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33章 思想与家国天下(6)

第33章 思想与家国天下(6)


  西洋所以见长,正因无此六病,而有六长。第一,自希腊以来,古典文学之内容丰富远非我国典籍所企及。第二,基督教的“人格的”影响远非佛道两教所能梦见。第三,通俗文学的制作多出于士大夫阶级,故多有极动人的伟大作品。第四,传记文学特别发达,其传记多能写生传神,而又纤细详尽,足为后人矜式。第五,女子教育发达的早,又非如我国之仅以做闺秀诗词为女子教育而已,故家庭教育特别优胜。第六,生活较高,教育易为力。

  即以我在论《领袖人才的来源》文中所举大学问题言之,欧洲最早的大学的来源多与教会有关,而教会有组织,有永久性,有人才,有富力,能使大学继长增高。国家与社会的富力,又足以继承此遗产而继续光大之,此皆吾国所无的条件也。又因其古代学术遗风有多方面的丰富,虽有教会的一尊,而医学与法学皆得列为学科,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皆有所附丽而渐次发展。此岂吾国学校之以尊经习科举文自限者所能比拟哉?

  古人造作人才,究竟由何途径,我们不能作简单答复。但以现存史料观之,则两汉以前,必不全靠书本子,尤必不靠六经。射御等艺,先生谓“非士大夫之根本品质”,实则此等艺事足以养成“士大夫之根本品质”,其功效必远在书本教育之上!孔子屡称射为君子之事,其所言即今日西方所谓“竞艺员美德”(sportsmanship)也。古人卜御,何等郑重?以《左传》所记观之,御亦人格教育之一个重要方面。礼乐之事,其重要亦不过如此。后世尽去此等艺事,只剩一个“书”字,而“书”之中又损之又损以至于基本最不足养成人才的六经!此中关键,虽非一朝一夕之故,然甚耐吾人今日之玩味寻思。

  以上所言,在百忙中写成,时作时辍,故甚无伦次。其主旨在说明六经不足为“旧士大夫之来源”,尤不足为新的来源,不知能达此意否?

  今日之事如造百层之台,当大做脚始得。先生所收集之中国士大夫之嘉言懿行,我们所希望介绍之西方士大夫美德,不过是供这台脚的一砖一石而已。

  久迟奉答,匆匆先呈所见,尚望先生多赐教言。改日当奉谒请教。敬问起居。

  胡适敬上

  二十一,九,七夜写完

  如何培养“领袖人才”?如何培养“钱学森之问”中的“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大问题。胡先生此信中多有思考,不无借鉴之处,但亦多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文化自虐论”,读者慎察之。

  思想不可变成宗教——答陈之藩

  之藩先生:

  谢谢你两次长信。请您恕我没有正式回答你第一信。

  我那篇《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是答你的信。当时我很忙,就没有剪寄给你-当初是在全国四十多家日报上发表的。

  我很高兴的读你半年来思想的经过。我很佩服你能保存一颗虚而能受的心,那是一切知识思想进步的源头。

  思想切不可变成宗教;变成了宗教,就不会虚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了。

  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也许有人说,这是同“葡萄是酸的,我本来不想吃”一样。

  关于你问我那几点,不一定我都能回答。只说几点吧:

  别说缓不济事,缓不应急。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不可小看了自己。

  我曾引戊戌维新人物王照先生说:“天下事那有快捷方式”他曾说:“戊戎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止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老康说:‘列强瓜分即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的及?’迄今三十二年,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我的《论学近着》一,470)此话至今又十八年了!戊戌至今五十年了!这话很像是代我答你了。

  一切“恶连环”,当用齐国君王后的解法。她用铁椎一敲,连环自解了。从你能做的做起。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就是承认问题原来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宋人受了中古宗的影响,把“明善”、“察理”、“穷理”看的太容易了,故容易走上武断的路。吕祖谦能承认“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真是医治武断与幼稚病一剂圣药。

  关于“孔家店”,我向来不主张轻视或武断的抹煞。你看见了我的《说儒》篇吗?那是很重视孔子的历史的地位的。但那是冯友兰先生们不会了解的。

  将来你来北平,盼望能来谈谈。

  祝你好。

  胡适 三十七,三,三

  适之先生这封信真是大手笔!

  “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这话说得很贴切。学问是要慢慢做的,陈寅恪先生等人是那个时代的中流抵柱。

  差不多先生传46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教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作伙计;他会写字,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30分开,同8: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教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他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说来有意思,我和胡适之先生结缘,正是因为此篇文章——那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在念小学,自然没有能够见到适之先生的《我的母亲》这样的好文章进入课本。那时好像是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每个班级需要出一个节目,我们班一个最有幽默细胞的同学自告奋勇讲相声,不知从他家哪个角落找来了一本泛黄的书,书的题目早忘了,其中就有这篇文章。

  做事的认真态度,是一个人做人必备之素养,古人称之为“敬”。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的核心就是培养“敬”的精神。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最重视“敬”,认为这是为人与为学的根本之所在——由此看来,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发现一下古代的思想世界?这是我们开拓创新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