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我是个不再酷的自媒体全文阅读 > 第8章 营销是人性的游戏,而不是技术

第8章 营销是人性的游戏,而不是技术


  又一次,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切旧的都被废除了,或者被打得半残。但是新的还没建立,或者新的还不如半残的有效。不要觉得荒谬,这正是正在发生的一切。以下观点与君分享,不一定正确,欢迎讨论。

  残酷的现实:叫好不叫座的新媒体

  海尔今年取消了和所有传统杂志的合作,宝洁减少了电视投放,转而增加了社交平台投放。新媒体们欢呼雀跃,互联网的领地似乎又扩张了。但互联网似乎没带来相应的回报,这个不断变化的新媒体还不是那么容易把握。或者说,运用得不好的新媒体其实效果也不会比电视广告好到哪里去。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即使你不想承认。约翰·莫纳梅克说:我知道广告上有一半的投资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但现实情况比所抱怨的情况更为糟糕。

  可能绝大多数的投放都是无用的。

  品牌早已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知道要去目标人群聚集的地方,要用网络体沟通,要抛弃旧式的公关,这些大伙都明白了。只是光有明白是不够的,品牌依然在碰壁。因为即使你知道消费者在哪里聚集,你也得知道他为什么会来这里,他来这里说什么,以及他希望在这里得到什么?

  忠于原来的自己,忠于自己的品牌精神,而不是假装

  在你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是因为你装得和别人很像,或者一味讨好,你们成为了朋友,而是因为你自身的亮点吸引着TA,最终你们成为了朋友。李宁在2010年启动了导致后来一系列失败的战略重塑计划——90后李宁。他几乎把所有和年轻有关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妄图取得消费者的热爱,最终以失败告终。

  所以,你不必刻意和消费者强调年轻,年轻的口号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多年轻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在乎你怎么做的,你的产品是否融入了你所说的。Nike没有说自己代表了年轻体育爱好者,Nike说“Just do it”。而李宁却放弃了脍炙人口的“一切皆有可能”。换了一个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臆想的口号,却发现是极大的错误。

  技巧本身没有价值,回归本质

  分析人士将传统广告媒介的衰落归结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以及注意力的分散,但这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绝大部分传统媒体的营收、读者量都在大幅度下滑,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节目成为了大热点,而你在聊它们的时候并不会问你是在网页上看的还是在电视上看的。所以回归到本质,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东西,喧嚣过后内容依然是王道。所以打动人的不是你传播的方式与技巧,而是本质,不要妄图用一个三分钟的微电影打动一个消费者,因为太多的微电影为了传播而传播,看完都不记得到底植入了什么品牌。也不要妄图什么热点都想结合,即使自己搞得很high,充其量也就是为这个事件本身做了贡献。

  这么多年来人性从未变过

  一个嘴上说自由高于一切的少年,可能心里最大的梦想是有房无贷,有车沪牌。一个穿韩都衣舍的姑娘极有可能是PRADA的粉丝,只是她现在还没钱买,但她会说自己不爱奢侈品。一个开QQ的青年人心中最爱的车是路虎,但他会说车只是代步工具。别以为有钱人就不想要那张20元的Coupon,买了一万元的产品也希望包邮。在国贸3期上班的白领即使花100元吃午餐,也可能为了88元满减而凑单。不要根据你表面的观察下定论,不要用一些看似很重要的因素,但其实不是根源性卖点的特征去吸引消费者。抓住人性中的贪嗔痴,一般生意不会做得太差。譬如那个限时、限量专注二三线的唯品会。

  这些坑告诉我们,营销是要走心的,而非单纯走技术、走时髦。2014年了,大伙都说这是一个颠覆的年代,这是一个旧秩序瓦解的年代。曾经work的营销铁律、公关铁律都已经无效了。于是在上一个时代没有得到好处的人不断嘲笑抨击。但是其实,他们所说的新技术新手段也并没有实现很好的效果。什么大数据、云、微博、微信,能做成功的都是凤毛麟角。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把技术当作颠覆,那就错了。因为你忘记了不变的东西,贪婪、恐惧、群体性、攀比这些人性永远不变。而所有成功的营销都基于对这些的把握,而不仅仅是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运用数据能成功,有人运用数据投广告也被人家认为是侵犯隐私。有人发微博发什么都有人追随,有人发什么都被认为是广告。

  你的“恐惧”是商家的摇钱树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艾伦·卡鲁夫说:我们大脑中的恐惧中心,也就是杏仁核,就像在真实世界那样被恐惧激活,但是由于你的大脑皮层知道你并没有身处危险之中,所以大脑释放出的是奖赏,而不是恐惧的感觉。

  在2008年一项惊人的研究中,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对失败的恐惧比对成功的希望更能说服消费者。说也奇怪,后者倾向于麻痹我们,而前者才能激励我们打开钱包。在所有的“说客”中,最强有力的是让消费者看一眼未来那令人恐惧的自己。

  一些大型零售商比如沃尔玛和塔吉特非常喜爱“散布恐慌”,塔吉特雇用了一个名为国际气象趋势的公司,通过预知飓风、火灾、暴风雪及其他极端天气,利用人们的紧张心理来调整货物储备。

  而当SARS 和禽流感出现后的五年,洗手液这个品类的利润仅仅在美国就超过了4亿美金。是利润哦,不是销售额。而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在广告中有意强调洗手液可以帮助避免疾病传播。但是禽流感和SARS并不是通过手部传播的。也就说,洗手液的作用在无形中被人们的恐慌所扩大了。同时,食品公司也推出了大量的含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的广告语,但其实只是出售高热量食品罢了。

  我要仅仅是因为我的朋友有

  人们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他们拥有的东西。

  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研发了一款给孩子玩的游戏。好,这里问一个问题:研发完毕后,推广阶段如果请你来做市场总监,你会怎么推广?天上砸广告,地上铺渠道?买点击广告,Facebook,twitter?该公司并没有采取传统的营销手段和广告手段,而是仅仅找了南加州的一所高中里最受欢迎的100个孩子,送给他们免费游戏,然后等待爆发。孩子们想拥有那些受欢迎的孩子所拥有的东西,道理简单明了。

  在美国如此,在中国更如此。“适应”的能力和需求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亚洲是集体主义的社会,群体身份比较重要。所以在亚洲,人们会通过着装评判一个人,于是,名气越大、越引人注意、越是放肆地昂贵,越好。

  标价“股市化”

  公司和零售商深知我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每年、每月、每日、每小时都在变化。有时候你是为了去找便宜产品,有时是为了紧急。在日本,电子标价牌已经在很多地方取代了纸质标价牌,许多零售商每小时都改变价格!其因素包括天气(天气恶劣则涨价)、店内的客流密度。而在未来,价格可能和股市一样不断波动。人在不同时刻环境状态的心里想法不同,所以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或者对产品的一时期待值和诉求点也不一样。所以变化的价格是基于科学的算法而非肆意哄抬物价,也完全符合人性。

  千年来,技术变化翻天覆地,人性几乎没有变过。不,可以把“几乎”两个字去了,人性没有变过。所以无论传播方式怎么变,如果无法结合人性,就不可能达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