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全文阅读 > 第16章 大学教育(6)

第16章 大学教育(6)


  适之先生的价值,一方面在其考据学方面,包括对古典小说的考证(这是陈寅恪先生也表示高度认可的)、对禅宗的考证等等,另一方面在于其人,在于其人之德行,其宽厚和恕、坚贞不移之高风亮节实乃百世不磨。至于其见识,则多有所偏蔽,往往限于自相矛盾而不自知,那个时代也少有人能够看得出其破绽,这是适之先生的命,也是我们民族的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胡适思想四十年来无大的变动。这从好处来说,是胡适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从坏处来说,则是胡适之没有进步。”适之先生的“三味药”,1932年讲,1934年加了“一味药”继续讲,1960年回到“三味药”接着讲,大陆讲,台湾继续讲,其实,和适之先生不太重视的孔孟相比,这些话都没有多大力量、都非基于人性之上的切实提点,都只是一些重要、但绝非根本紧要的话——适之先生怀疑中国历史与文化,将其视为死尸、用从西洋学来的一点皮毛加以解剖,消解其意义,解构其价值,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彻底丧失信心,坚信“我们祖宗的罪孽深重,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坚信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真理,却来教训我们的青年学生“不要堕落”,要“有信心”,这不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吗?孔孟的道理是“饭”,我们却要弃之如敝屣,适之先生的“药”再美妙,又能管几天?今人读之,须明辨是非,吸收该吸收的即可,不该吸收的,无视之即可,亦无须苛责前贤。鄙人一再“吹垢索瘢”,实在是因为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是中国人无法不面对的——至少最近百年是无法不面对、无法不正视、无法不超越的——我们经历过举国批判胡适的运动,而今又有很多人以适之先生为圣人,这都是偏激的、不理性的、不全面的,我们要心平气和,惟道是从。

  对你们学工程的青年人,我还用多举例来说明这种信心吗?工程师的人生哲学当然建筑在“努力不白费”的定律的基石之上。

  我只举这短短几十年里大家都知道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这个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小时半工半读,只读了几年书,十六岁就在一小机器店里作工,每周工钱两块半美金,晚上还得去帮别家做夜工。

  五十七年前(1903)他三十九岁,他创立Ford Motor Co.(福特汽车公司),原定资本十万元,只招得两万八千元。

  五年之后(1908),他造成了他的最出名的Model T汽车,用全力制造这一种车子。

  1913年——我已在大学三年级了,福特先生创立他的第一副“装配线”(Assembly line)。

  1914年,——四十六年前,——他就能够完全用“装配线”的原理来制造他的汽车了。同时(1914)他宣布他的汽车工人每天只工作八点钟,比别处工人少一点钟——而每天最低工钱五元美金,比别人多一倍。

  他的汽车开始是九百五十元一部,他逐年减低卖价,从九百五十元直减到三百六十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减到二百九十元一部。

  他的公司,在创办时(1903)只有两万八千元的资本,——到二十三年之后(1926)已值得十亿美金了!已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1915年,他造了一百万部汽车,1928年,他造了一千五百万部车。

  他的“装配线”的原则在二十年里造成了全世界的“工业新革命”。

  福特的汽车在五十年中征服全世界的历史还不能叫我们发生“努力不白费”的信心吗?

  第二个例子是航空工程与航空工业的历史。

  也是五十七年前——1903年12月17日,正是我十二整岁的生日,那一天,在北加罗林那州的海边Kitty Hawk(基帝霍克)沙滩上,两个修理脚踏车的匠人,兄弟两人,用他们自己制造的一只飞机,在沙滩上试起飞,弟弟叫Owille Wright25,他飞起了十二秒钟。哥哥叫Wilbur Wright,他飞起了五十九秒钟。

  那是人类制造飞机飞在空中的第一次成功,——现在那一天12月17日是全美国庆祝的“航空日”——但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两个弟兄的试验,但这两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脚踏车修理匠人,他们并不失望,他们继续试飞,继续改良他们的飞机,一直到四年半之后(1908年5月)才有重要的报纸来报导那两个人的试飞,那时候,他们已能在空中飞三十八分钟了!

  这四十年中,航空工程的大发展,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这是你们学工程的人都知道的,航空工业在最近三十年里已成了世界最大工业的一种。

  我第一次看见飞机是在1912年。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30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1937);第一次飞过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1945),当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的时候,从香港到旧金山总共费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Jet机,从旧金山到纽约,五个半钟点飞了三千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飞过太平洋,当天中午起飞,当天晚上就到美国西岸了!

  五十七年前,Kitty Hawk沙滩上两个脚踏车修理匠人自造的一个飞机居然在空中飞起了十二秒钟,那十二秒钟的飞行就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打开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这不够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吗?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功不唐捐”(唐是空的意思),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青年的朋友,你们有这种信心没有?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这段话极有韵味。孔夫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同时,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游于艺”,中国人的生活是富于理性也富于情趣的,可以说,理性与情趣二者结合的富于人文理性的艺术人生,正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标准。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26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十八,六,廿五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这句话我非常受触动。后来读曾文正公家书,更是感奋不已:“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就看我们的志向如何了!不立志,总有不用功的借口;立志了,总有用功的方法。

  圣人的学问是“为己之学”,“成己”不离“成物”,在人群中成就自己,所以,适之先生在这方面倒是把握到了儒学的部分精义,可惜的是,他赞赏吴虞这位老英雄“打孔家店”之后,人们虽然获得了清朝几百年压抑之下的部分自由,但同时丧失了为人与为学的根基,这对普通民众来讲是一个严重的灾害。

  背景钩沉

  迷信者不迷

  潘光旦先生为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写了个长序《派与汇》,其中一个注释相当有趣,本身就是一篇小文章,叫作“迷信者不迷”。原文不长,但非常睿智有趣,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抄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近来天气亢旱,各地方祷神求雨一类的行为,几乎日有所闻。行政院长汪精卫氏为此曾电嘱苏、浙、沪省市当局:当农民求雨的时候,虽不便过分干涉,然于事前事后,应注意到常识的启发,务使大家能破除迷信而积极的增加人事上的努力。在行政者的立场,而能有这种自由的见地,我们以为是很不可多得的。“不便过于干涉”的一语尤其是见得宽大,和近年来但知以为高呼“打倒偶像”“废除迷信”的人的气味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