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6章 家庭教育(5)

第6章 家庭教育(5)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母亲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若不是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母亲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母亲以爱来诠释“生命的教育”,以自己的生命来诠释这种最好的教育。“不言之教”,胡适之先生是接受过这种教育的,没有这种“生命的教育”,是不可能有中国历史上的胡适之先生的。但可惜的是,胡先生并未能弘扬此“生命的教育”。

  背景钩沉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幼儿园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幼儿园”的故事广为流传,其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可以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与理念相呼应。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习惯。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中国人最初的教育,不是在幼儿园完成的,而是在自己最亲爱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影响下完成的,这也就是中国的家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育传统,这个传统断掉了,我们的教育就丧失了根基,也迷失了方向,在数理化等知识方面左冲右突,无法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做人。

  仁者必有勇

  西汉大学问家刘向的《新序》中记载了一个“仁者必有勇”的故事:齐崔杼弑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人曰:“不占可谓仁者之勇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崔杼杀齐庄公的时候,有个人叫陈不占的,听说国君有难,要奔赴救援。要去的时候,吃饭拿不住饭勺,上车抓不住车轼,紧张得要命。他的车夫说:“像这样胆小,去了有用吗?”陈不占说:“为国君牺牲,是道义准则;胆小怯懦,是我个人的事。不能因私害公。”于是就去了。

  听到武器碰撞兵员呼叫的声音,就给吓死了。人们说:“陈不占的勇敢是仁者的勇敢啊。”陈不占的仁者之勇,因此而被千古传诵。士大夫可能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其精神是强大无比的,他有信仰,有原则,讲道义,守信用,宁可杀身以成仁,不愿以私而害公,这种人固然需要多学习一些射御方面的技艺以便养勇,但其仁人之精神,则是万古不能磨灭的。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这是中国人的风骨!老子也讲:“慈故能勇”,真正有爱心的人,勇气就会被调动起来。

  《中庸》所谓“仁者,人也”,陆象山所谓“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地做个人”,知识的多少并不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根本性征,是否懂得仁爱才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征。

  钱穆先生在《怎样做一个中国人》一文中也指出:“当知做人无条件,只要有志做人,连教育条件也可不必要。不识字,不阻碍我做好人;多识字,也不能阻碍我做坏人。”

  钱穆先生多次讲到一个叫作丁龙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按照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标准,其实就是一个文盲,但正是这个文盲,给中国文化增了莫大的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着名高等学府,该校有个固定的中国文化论坛,叫“丁龙讲座”。

  丁龙,山东人,乃19世纪赴美的中国劳工,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退休将军独居纽约。将军性格暴躁,好打骂人,凡用仆人,不久皆辞。丁龙也先雇后辞。丁龙辞后不久,将军家遭火,时无仆人,丁龙不请自到。

  将军问他何以复来,丁龙答曰:“听闻将军受困厄,特来相助。因为我们中国孔子教人忠恕之道,我想我应该来。”将军大惊,以为丁龙是落魄他乡的读书人:“我不知道您乃是读过书的,竟知古代圣人教训。”丁龙再答:“我家积代为农,皆不识字。孔圣人的话乃历代口耳相传,是我父亲讲给我听的。”将军说:“你虽不读书,你父亲却是一学者。”丁龙答:“我父亲也不识字不读书,是我祖父讲给他听的。我祖父也不识字不读书,是我曾祖父讲给他听的。再上面,我也不清楚了。总之我家都是不读书的种田汉出身。”

  此后,主仆相处甚洽,犹如朋友。一日,丁龙得病,自知不起,嘱咐将军:“我在美国只此一身,无一亲人,此前衣食之需得您照顾,十分满足度过一辈子。现我将不久于人世,所积薪水,愿还回主人。这些钱本来也是你的。”

  将军大为感动,思忖“中国社会怎么会出这样的人”?丁龙死后,将军将丁龙留下的历年积薪,再加上自己的一笔巨款,捐赠哥伦比亚大学,特设“丁龙讲座”,专供研习中国文化之用,一则纪念丁龙,二则光大中国文化。将军认为:一个不识字的中国工人,竟有如此高尚的品德!那么孔夫子的道理,一定更高明,内容更丰富了。将军从此立下志,要在他毕业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内设立一中国讲座,请人讲述中国的孔孟学说。

  丁龙的兴学之心感动了慈禧太后,她捐献了5000册图书给该系,李鸿章和当时的驻美官员伍廷芳也各有捐赠。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意见是以将军的名字命名汉学讲席,但将军坚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该讲席是1901年设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这都是异数。接着美国的其他大学也相随创立中文系和中国图书馆,大多是以哥伦比亚的成就为蓝本。

  胡适之先生等民国名流,救国心切,急于开启民智,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丧失了“仁”而专门求“智”,实在是丧失了固有文化之根本。这一点,正是我们今日重读胡适所必须要了解的,不然,受了误导,还不如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