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4章 家庭教育(3)

第4章 家庭教育(3)


  20世纪50年代,胡先生一度在美国做寓公,处境其实是很凄凉的,但是唐德刚先生忆起当年纽约“胡公馆”的盛况时说:“胡适在纽约做寓公期间,好多人都笑他是纽约的中国‘地保’。纽约又是世界旅游必经之地。途过纽约的中国名流、学者、官僚、政客……一定要到胡家登门拜访。过纽约未看到胡适,那就等于游西湖未看到‘三潭印月’、‘雷峰夕照’一样,西湖算是白游了。胡适之也就是纽约市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是纽约的八景之一。路过纽约的中国名流,如果未见到胡适,那回家去,真要妻不下织,嫂不为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了!”“所以他底纽约寓所,简直是个熊猫馆,终日‘观光之客’不绝。”唐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将纽约“胡公馆”的盛况写得入木三分,令人神往不已,而胡先生的人格魅力则不限于一时一地,真正的是“近者悦,远者来”了。

  胡适谈容忍与自由

  胡先生晚年写了一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文章,文中如是说: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胡先生总结性地说道: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可以说,胡先生一生提倡“自由主义”,其落脚之精髓却是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而这恕道,最先受教于他的母亲;他所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其实也多得力于咱们的孟夫子——胡先生经常对其弟子罗尔纲先生讲:“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看应该再加一句,时髦不能跟!做学问最忌跟风,最忌人云亦云。”这也是唐德刚先生说胡先生是“三分洋货,七分传统”的一个重要佐证。

  我的儿子3

  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七年五月4

  时人对适之先生此诗有评论,《汪长禄先生致胡适的信》中有几段这样的话:

  平心而论,旧时代的见解,好端端生在社会一个人,前途何等遥远,责任何等重大,为父母的单希望他做他俩的儿子,固然不对。但是照先生的主张,竟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回账”的主顾,那又未免太“矫枉过正”罢。

  大作结尾说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话我倒并不十分反对。但是我以为应该加上一个字,可以这么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单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为什么要加上这一个字呢?因为儿子孝顺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种信条,和那“悌弟”、“信友”、“爱群”等是同样重要的。打个比方,有人昨天看见《每周评论》上先生的大作,也便可以说道:“胡先生教我做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凭父母的孝顺儿子。”久而久之,社会上布满了这种议论,那么任凭父母老病冻饿以至于死,都有可以不去管他了。我也知道先生的本意无非看见旧式家庭过于“束缚驰骤”,急急地要替他调换空气,不知不觉言之太过,那也难怪。

  我很盼望先生有空闲的时候,再把那“我的父母”四个字做个题目,细细的想一番。把做儿子的对于父母应该怎样报答的话(我以为一方面做父母的儿子,同时在他方面仍不妨做社会上一个人),也得咏叹几句,“恰如分际”,“彼此兼顾”,那才免得发生许多流弊。

  背景钩沉

  一个失败的父亲

  胡适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多次承认,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还在美国的时候,就让这个小儿子胡思杜在美国留学,儿子“思杜”的名字就是思念他的老师杜威。结果思杜每学期考试都不及格,胡先生回北大当校长,只好把小儿子弄回北京读书,以后就留在大陆,成了“反叛”人物。

  很有意思的是,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离开大陆时,其子梅祖彦尚在美国读书,1954年回到大陆,胡先生听了这个消息非常吃惊。梅祖彦先生一直在其父亲留下的北京清华大学从教,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2003年逝世,享年79岁。

  梁启超先生九个儿女,除一个儿子于1932年病逝外,其他几个都于1949年后都留在或者返回大陆,其中三个成了院士。对比之下,他们比胡先生幸福多了。

  做人与读书——致胡祖望5

  祖望:

  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

  自己能照应自己,服事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饮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这是你自己独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现在要和几百人同学了,不能不想想怎么样才可以同别人合得来。人同人相处,这是合群的生活。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别人的事。你要爱护自己,但不可妨害别人。能帮助别人,须要尽力帮助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如帮人作弊,帮人犯规则,都是帮人作坏事,千万不可做。

  胡祖望,适之先生长子,1919年出生,距胡适母丧仅四个月,取名“祖望”有光宗耀祖的意思,2005年3月12日在美国逝世。胡祖望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地区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职。胡适、胡祖望、胡复祖孙三代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么想,便是好孩子。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得狠。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上,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上,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这段话可谓适之先生的夫子自道。“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上,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这是适之先生之所以为适之先生的地方,“有志气”且实干!

  儿子,你不在家中,我们时时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体。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你要记得下面的几件事:

  (1)不要买摊上头上的食物,微生物可怕!

  (2)不要喝生水冷水,微生物可怕!

  (3)不要贪凉。身体受了寒冷,如同水冰了不流,如同汽车上汽油冻住了汽车便开不动。许多病是这样来的。

  (4)有病赶快寻医生。头痛是发热的表示,赶快试验温度表(寒暑表),看看有无热度。

  (5)两脚走路觉得吃力时,赶快请医生验看,怕是脚气病。脚气病是学堂里常有的,最可怕,最危险。

  (6)学校饮食里的滋养料不够,故每日早起须吃麦精一匙。可试用麦精代替糖浆,涂在面包上吃吃看。

  这几条都是很要紧的,千万不要忘记。

  你寄信给我们,也须编号数,用一本簿子记上,如下式:

  家信 苏州第一号0月00日寄苏州第二号0月00日寄你收的家信,也记在簿上:

  爸爸苏州第一号八月廿七日收爸爸苏州第二号0月00日收妈妈苏州第三号0月00日收儿子,不要忘记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爸爸 十八年八月廿六夜

  附录:我的母亲6

  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警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也就是身心都康健。大自然的清净、悠远与宏阔,本身就能给人最好的教育,花开花谢甚至风吹雨打,都是极好的教育,而且是“不言之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现代人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仅如此,还要长时间面对电脑的辐射和城市的喧嚣,在人造的世界里辛苦恣睢,不断竞争,永远外求,心境不得一日之安宁,这是工业革命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现代病”,现代人不可不早日觉知,并想办法予以解决。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人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的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嫩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实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以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事死如事生”,这是一种情义,轻浮的现代生活,已经让人很难体会到这种深情厚谊了。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于改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