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9章 中学教育(3)

第9章 中学教育(3)


  (丙)教员除解答疑难、引导讨论外,可以随时加入参考的材料。

  以上是我两年前的主张。这个理想的计划,到现在看来,很像是完全失败了。教材的分量,早就有人反对了;教授古文,注重自修,大家也觉得难以实行。但这种失败,我还不肯认为根本的失败。我至今承认我当年主张的理由,没有什么大错。我以为我的主张此时所以不能不失败,只为了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相当的设备。

  三四年前的普通见解总是愁白话文没有材料可教;现在我们才知道白话文还有一些材料可用,倒是古文竟没有相当的教材可用。我曾说:“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决不会教出什么成绩来的。”这话我至今认为不错。但除了那本古文读本之外,还有什么适当于教科的书籍吗?我提倡学生自读古文,但是有几部古书可以便于自修呢?我曾举《资治通鉴》,但现行的《资治通鉴》——宋本,百衲本,局本,石印本——哪一部可以供普通中学学生的自修呢?

  我又说过各种“子书”,但现在的子书可有一部适用的吗?就拿最简短的《老子》来说罢,王弼本与河上公本是最通行的了;然而清朝古学大师对于《老子》的校勘训诂,——如王念孙、俞樾等——至今没有人搜集成一种便于自修的“集注”。究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二句,应该“常无”、“常有”为两小顿呢,还是读两个“欲”字作小顿呢?“常”字还是作“常常”讲呢,还是依俞樾作“尚”字解呢?

  我又说过《诗经》,但是《诗经》不经过一番大整理是不配做教本的。二百年来,学者专想推翻朱熹的《诗集传》,但“朱传”仍旧是社会上最通行的本子。现在有几个中学国文教员能用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一班汉学家的笺疏呢?有几个能用姚际恒或龚橙的见解呢?究竟毛传,郑笺、孔疏,朱传……那一家对呢?究竟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的异同,有没有参考比较的价值呢?究竟“关关雎鸠”一篇是泛指“后妃之德”呢?还是美文王的后妃呢?还是刺他的曾孙媳妇康王后呢?还是老老实实的一首写相思的诗呢?这一部书,经过朱熹的整理,又经过无数学者的整理,然而至今还只是一笔糊涂帐;专门研究的人还弄不清楚,何况中学学生呢?若我们也糊里糊涂的把朱熹的《诗集传》做课本,叫学生把《关雎》当作“后妃之德”的诗,那就是瞒心昧己,害人子弟了!

  总之,我说的“没有相当的设备”,是说古书现在还不曾经过一番相当的整理。古书不经过一番新式的整理,是不适宜于自修的。我们不看见英美学生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吗?莎士比亚生当三百年前,他的戏剧若不整理,也就不好懂了。我们试拿三百年前刻的“四开”(Quarto)、“对开”(Folio)的古本《莎士比亚集》,比较现在学校用的那些有详序,有细注,有校勘记的本子,方才可以知道整理古书在教学上的重要了。

  整理古书的方法,现在不能细说,只可说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加标点符号。

  (二)分段。

  (三)删去繁重的、迂谬的、不必有的旧注。

  (四)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

  这两条,我且举一个例。《诗经》的第一首,旧序与新注都可删去,但注下例的几处:

  (a)“关雎”是什么?

  (b)“洲”字、“逑”字、“芼”字。

  (c)“荇菜”是什么?

  (d)“左右流之”的“流”字,下有“之”字,明是动词,与水流的“流”不同,故应加注。

  (e)“思服”二字,应采酌诸家之说,定一适当之注。

  (五)校勘。用古本善本校勘异同,订正讹脱。

  (六)考订真假。如《书经》的“古文”一部分,是二百年来经学古师多认为假的了;如《庄子》的《说剑》、《让王》、《盗跖》诸篇,是宋人就认为假的了。

  (七)作介绍及批评的序跋。每书应有详明的序跋,内中至少应有下列各项:

  (a)着作人的小传;

  (b)本书的历史,如序《书经》,应述“今古文”的公案;

  (c)本书的价值,如序《诗经》,应指出他的文学价值。

  有了这一番整理的工夫,我们就可以有一套“中学国故丛书”了。这部书的内容,大概有下列各种书:

  1《诗经》,2《左传》,3《战国策》,4《老子》,5《论语》,6《墨子》,7《庄子》,8《孟子》,9《荀子》,10《韩非子》,11《楚辞》,12《史记》,13《淮南子》,14《汉书》,15《论衡》,16《陶潜》,17《杜甫》,18《李白》,19《白居易》,20《韩愈》,21《柳宗元》,22《欧阳修》,23《王安石》,24《朱熹》,25《陆游》,26《杨万里》,27《辛弃疾》,28《马致远》,29《关汉卿》,30《元曲选》,31《明曲选》……(这不过是随便举例,读者不可拘泥。)

  有了这几十部或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中学古文的教授便没有困难了。教材有了,自修是可能的了,教员与学生的参考材料也都有了。教员可以自由指定材料,而学生自修也就有乐无苦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断定中学生的古文程度比现在大学生还要高些!大家如不相信,请努力多活几年,让我们实验给你们看!

  十一,八,十七

  这两篇讲演是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选出来主要是想看看,我们的教育水准与适之先生理想之差距——“若照胡适之的计划,现在高等师范国文部的毕业生还得重进高等小学去读书呢”,与适之先生同时代的人就有“高山仰止”之叹了,何况是今日之中学教育?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10

  今天我应该讲些什么?事先曾请教吴县长、师范刘校长和同来的几位朋友,他们以今天到场的大多数是青年朋友们,也有青年朋友的父兄,因此要我讲讲中等教育的东西。同时,我到过的地方,许多朋友常常问我中学生应注重什么?中学毕业后,升学的应该怎样选科?到社会里去的应该怎样择业?我是不懂教育的,不过年纪大些,并且自己也是经过中学大学过来的,同时看到朋友们与我们自己的子弟经过中学,得到一点认识,愿意将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中学生的修养与中学生的择业。”

  中学生的修养应注意两点:

  一、工具的求得

  中学生大概是从十二岁的幼年到十八岁的青年,这个时期是决定他将来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求知识与做人、做事的工具,要在这个时期求得。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生要将来有成就,便应该注意到“求工具”——学业上,事业上,求知识上所需要的工具。求工具的目标有二:一是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要到社会里去就业;二是继续升学。

  第一种工具是语言文字。不论就业或升学,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所得,语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学里不仅应该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字,最好能多学一二种外国的语言文字。它是就业升学的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知识的门。多学得一种语言,等于辟开一个新的花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学时期应该求得的工具当中非常重要的了。在中学时期如果没有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以后作学问非常的困难。而且过了这个时期,很少能够把语言文字弄好的。

  第二种工具是科学的基本知识。许多人都说学了数学,将来没有什么用处,这是错误的。数学是自然科学重要的钥匙,如果不能把这个重要的钥匙——数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等,在中学时期学好,则不能求得新的知识。所以中学时期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基本知识弄好。

  青年们在学校里对于各种基本科学,不能当它是功课,是学校课程里面需要的功课,应该把它当成求知识、做学问、做人的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拿工具这个观念来看课程,课程便活了。拿工具这个观念来批评课程,可以得到一个标准。首先看看哪些功课够得上作工具,并分出哪些功课是求知识做学问的工具,哪些功课是做人的工具。哪些功课是重要,哪些功课是次要。同时拿工具这个观念来督促自己,来分别轻重缓急。先生的教法,也可以拿工具这个观念来衡量,哪种教法是死的笨的,请先生改良,哪些应该特别注重,请先生注意。我这个话,不是叫学生对先生造反,而是请先生以工具来教,不要死板的照课本讲,这样推动先生,可以使得先生从没有精神提起精神,不是造反而是教学相长,不把功课当作功课看,把它当作必须的工具看。拿工具的观念看功课,功课便是活的,这一点也可以说是中学生治学的方法。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生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学里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我原在这里提醒青年学生们的注意,也请学生的父兄教师们注意。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是无用的,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简单的分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