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王朝中兴全文阅读 > 第8章 儒术安邦:西汉崛起与中兴(1)

第8章 儒术安邦:西汉崛起与中兴(1)


  改革体制,巩固皇权

  西汉初年,基本沿袭了秦的政治制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又重新恢复。在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设立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分别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刘邦之后,三公、九卿名称虽时有改变,但一直发挥着国家机器的中枢作用。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郡县两级制度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制仿照秦中央,县以下组织仍为乡、亭。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汉初还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两军,以保卫京师,南军由卫尉负责,掌管宫城门内的士兵;北军由中尉管理,掌管京城门内的士兵。在地方,选能拉弓张弩、体力武猛之人,编为车兵、骑兵、步兵、水兵。这些地方军队,郡田由郡守和郡尉掌管,王国由国相和中尉掌管。

  公元前140年,西汉王朝的第五代皇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专制主义皇权,采取了削弱丞相权力的措施。汉初丞相都是开国功臣,他们总摄朝政。百官恭谨从命,朝中群臣甚至像内史这样的高官,丞相认为有过失的都可以先斩后奏,在同皇帝商量国事时丞相的意见也备受尊重,一般是照准的,丞相推荐的官员甚至一出任就可以充任九卿郡守品级的大官,丞相的权力往往超过皇权。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这时,适逢汉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汉武帝便趁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专权的状况,用儒生来为他的政治服务。通过取消军功贵族的特权地位等一系列官制改革,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出身贫苦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彻底摧毁了军功贵族的特权。公孙弘就是以顺从皇帝旨意、能用诗书礼乐的词句来文饰政事为特长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和势力,显然是皇帝的忠实奴仆,不会与皇帝争权。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把朝官分为中朝和外朝。他从“贤良文学”以及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文士中选拔贤才,随侍左右,又将少府属下一个主管文书档案的机构称为“尚书”,作为审阅公文、谋划政事、起草诏令的日常工作机关,与侍中、中书组成“中朝”。在这里聚集了大批智囊人物,他们商量国家大事,成为决策机构,做出决定后再交给“外朝”的丞相去公布执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了执行机构,九卿不再通过丞相而直接上奏给皇帝,以丞相为首的政权机关被架空了,相权旁落,皇帝通过“中朝”独揽大权。

  汉初的诸王国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虽然普遍削弱,但有的诸侯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拥有很大的势力,往往违法乱纪以至谋反中央,是中央集权国家的隐患。同时,他们的横行霸道也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中央政令无法施行。为巩固西汉政权,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继续对诸侯王进行打击和削弱。

  汉武帝从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理论中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的理论依据,他极力宣扬大一统的理论,并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其余的诸子在原封地内封侯,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原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这一措施名义上是皇帝施以恩德,实际上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缩小了诸侯王的地盘,此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国不过数十里”。推恩令分封的小侯国,只能“衣食租税”,不再享有政治上的特权。这样,使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了。

  西汉王朝在打击地方势力的过程中,还着手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汉初禁网疏漏,减轻刑罚,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很大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横行乡里的强宗豪右和地方官僚。他们有的勾结诸侯王,利用封建宗法关系,有的拉帮结伙,招纳宾客,“权行州城,力折公侯”,独霸一方。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会危害到国家政策的施行和社会安定。为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汉武帝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做到“不诛而害除”;另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豪强,如河内太守王温,“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产全部没收。经过这次打击,河内治安明显好转,“郡中无犬吠之盗”。

  汉武帝时还对汉初的监察制度进行了改革,于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刺史不处理一般行政事务,专门检查各地豪强的违法乱行和地方长官郡守、国相等人的营私舞弊行为,经考察认为优秀的地方长官可以推荐到中央任九卿,认为恶劣的可罢免。刺史职权重大,升迁迅速,是代表皇帝监督地方官员的得力干将,同时由于刺史品级不高,又不管理日常事务,就使部(州)只是一个监察区域而不会形成一级新的地方行政组织,从而防止它权力膨胀以致发展成新的独立王国。这一措施的施行,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遏制,社会趋于安定。

  汉武帝还进一步整顿吏治,办法一是制定各种法律条文,约束官吏;二是任用酷吏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条文,惩办违法官吏,当时出色的酷吏除张汤和赵禹之外,还有周阳由、义纵、王温舒、尹齐、臧宣、杜周等人。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开挖昆明池,参加劳动的尽是被贬谪的官吏,至少有10万左右,可见当时犯法的官吏之多,整饬之严。

  此外,汉武帝还在兵制和法制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如在中央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军、羽林军,隶属南军,又增设水军等军种。这样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加坚强的支柱,同时也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力量。

  轻赋薄役,重农抑商

  汉初,为了促进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汉高祖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诏令:诸侯子弟回到老家的免除徭役六年;军吏士卒爵位在六级以下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于公元前199年,又下令吏卒从军到达平城以及守卫城邑的,都免除终身徭役。为了加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还采取了抑商政策。对大中商人和高利贷者,从身份上和经济上加以抑制和约束。

  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时,继续执行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注入了新的内容,使这一政策更为切合实际,更为宽松些。在文、景的统治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比较富裕了。

  至汉武帝继位,西汉经济又出现紧张的局面:匈奴浑邪王招降时,汉朝赏赐给他大量财物;山东发生水灾时,郡国仓库的钱粮用光了,只得把72.5万关东贫民迁到西北和东南,这一举动又用去大量钱物,使县库大空。为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在重农抑商的原则下进行了一次经济改革:

  第一,汉初,允许郡国私自铸钱,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矣”。这一方面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钱币贬值,阻碍了商品流通。另一方面也使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富埒天子,威胁中央。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销毁各地私铸的钱币,在全国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等。新铸的钱称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自武帝中叶以后到隋朝止的六七百年间,五铢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第二,由国家统一经营盐、铁。这是汉武帝从经济上向地方豪强争夺财力的一场斗争。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收税,特别是汉文帝时,富商大贾、豪强大族往往占有山海,他们使用成百上千的人在山区海滨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制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社会安定。汉武帝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于公元前118年下令禁止民间从事盐、铁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中央,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设置盐、铁专卖署,任命当地的大盐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不产铁的地方设小铁官,以熔化废铁作农具或用具。当时所设的盐官共有37处,铁官49处,盐铁官营,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理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三,为对付投机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改善政府征收各地贡品的方法,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于公元前110年推行均输、平准的新法,由国家统一调剂全国的运输和物价。均输,即调剂运输,由大农令统一在各郡国设均输官,负责将各地的贡品就近转运贩卖,再买当地特产转卖。平准,即平衡物价,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作为官家资本经营官营商业,国家掌握了大批物资,可调剂有无,平衡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渔利。这一政策,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可使百姓免受富商大贾的盘剥。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地主阶级的专政。

  汉武帝时期,在推行抑商政策的同时,继续执行高祖刘邦传下来的发展农业的政策。他大规模兴修水利建设。关中地区许多着名的水利工程,都是在汉武帝时修建的。如着名水利工程家徐伯主持漕渠的工程,渠长300多里,不仅缩短了关东到长安的漕运时间,而且使沿渠万余顷土地得到灌溉。在修漕渠的同时,又征发万余民工修龙首渠,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的田地。在兴修水利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的智慧,发明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7里宽的商颜山,这是我国第一条地下水渠。公元前111年又在郑国渠上游修了6条辅助的小渠,称6辅渠。公元前95年,汉武帝又征发民工修白渠,全渠长近200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当时关中着名的渠道还有成国渠、灵轵渠和讳渠。这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汉武帝还任用赵过为搜都尉,负责推广农田的改良和耕作方法的改进。创制了代田法和耧车、耦犁等新农具。代田法一反过去的缦田,即改变过去把地翻开后即撒种籽的做法,而是把地犁开若干直沟,宽深各一尺,叫做甽,甽与甽间也留一尺,叫做垄。耕种时把种籽撒在甽里,待苗出土后,隔段时间耨草培土一次,把垄上的土拨到甽里一些,苗长全了,土也拨完了。转年耕作时,甽垄互移位置。这样耕作的好处是苗根扎得深,抗风抗旱能力强,保持了土壤肥力,无须轮休。耧车是播种农具,使用耧车既播得均匀,又加快了速度。耦犁是耕地的农具,使用耦犁,三人二牛,会耕得既深且快,推广更多地用畜力代替人力。为了推广新的耕作法和新农具,汉武帝时还下令全国各郡派农官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技术。由于普遍采用了新技术,耕地的面积有所增加,粮食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采用新技术后每亩比缦田的粮食产量提高1-2担,每担为120斤,可见增长的幅度是很大的。

  独轮车(模型)

  西汉时制造出独轮车,虽然稳定性差,但对道路条件要求低,方便在半山区和农村田间使用。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煮盐、丝织、印染、造船和工艺制品都增长很快,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原来仅在沿海地区生产盐的,这时已发展到内地,山西的安邑、四川的临邛、河北的堂阳等地也都出产碱制盐。至于冶铁的情况就更好了,当时铁器的种类已很多,在冶铁的设备上有风箱、吹火筒、耐火砖等。炼钢的技术也有所进步,设铁官的地方都能炼钢制造兵器和工具。冶炼技术的发展和普遍使同铁制工具,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巨大发展。汉武帝时期,精美的丝织品不仅闻名全国,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和欧洲。民间生产的漆器、竹器美观适用,精美的金银首饰销路也广。造船业也很发达,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从浔阳出发沿长江巡视西南地区,就动用了大量船舶,他在消除南越割据势力后控制了南方海上交通,使用船只的规模是很大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许多人口在10万以上的繁荣城市。长安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街道整齐,工商业繁盛,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洛阳、宛城(今北京)、邯郸、江陵(今南京)、合肥、番禺(今广州)、成都等,都已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此外,在文学方面,辞和赋的水平都比较高,司马迁所着《史记》就是着名的史学和文学着作。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也有了很大成就,当时实行的太初历,就已把一年分为365.25天,一月为29.53天,在当时来说就是很精确的了。

  “汉并天下”瓦当是汉高祖刘邦为纪念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汉代宫廷、官署使用的这种建筑瓦当,多刻有文字,并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瓦当文。

  大开仕途,招揽贤才

  汉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的朝廷官员多是军功贵族,高祖刘邦虽下过求贤令,表示与贤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贤士大夫并没有大量进入朝廷,史称“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初定,公卿皆军吏”。孝惠帝、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到文景时期,仍不任儒,都是任用有最高军功爵列侯、关内侯的军人或嗣袭侯爵的军功贵族子弟,太常属官博士,虽由文人担任,不过具官待问,也没进入公卿行列,到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地主阶级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权利的要求,他广泛地选拔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