。
韩国语当中,“情人”所指的对象是相恋的人或已婚的人,约等于中国的恋人加爱人;而韩国语中的“爱人”则是指婚外性对象,与中国语原本意义上的情人相当。因此,在中国,大家说起过情人节,总会有一种源于语义上的暧昧感,容易引人发出阵阵阴笑。但在韩国,情人节的意思则非常明晰,与婚外情婚外性关系不大。
2月14日是情人节,这个全世界一样,韩国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这一天,大多是男人给女人送花或其他礼物。早年间,情人节刚刚进入中国,我一男同事赶风气之先,晚上下班给老婆买了一束玫瑰,结果他老婆却气得大骂:“还不如拎回来一坨肉!”可是在韩国,情人节则是女人给男人送礼的日子,主要是糖果及巧克力,或者皮带与领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