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训练调整改革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各种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民兵训练出现了“三难”(人员难落实、时间难保证、经费难解决)的新情况。为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依照解放军总参谋部有关民兵军事训练改革要求和上级统一部署,辖区自1980年以后,多次对民兵训练的规模、时间、内容等予以压缩和调整。训练对象,由原来以步兵分队为主,转向以专业技术分队为主;训练人数,从过去约1~2万人,减少到千人左右;训练时间,将调整前的每个周期60~80天,缩短为20~25天;训练内容,精简了不切实际的高难度课目,主要进行一些技、战术基础训练;训练方式,不再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而是以乡镇(厂矿)为单位集中组训,后来又改为全部以县(区)为单位统管统训。
1988年,贯彻落实解放军总参谋部指示精神,渭南市(今临渭区)人民武装部开始筹建民兵训练基地。1989年10月,市民兵训练基地建成,总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主楼为5层。基地投入使用后,经进一步完善配套,达到“八有四能”(有食堂、有宿舍、有教室、有操场、有射击场、有战术场、有教器材库、有经营项目;能吃、能住、能训练、能自养)的标准。
从此,人民武装部以基地为依托,组织民兵集中开展规范化训练。1992年,渭南军分区下达训练任务数778人,人武部在做好思想、组织、物质、教学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领导,按纲施训,严格要求,注重质量,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经上级机关联合工作组考核验收,所训通信兵、步兵、民兵干部的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分别为60%、45%和50%,市人民武装部被兰州军区评为民兵规范化训练先进单位。在此之后,人民武装部贯彻中央军委“依法治训、科技强军”的指导方针,着眼“市场”与“战场”需求,坚持“训用一致、突出重点、分类施教”
的原则,以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分队和应急分队为主,扎实开展科技练兵,积极组织比武活动,适时进行维稳、抢险、保交、防空等演练。1999年5月,在渭南市(原渭南地区)召开的民兵应急分队建设暨维稳工作大会上,临渭区民兵应急分队以高质量的训练成果、高水平的科目演示,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汇报表演任务。同时,区人武部还向大会介绍了“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大力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的经验。2005年,辖区民兵组队参加省军区举行的军事比武大赛,获得高炮炮手操作团体第一名和个人技能第一、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二、政治教育
民兵政治教育,历来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民兵实际进行的。除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参与全民性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外,主要是对所属民兵进行人民战争思想教育、国防战备教育、民兵性质任务教育、依法服兵役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以陶冶民兵的思想情操,提高其政治觉悟,引导民兵为建设与保卫祖国积极作出贡献。
(一)教育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辖区各级组织始终坚持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武装广大民兵的头脑。通过教育使其懂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民兵作为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之一,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以此,明确民兵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全体民兵的荣誉感、使命感。
2.国防战备教育。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任务的需要,大抓国防战备教育。1950~1953年,组织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活动,激励民兵群众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参军参战,为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1958~1962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指示,结合当时反对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强形势战备教育。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集中对民兵进行“要准备打仗”
的动员教育,使其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1979年对越还击作战和1985~1987年部队赴滇轮战时,配合拥军支前工作,持续开展“国无防不固,民无军不安”的宣传教育活动。1995年,在驻军某部参加“西部-95”演习期间,组织开展爱军拥军专项教育,进一步增强民兵及群众的国防意识。
3.民兵性质、任务教育。各级人武部门和基层民兵组织,在每年的整组、训练以及其他活动中,坚持对所属人员进行民兵性质与任务教育,使之明了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民兵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民兵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要担负战备执勤,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完成保卫祖国的任务。20世纪50年代,民兵性质任务教育,主要以195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和1953年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民兵入队誓词》《民兵守则》为依据。1961年《民兵工作条例》颁布后,则以该《条例》为基本教材。1978年、1990年《民兵工作条例》几经修改,但民兵性质任务的核心内容未变。在学习新《条例》中,人武部门翻印千余册发至各民兵连,及时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乡镇、厂矿进行宣讲,并联系本地实际制定出贯彻执行《条例》的具体办法,用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基层人员“兵”与“责”的意识,以推动民兵全面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4.依法服兵役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刚实行民兵制度后,县武装科就开始了贯彻这一法定制度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施行和1984年国家修改并重新颁布《兵役法》期间,城乡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民兵与广大群众懂得,“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人人有责”,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服现役光荣,服预备役、当民兵同样光荣。1994年7月,市人民武装部下发《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军事法规、依法加强民兵建设的通知》,将每年8月1日确定为军事法规宣传日。在第一个“军事法规宣传日”到来时,辖区共设立宣传点48个,印发宣传提纲8200多份,张贴标语750多条,出板报420块。长期以来,人武部门还紧密结合一年一度的兵员征集工作,借助社会各方力量,进行颇有成效的征兵宣传教育,激励包括民兵在内的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应征,立志投身于国防事业。
5.优良传统教育。党所领导的民兵武装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与渐进的和平时期,广大民兵英勇奋斗,无所畏惧,肩负重任,履行使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形成一整套优良的思想作风与传统。几十年来,县(区)乡(厂矿)
两级人武部利用各种时机和途径,对民兵进行不间断的传统教育。诸如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赤卫队员讲述革命斗争史,绘制展出人民武装宣传图板,组织观看历史故事、战斗影片,集中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实地体验“智取华山路”,宣扬民兵老模范先进事迹,介绍基层老武装工作经验等。通过经常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使得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艰苦奋斗及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一系列优良传统,深入“兵”心,并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二)教育形式及方法
在进行民兵政治教育中,辖区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指示要求,注重民兵组织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以较强的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落实教育任务,贯穿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1.组织参与全民性教育。民兵既是“兵”又是“民”,均为青年人,又各处不同行业,具有多重身份。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人民武装部与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密切协作,积极组织民兵参加各个时期的全民教育活动。
2.坚持授课制度。20世纪50年代初,民兵的政治教育一般以连、排为单位,利用夜校、冬季训练和节日集中上课。1964年以后,在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政治落实中,基层每月安排2~4次教育。1981年,依照中央办公厅转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加强民兵政治教育的意见》,辖区民兵的政治教育普遍实行三项制度。即基干民兵每月上一堂政治课;从民兵年度军事训练中拿出10%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结合征兵、民兵组织整顿工作和重大节日,每年对普通民兵进行4~5次教育。1984年末,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根据全国民兵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除继续坚持从年度军事训练中拿出10%的时间用于政治教育外,将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压缩为每年进行4次教育,普通民兵由每年4~5次教育,改为1~2次教育。
1999年,按照解放军总政治部《参训民兵政治教育纲目》要求,在统一规范教育时间与具体内容的同时,制定完善了教育准备制度、备课制度、考勤登记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
3.建立多种教育阵地。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借鉴上级推广的外省民兵政治教育经验,在各乡镇行政村,普遍开展创建“青年民兵之家”活动。
截至1983年,辖区共建立“青年民兵之家”437个,占应建数的87.2%。
基层民兵组织充分利用这一学习、活动场所,集中上政治辅导课,开办科技知识培训班,进行一些有益简便的文娱活动。此外,人武部门借助军地报纸刊物、地方广播电视台(站)、单位闭路影视、路边公益橱窗等媒介,建立“专门渠道”,开辟“专栏园地”,举办“专题节目”,插播“专访消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原则,介绍基层民兵工作的成果、经验,报道城乡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先进事迹。
4.进行刊授教育。多年以来,辖区人民武装部针对基层民兵政治教育缺乏教员和教材的问题,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订阅大量《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西北民兵》等报刊,对广大民兵施以刊授教育。
民兵们通过读报阅刊,不断获取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从学习思考中受到多种教益。1997年和1999年,区人武部分别同西北林业机械厂、渭南供电局及西北电力建设一公司联合,凭借辐射五省(区)的《西北民兵》杂志,先后举办了“兴渭杯”“西电杯”加强民兵基层建设有奖征文活动。此间,人武、专武干部与民兵积极投写稿件,争相阅读期刊,用所学所得指导实践,收到良好效果。区人民武装部在1998年被《中国民兵》杂志社评为刊授教育先进单位,在1999年获《中国国防报》订报用报特等奖,在2000年被《西北民兵》杂志编辑部评为订刊用刊先进单位,并连续数年被渭南军分区政治部评为民兵通讯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5.开展评优创先活动。长期以来,人民武装部门把组织民兵开展比学赶帮超的评优创先活动,作为民兵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1959年3月,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开展五好民兵运动》的指示,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上级要求和五好民兵(劳动生产好、工作学习好、团结互助好、遵守纪律好、爱护武器好)的条件,认真研究部署,先行定点试办。同年11月30日,渭南县召开首届民兵五好标兵代表大会,全县共评出五好民兵2406名、五好民兵单位33个,并推选出席渭南军分区民兵五好标兵代表会议代表31名。1960年4月,被省军区评为五好民兵的官道公社下吉管区下吉中学学生刘雪贤,赴京光荣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自1965年起,根据中共中央转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文件精神,基层广泛开展创造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活动。1974年8月,县召开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先进民兵代表会议,与会代表达700多人,其中包括曾参加过兰州军区和省、地民兵工作代表大会的老先进——双王大队民兵营、许村大队民兵连等,会议对54个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1984年11月以后,贯彻全国民兵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创先”活动同地方全民性评比竞赛和民兵担负的任务以及年终总结结合起来进行。1988年,辖区人民武装部制定出《评比与奖励先进基层武装部和先进民兵细则》,采取积分考核的办法,将全年工作归为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划分为若干项内容,年终按完成任务情况逐项打分,综合进行评比。此《细则》被省军区政治部转发。由于持续而又扎实地开展“创先”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与广大民兵的积极性,促使辖区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1992年6月,在省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30周年大会上,贠曲乡武装部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三落实”先进基层武装部,南七乡武装部部长刘新伍被省委武委会评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3月,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指示发表36周年之际,辖区西北电力建设一公司基干民兵连,被兰州军区政治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8月,在兰州军区司令部动员部、政治部办公室和《西北民兵》编辑部组织开展的为“百名优秀专武干部挂奖章”活动中,崇凝镇武装部部长杨宏被评选为优秀专职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召开的部队、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辖区西北电力建设一公司武装部、崇凝镇武装部分别被树立为标兵单位和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