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8章 中学教育(2)

第8章 中学教育(2)


  (2)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据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3)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例如读章行严的文章时,教员应该讲民国三四年的政治形势,使学生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主张调和,为什么主张联邦。此外的方法,上文第三章已讲过,可以参用,不必重说了。

  六、文法与作文

  从前教作文的人大概都不懂文法,他们改文章全无标准,只靠机械的读下去,读得顺口便是,不顺口便不是,总讲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那样做。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做国文教员。所以我把文法与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

  先讲文法。第一年,专讲国语的文法。要在一年之内,把白话文法的要旨都讲完。为什么先讲国语的文法呢?

  (1)因为学生有了七年的国语文,到中学一年的时候,应该把国语文中的“所以然”总括起来讲解一遍,作一个国语教育的结束。

  (2)因为先有了国语的文法作底子,后来讲古文的文法便有了一种参考比较的材料,便更容易懂得了(我现在编一部《国语文法草案》,不久可以成书,此地不能细说国语文法的怎样编法了)。

  第二三四年,讲古文的文法。

  (1)用书 现在还没有好文法书。最好的书自然还要算《马氏文通》。《文通》有一些错误矛盾的地方,不可盲从;《文通》又太繁了,不合中学堂教本之用,但是《文通》究竟是一部空前的奇书,古文文法学的宝库。教员应该把《文通》仔细研究一遍,懂得了,然后可以另编一部更有条理、更简明易晓的文法书。

  (2)教授法 讲古文的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的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让我举几个例:例一,白话说“我骗谁?”古文要说“吾谁欺?”白话说“你爱什么?你能做什么?”古文要说“客何好,客何能?”这是不同的句法。比较的结果得一条通则:“若外动词的止词是一个疑问代名词,这个疑问代名词在白话里须放在外动词之后,在古文里须在外动词之前主词之后。”例二,《论语》阳货欲见孔子一章,阳货在路上教训了孔子一顿,孔子答应道:“诺,吾将仕矣。”同类的例如“原将降矣”,“赵将亡矣”。既用表示未来的“将”字,何以又用表示完了的“矣”字呢?再看白话说,“大哥请回,兄弟去了”,“大哥多喝一杯,我要走了。”这是相同的句法,比较起来,可得一条通则:“凡虚拟(Subjunctive)的将来,白话与古文都用过去的动词,古文用‘矣’,白话用‘了’。”分得更细一点,可得两式:

  甲式 乙式

  虽千万人吾往矣。 赵将亡矣。

  我去了。 他要死了。

  这种比较的教法功效最大。此外还可用批评法:由教员寻出古文中不合文法的例句,使学生指出错在何处,何以错了。我从前曾举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说“踣”是内动词,不该有“之”字作止词。这种不通的句子古文里极多。前天上海《晶报》上有人举《孟子》“无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句,以为“兴”是内动词,不可有“之”字作止词。这个例很可为林先生解嘲!这一类的例,使学生批评,可以增长文法的兴趣,可以免去文法的错误。

  次讲作文。

  (1)应该多做翻译,翻白话做古文,翻古文做白话文。(一)翻译的用处最大;(二)练习文法的应用。例如讲动词的止词时,可令学生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所不能”,“他什么都不懂”……等句,使他们懂得止词的位置有种种不同的变法。(三)译长篇可使学生练习有材料的文字。做文最忌没有话说。翻译现成的长篇,先有材料作底子,再讲究怎样说法,便容易了。

  (2)若是出题目做的文章,应注意几点:(一)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二)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三)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收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

  (3)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教员应该极力鼓励学生写长信,作有系统的笔记,自由发表意见。这些着作往往比敷衍的课艺高无数倍;往往有许多学生平时不能做一百字的《汉武帝论》,却能做几千字的白话通信。这种事实应该使做教员的人起一点自责的觉悟!

  (4)作文的时间不可多,至多一周二次。作文都该拿下堂去做。

  (5)改文章时,应该根据文法。合文法的才是通,不合文法的便是不通。每改一句,须指出根据哪一条文法通则。例如有学生做了“而方姚卒不之踣”,我圈去“之”字,须说明“之”字何以不通。又如学生做了“客好何?”我改为“客何好?”或“客好何物?”也须说明古文何以不可说“客好何”。

  (6)千万不可整篇涂去,由教员重作。如有内容论理上的错误,可由教员批出,但不可代做。

  七、结论

  我这篇《中学国文的教授》,完全是理想的。一个人的理想自然是有限的,但我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学教育家肯给我一个试验的机会,使我这个理想的计划随时得用试验来证明哪一部分可行,哪一部分不可行,哪一部分应该修正。没有试验的主观批评是不能使我心服的。

  我演说之后,有许多人议论我的主张,他们都以为我对于中学生的期望太高了。有人说:“若照胡适之的计划,现在高等师范国文部的毕业生还得重进高等小学去读书呢!”这话固然是太过,但我深信我对于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的希望,并不算太高。从国民学校到中学毕业是整整的十一年。十一年的国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

  背景钩沉

  琼花观由来

  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有所谓“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之美誉。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厘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

  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9

  今天的讲题是“中学的国文教学”,两年前民国九年,我曾在北京发表过一次,那时候没有什么标准,全凭理想立言。两年以来,渐觉得我那些主张有一部分是经得起试验的,有一部分是无法试验的,有一部分是不能不修正的。此次再来讲演这个题目,先就旧主张略说一说,再加以两年来修正的地方,作为我的新主张。

  一、假定的“中学国文标准”

  我在两年前定的——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

  (一)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

  (二)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

  (三)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

  (四)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这几个标准,我现在修改作以下三条:

  (一)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这一条与旧主张第一条无大差异。我所持理由:因为国语文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以我数年来的观察,可以说,中学生做古文的,都没有什么成绩。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他自己的思想。然而在这几年之中,能做通顺的白话文的中学生却渐渐多起来了。我们认定,一个中学生至少要有一个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故用“能做国语文”为第一个标准。

  (二)国语文通顺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学生先学习国语文到了明白通顺的程度,然后再去学习古文,所谓“事半功倍”,自然是容易得多。学外国文也是如此,先学好了一种欧洲语言,然后再去学第二种,必定容易得多。还有一个证据是: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家的残篇古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来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国语可以帮助古文的学习了。

  (三)做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因为在短时期内,难望学生能做长篇的古文;即使能做,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次本社年会国语国文教学分组里,黎锦熙先生提了一个议案,他说:“中学作文仍应以国语文为主,……愿意学习文言文者,虽可听其自由,但只可当作随意科……”可以做个参考。

  以上讲完了中学国文标准,现在讲第二段。

  二、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前年假定的是:国语文占四分之一,古文占四分之三。四年合计,中学课程以二十时为准,国语文所占五小时内,白话文应占二小时,语法与作文一小时,演说演说一小时,辩论一小时;古文所占十五小时内,古文选本应占十二小时,文法与作文应占三小时。

  现在我拟定两个中学国文标准是:

  (一)在小学未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应该注意下列三项:

  (1)宜先求国语文的智识与能力。

  (2)继续授国语文至二三学年,第三四学年内,始得兼授古文,但钟点不得过多。

  (3)四学年内,作文均应以国语文为主。

  (二)国语文已通畅的,也分为下列三项:

  (1)宜注重国语文学与国语文法学。

  (2)古文钟点可稍加多,但不得过全数三分之二。

  (3)作文则仍以国语文为主。

  以上为中学的国文课程。以下再讲第三段。

  三、国语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一)国语文的教材:

  国语文的教材与九年定的大略相同,不过现在的新主张比较旧主张略有增加。

  (1)小说。

  (2)戏剧与诗歌。

  (3)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

  (4)古白话文学选本。

  依时代编纂,约自唐代的诗,词,语录起,至晚清为止。这种选本可使学生知道——白话文非少数人提倡来的,乃是千余年演化的结果。我们溯追上去,自现在以至于古代,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很好的白话文,都可供我们的选择。有许多作品,如宋人的白话小词,元人的白话小令,明清人的白话小说,都是绝好的文学读物。

  (5)国语文的文法。

  (二)国语文的教授法:

  此与九年所拟的完全相同。

  (A)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

  (B)用演说、辩论作国语的实用教授法。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学,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我可以说:“长于演说的人,一定能作好的文章,辩论家也是一样。”

  各种国语教材的教授法,我在两年前已大略说过了,只有新添的“古白话文学”与“文法”两项,可以提出来略说一点。

  教授古白话文学时,应讲演白话文学的兴起,变迁的历史,指出选例的价值。

  教授国语文法时,可略依下列之三条原则:

  第一,于极短时期中,教完文法中“法式的”部分。所谓法式的部分,就是名词分几类,动词分几类,什么叫“主词”等。

  第二,然后注重国语文法的特别处。如“把他杀了”的“把”字;“我恨不得把这班贪官污吏杀的干干净净”的“的”字;“宋江杀了人了”的两个“了”字;“放了手罢”的“了”字;“那个在景阳岗上打虎的武松”的“的”字……这些都是国语文法的特别处,是应当特别注重的。

  第三,改正不合文法的文句。有许多的国语文句是不合文法的,应当随时改正。比如:“除非过半数的会员出席,大会才开得成。”这一句的上半句用“除非”,下半句不能用肯定,所以应该改为:“除非过半数的会员出席,大会是开不成的。”如此才能免于文法上的错误。

  以上讲完了国语文,现在讲古文之部。

  四、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前年的计划之中,这一项惹起了最多的怀疑,而我自己这两年的观察也使我觉得这一项所以不能实施的原因了。

  现在先摘要说明我前年的主张。

  (一)古文的教材:

  第一学年,专读近人的文章,自梁任公到章太炎,都可选读,此外还应多看文言的小说,如《战血余腥记》、《穑者传》等。

  第二三四学年,分两种:

  (甲)古文选本。

  从《老子》、《檀弓》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的重要作者,都应选入;于选本之中,包括古文文学史性质。

  (乙)自修的古文书。

  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的几部书:

  (A)史书:《资治通鉴》或《纪事本末》等。

  (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

  (C)文学书:《诗经》之外,随学生性之所近,选习两三种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苏轼等。

  (二)古文的教授法:

  (甲)教员分配分量,学生自去预备。

  (乙)讲堂上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