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量率警卫连将被围困的汪之斌解救出来,并对他说:“你带主力赶快出城向西撤退,我带暂5师掩护你们,快走吧!”
在八年抗战中,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为了保家卫国、捍卫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5师中将师长彭士量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物,却成为常德会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中国将军。
彭士量,号秋湖,1904年8月5日出生于湖南浏阳。他天资极高,20岁那年进入湖北明德大学读书,在此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潮的影响,毅然辍学从军,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成为黄埔军校一百零八将之一。
常德会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洞庭湖一带与日军形成胶着相持的态势,此景迫使日军调离作战主力,转而进攻布防在长江沿岸的中国守军。防守这片阵地的第29军渐渐无法支撑,随后被日军突破,只好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带领下向南撤退,在其他重要阵地展开阻击。但是回撤到石门县城的中国军队主力极为分散,无力发动反攻,只能转入战略防御,再也无法对不断增援而来的日军形成威胁。
石门危在旦夕!
石门是一个方圆不过几十公里的县城,位于常德以北100多公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军队在这里布下了保卫常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北面攻入的日军4个师团被石门防线死死挡在外围,只要攻不下这一据点,就无法拿下常德。而日军也显然认识到这一点,开始调集主力部队,以十倍于中国守军的兵力,疯狂冲击石门防线。
当时负责防卫石门的部队是第二十九集团军第73军,这支部队半年前在经历鄂西战役后严重减员,经过休整后战斗力仍未恢复。军长汪之斌抵达战场后根本没有休息,就带着暂5师师长彭士量、第15师师长梁祗六、第77师师长韩浚前去视察阵地。令他们极为意外的是,前面的石门守军匆忙撤退时,在这个军事要地上留下的唯一工事,就是沿新安至分水岭一线随意构筑的20公里宽的正面散兵线。面对天无时、地无利、人不和的石门,第73军的将军们再也无力回天。
1943年11月13日黎明,日军从东、西、北三路发起攻击,又派出一支部队渡过澧水,企图分割包围石门守军。第73军军部与各师之间的联系被切断,部队陷入混乱之中。
面对第73军随时可能遭到围歼的威胁,孙连仲急电汪之斌放弃石门,但为时已晚,日军已将该部重重包围。危急时刻,彭士量率警卫连从日军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将被围困的汪之斌解救出来,并对他说:“你带主力赶快出城向西撤退,我带暂5师掩护你们,快走吧!”
彭士量没等长官同意,就带领所部迎着枪林弹雨殿后阻击去了,汪之斌只得下令暂5师负责掩护,其他主力向西突围。黄昏时分,完成掩护任务的暂5师撤离石门,在渡河时遭到日军围击。彭士量在激战中不幸中弹,因失血过多为国捐躯,时年39岁,是常德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将军。在装殓遗体时,部下在他的军服口袋中找到一纸遗嘱,上面写道:
余献身革命,念年于兹,早具牺牲决心,以报党国,兹奉令守备石门,任务艰巨,当与我全体官兵同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歼彼倭寇,以保国土;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恨。惟望我全体官兵,服从副师长指挥,继续杀敌,达成任务。
余廉洁自持,不事产业,望余妻刻苦自持,节俭以活,善待翁姑,抚育儿女,俾余子女得以教养成材,以继余志。
为表彰这位常德会战中阵亡的将军,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并于1944年5月在长沙中山堂举行公祭。198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追认彭士量为革命烈士。石门一战,第73军伤亡接近80%,但如果没有彭士量带领的暂5师做掩护,这个数字将会更大,常德保卫战的结局也会被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