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虎伤人。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浒传》中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将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上挥拳的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几个字作为纪念。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嘿!
这首激励中华儿女抗日的军歌,曾影响过一个时代,而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就出自于赵登禹将军和他带领的大刀敢死队。
1933年3月9日子夜,喜峰口兵马集结,战势危急。第109旅旅长赵登禹奉师长冯治安之命,派王长海的第217团为先头部队,星夜赶赴喜峰口接防。
11日夜11时,赵登禹带伤亲率500人的大刀敢死队,每人一把匣枪,5颗手榴弹,背后一把镔铁打制的大刀,绕过崇山峻岭直击日寇。经过一夜浴血搏杀,歼灭敌军半数以上,缴获日军大量机密文件,摧毁日军大量军火。捷报传来,全国百姓欢呼雀跃,街头巷尾无不谈论大刀队的英勇。赵登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国民党统帅部授予其中将军衔,颁发“三等去麾勋章”,并将其升为第132师师长。
赵登禹将军骁勇善战,同时也充满仁爱之心。当时前线战区一直流传着将军“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的故事。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虎伤人。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浒传》中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将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上挥拳的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几个字作为纪念。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红色的火狐狸,但他并未按当地习俗取狐皮制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为此他还写了亲笔信,此信现存北京市档案馆:
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
师长赵登禹拜启
若不是亲眼目睹这封信,难以联想,“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这样充满爱心的仁人之语,竟出自喜峰口用大刀杀敌的猛将笔下。
原来,浴血沙场的铁血男儿也有如此柔情仁爱的一面。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侵略,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赵登禹所在的第29军正驻防北平,面对敌我悬殊的武器设备和作战实力,第29军的将领们没有退缩。他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日本《朝日新闻》著名战地记者冈部孙四郎曾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敌人的伤亡显然很大,但是战斗精神依然旺盛,有的机枪手被打倒几次,依然带伤站起来射击。刚写完这句话后,这名著名的战地记者就被流弹击中身亡。
当时赵登禹负责守卫南苑地区,据赵登禹女儿赵学芬讲,赵登禹为鼓舞士气,不顾部下劝阻,始终冒着炮火在汽车上指挥,他指挥汽车往来穿梭于各阵地之间,一面指挥一面与敌人拼杀。日军显然注意到了这辆来回穿梭的指挥车,当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的御河桥时,日军用密集的火力将汽车炸毁,赵登禹双腿当场被炸断,血流不止,浑身多处受伤。赵登禹临终前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39岁。他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位国军高级将领。
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颁发了“荣哀状”。中共中央悼念其奋战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之模范。1950年,毛泽东亲自签署了80号“烈属证”,赵登禹将军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得到国共两党褒奖的将军之一。
将军的遗体后来被龙泉寺的僧人收殓,1946年经在中山公园举办公祭大会后安葬,其墓地在“文革”中一度被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