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也是那样的状态,因为中国整个读书人群体都是这种状态。我们读书人读谁的书?读前辈读书人写的书。前辈读书人是那么看的,那么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肯定也是这么看的,因为我们就是看他的书长大的,我们就是接受他洗脑的,所以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也曾经怀有浓重的民族悲情,很自卑,觉得我们中国不行,觉得中华民族不行,觉得中国人不行,觉得中国政治不行,觉得中国体制不行,什么都不行。谁行?欧洲人行,美国人行。……我觉得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中国应该尽早的终结。可是今天中国的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传播这样的谬论,都在用那种民族自虐的心理谴责我们的祖先不懂得公平贸易的法则。这种谴责只对西方人有利,对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任何利。”
附录:人生目的何在52
梁启超
呜呼!可怜!世人尔许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
那安分守己的人,从稍有知识之日起,入学校忙,学校毕业忙,求职业忙,结婚忙,生儿女忙,养儿女忙,每日之间,穿衣忙,吃饭忙,睡觉忙,到了结果,老忙,病忙,死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
还有那些号称上流社会,号称国民优秀分子的,做官忙,带兵忙,当议员忙,赚钱忙;最高等的,争总理总长忙,争督军省长忙,争总统副总统忙,争某项势力某处地忙;次一等的,争得缺忙,争兼差忙,争公私团体位置忙,由是而运动忙,交涉忙,出风头忙,捣乱忙,奉承人忙,受人奉承忙,攻击人忙,受人攻击忙,倾轧人忙,受人倾轧忙。由是而妄语忙,而欺诈行为忙,而妒嫉忙,而恚恨忙,而怨毒忙,由是而决斗忙,而惨杀忙。由是而卖友忙,而卖国忙,而卖身忙。那一时得志的便宫室之美忙,妻妾之奉忙,所识穷乏者得我忙;每日行事,则请客忙,拜客忙,坐马车汽车忙,麻雀忙,扑克忙,花酒忙,听戏忙,陪姨太太作乐忙,和朋友评长论短忙。不得志的哪里肯干休,还是忙;已得志的哪里便满足,还是忙。就是那外面像极安闲的时候,心里千方百计转来转去,恐怕比忙时还加倍忙;乃至夜里睡着,梦想颠倒嗔痴恐怖,和日间还是一样的忙,到了结果,依然还他一个老忙,病忙,死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
有人答道,我忙的是要想得到快乐。人生在世,是否以个人快乐为究竟目的为最高目的,此理甚长,暂不细说。便是将快乐作为人生目的之一,我亦承认;但我却要切切实实问一句话:汝如此忙来忙去,究竟现时是否快乐,从前所得快乐究竟有多少,将来所得快乐究竟在何处?拿过去现在未来的快乐,和过去现在未来的烦恼,相乘相除是否合算?白香山诗云:“妻子欢娱僮仆饱,看来算只为他人。”当知虽有广厦千间,我坐不过要一床,卧不过要一杨。虽有貂狐之裘千袭,难道我能够无冬无夏,把它全数披在身上。虽有侍妾数百人,我难道能同时一个一个陪奉他受用。若真真从个人自己快乐着想,倒不如万缘俱绝,落得清净。像汝这等忙来忙去,勾心斗角,时时刻刻,都是现世地狱,未免太不会打算盘了。如此看来,哪里是求快乐,直是讨苦吃。我且问汝:汝到底忙个甚么,所为何来。若说汝目的在要讨苦吃,未免不近人情,如若不然,汝总须寻根究底,还出一个目的来。
以上所说,是那一种过分的欲求,一面自讨苦吃,一面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的根源。此等人不惟可怜而且可恨,不必说他了。至于那安分守己的人,成日成年,动苦劳作,问他忙个甚么,所为何来,他便答道:我总要维持我的生命,保育我的儿女。这种答语,原是天公地道,无可批驳;但我还要追问一句:汝到底为甚么要维持汝的生命,汝维持汝的生命,究竟有何用处。若别无用处,那便是为生命而维持生命。难道天地间有衣服怕没人穿,有饭怕没人吃,偏要添汝一个人来帮着消缴不成。则那全世界十余万万人,个个都是为穿衣吃饭两件事来这世间鬼混几十年,则那自古及今无量数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过专门来帮造化小儿吃饭,则人生岂复更有一毫意味。又既已如此,然则汝用种种方法,保育汝家族,繁殖汝子孙,又所为何来。难道因为天地间缺少衣架缺少饭囊,必须待汝构造?如若不然,则汝一日一月一年一世忙来忙去,到底为的甚么,汝总须寻根究底,牙清齿白,还出一个目的来。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且道这几希的分别究在何处。依我说:禽兽为无目的的生活,人类为有目的的生活,这便是此两部分众生不可逾越的大界线。鸡狗畜终日营营,问他忙个甚么,所为何来,虫蝶翩翔,蛇嬗蜿蜒,问他忙个甚么,所为何来。溷厕中无量无数粪蛆,你爬在我背上,我又爬在你背上,问他忙个甚么,所为何来。我能代他答道:我忙个忙,我不为何来。勉强进一步则代答道,我为维持我生命繁殖我子孙而来。试问人类专替造化小儿穿衣吃饭过一生的,与彼等有何分别。那争权争利争地位忽然趾高气扬忽然垂头丧气的人,和那爬在背上挤在底下的粪蛆有何分别。这便叫作无目的的生活,无目的生活只算禽兽不算是人。
我这段说话,并非教人不要忙,更非教人厌世。忙是人生的本分,试观中外古今大人物若大禹若孔子若墨子若释迦若基督,乃到其他圣哲豪杰,哪一个肯自己偷闲,哪一个不是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奔走栖息一生到老。若厌忙求闲,岂不反成了衣架饭囊材料。至于说到厌世,这是没志气的人所用的字典方有此二字;古来圣哲从未说过,千万不要误会了。我所说的是告诉汝终日忙终年忙,总须向着一个目的忙去。汝过去现在到底忙个甚么,所为何来,不惟我不知道,恐怕连汝自己也不知道;汝自己不惟不知道,恐怕自有生以来,未曾想过。呜呼!人生无常,人身难得,数十寒暑,一弹指顷,便尔过去;今之少年,曾几何时,忽已颀然而壮,忽复颓然而老,忽遂奄然而死。囫囵模糊,蒙头盖面,包脓裹血,过此一生,岂不可怜,岂不可惜。何况这种无目的的生活,决定和那种种忧怖烦恼纠缠不解,长夜漫漫,如何过得。我劝汝寻根究底还出一个目的来,便是叫汝黑暗中觅取光明,敦促汝求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汝要求不要求,只得随汝,我又何能勉强。但我有一句话:汝若到底还不出一个目的来,汝的生活,便是无目的,便是和禽兽一样,恐怕便成孟子所说的话:“此则与禽兽奚择”了。
汝若问我人生目的究竟何在,我且不必说出来,待汝痛痛切切彻底参详透了,方有商量。
人终有一死,怎样才能算活得有意义呢?梁任公在文章里反对的是那种瞎忙活的人,他借孟子的话,道出人与动物的差别是有无目的的生活,提出要朝着一个目的忙去,以“求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但他并没有给出答案,这需要读者按自身的情况去参详。“汝若问我人生目的究竟何在,我且不必说出来,待汝痛痛切切彻底参详透了,方有商量。”这问题的答案的确需要每个人慢慢去体悟。
谈谈四健会的哲学53
主席、各位先生、各位小姐:
大家都知道四健会按原来英文“4-H CLUBS”的次序是Head(头脑),Heart(心),Hands(手),Health(身体健康)。蒋梦麟先生在“四健运动”一文里,说“训练会员健手、健身、健脑、健心”。梦麟先生改动四健的次序,好像不是无意的,我想他有意的要大家先从两只手开始,从健手健身做到健脑健心。
四健会的《会歌》里有这一句:“行中求知精益求精。”这歌词是梦麟先生做的。四健会的标准语中有:“从工作中学习,从学习中工作”。“工作要先做计划,计划要切实推行。”“要以工作的纪录表现工作的成绩。”我猜想这几句标语里也有梦麟先生的手笔。蒋梦麟先生做了几十年的教育教授,教了几十年的教育哲学,他是一个教育哲学家,提倡这个“四健运动”,不是完全抄袭外国的“四-H CLUBS”的。他一定仔细想过,他好像已经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教育哲学做了四健会的哲学了。
我的猜想未必全对,但你们这个“四健会”的背后有一种教育哲学,是毫无可疑的。这种哲学就是“行中求知”,就是“从工作中学习,从学习中工作”。这就是四健会的教育哲学。这种哲学也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学说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他说的“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孙文学说》第五章)。这种哲学也可以说是蒋梦麟先生和我的老师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的教育哲学,就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经验,要使我们的生活格外有意义,要使我们主管未来生活的能力格外高明”。
总而言之,我从旁观察,你们这个“四健运动”有一种教育哲学做中心,大概是因为你们参加这个运动的五六万青年朋友都是努力作实际工作的人,所以他们的哲学家蒋梦麟先生平时就不肯多谈这个运动背后的哲学了。
蒋先生叫我今日到这儿来谈话,我昨天才看见“年会活动时间表”,才知道我今天的任务是“专题讲演”,我没有“专题”可以讲,只好来谈谈“四健会的哲学”,谈谈“四健会的教育哲学”。我的看法是:向三百位青年朋友谈谈你们这个运动背后的“哲学”,也许有点用处,也许可以给你们的工作增添一点意义,增添一点新兴趣。所以我今天指出你们唱的四健《会歌》里的“行中求知”就是你们的哲学;你们的标语“从工作中学习,从学习中工作”,也就是你们的哲学。
“行中求知”四个字,“从工作中学习”六个字,都可以说是“四健运动”的远大的意义,根本的意义,所以说是你们的哲学,是你们的教育哲学。这就是说:你们生活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你们的工作就是学习,就是求知识,就是学习活的知识,活的技能,就是增加生活的能力,就是活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不完全靠书本,不完全靠课堂上的教科书知识,不完全靠学校上课。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真实的教育可以从生活里得来,可以从工作中得来。这种从工作中得来的教育往往比课堂上书本里得来的教育还更有用,还更有价值。
这种“行中求知”,“从工作中学习”的教育哲学,我国思想史上曾有人主张过。这种哲学很有点像三百年前中国北方起来的一个学派的思想。那个北方学派叫作“颜氏学派”,因创立的哲学家叫做颜元,他号叫习斋,故也叫作“颜习斋学派”。
诸位四健会的青年朋友都是从农村来的,我要介绍给你们这位哲学家颜元是真正从农村里出来的中国哲学家,他是直隶省博野县人,他的父亲从小被卖给邻县一个姓朱的做儿子,所以改姓朱,颜元小时也姓朱。他四岁时,满洲兵打进来,他的父亲正同朱家闹气,就跟着满洲兵跑到国外去了,从此没有信息。颜元十岁时,明朝就亡国了,十二岁时,他母亲改嫁去了,颜元就在朱家长大,在农村私塾里读书,他很聪明,也很顽皮,但因为他聪明,也读了不少杂书,也学做八股文章。后来朱家也衰败了,颜元到廿岁时,因家贫无法维生,只有种田养家,又读了一些医书,学做医生;又考取了秀才,他就开了一个蒙馆教小学生。他一面种田,一面教小学生,有时还做医生,他的生活是北方农村的蒙馆先生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