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王朝中兴全文阅读 > 第17章 与民生息:西晋崛起与中兴(2)

第17章 与民生息:西晋崛起与中兴(2)


  占田制与课田制是在曹魏屯田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曹操掌权时,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把汉朝在边境地区实行的屯田制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推行开来。当时由于战乱,空荒地很多,流民也很多,曹操把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让那些没有土地的人去种国家所有的空荒地,规定收到粮食后,用私牛的与国家对半分,用官牛的自己得四成,国家得六成。屯田上的劳动者称为屯田客,实际上是政府的佃农,这是民屯。在战乱频繁地区,还实行士兵屯田,称为军屯。屯田制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曹魏后期,由于统治者贪得无厌和日益腐化,屯田客和屯田兵所受的剥削大大加重。他们不仅被迫扩大耕种面积,而且常常被征发去服各种徭役。屯田上的劳动者不断逃亡,产量越来越低,甚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另一方面,官僚贵族往往互相分割、侵占屯田土地,又把屯田客变成他们私家的佃客。司马氏掌握曹魏的实权以后,为了取得各级官吏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干脆把租官牛的屯田户赏赐给他们,自公卿以下按照官品给以不等的数量。由于屯田户过去免除政府徭役,这些人成为私家佃客后仍保留了这个权利。许多害怕徭役的自耕农也纷纷投到贵族门下,成为佃客。公元264年,司马昭下令罢屯田官,把屯田制下的典农官改为郡太守或县令长,取消了民屯制。晋武帝即位以后,又重申前令:“罢农官为郡县。”从此以后,屯田客大都成了政府的编户,少部分成为豪强大族的佃客。

  西晋王朝要照顾、保护世家大族的利益,但世家大族过分侵占土地和劳动力,与中央政权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服役纳税的农民越来越少,会影响国家赋役收入;土地集中也会造成阶级矛盾尖锐,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是促使西晋实行占田制与课田制的主要原因。

  所谓占田,就是名义上准许人民占有法令上所规定的田亩,即一个男子(16-60岁),可以占田70亩,女子可以占田30亩。至于占到占不到,政府并不保证也不过问。课田是督课种田的意思,是为了保证政府的租税收入,规定每个丁男不论自己是否有田,政府一定要你耕种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岁,61-65岁)25亩,次丁女免课,这是带有强制性的,有“驱民归农”的意义。占田规定的70亩,政府并不要求全部耕种,但至少要有50亩不被荒废。因为当时还有不少荒田,也有的人占田不耕,去从事投机贩卖,因此政府要加以督课。地方官必须负责本郡本县课田人数所应垦的土地亩数,以向中央交纳租赋。

  课田的田租是多少呢?大抵是每亩8升;50亩共收租4斛。边远地区的少数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3斛,再远的交5斗,叫作义米;极远的每人交钱28文,叫作算钱。除田租以外,政府还颁布了户调制,即按户收赋的制度。规定丁男作户主的每年交绢3匹,棉3斤,妇女及次丁男作户主的减半交纳,边远地区交2/3或1/3。然而,实际征收时,先把各户按资产多少分为9等,富家多收,贫家少收,这叫“九品相通”。但实际上往往是富家用各种手段降低户等,把它转嫁到穷人头上。

  占田、课田制使政府从豪强大族手中争取到一部分民户,政府掌握的劳动力有了显着的增加。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的民户,比颁布占田、课田制的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万户。课田和户调的负担虽然比曹魏时候重些,但由于农民有了一部分土地,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占田制、课田制还是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西晋的田租每亩8升,但住地极远纳粮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晋武帝将纳粮改为纳钱,每人28文。这个负担水平在当时来说,不算过重。晋武帝司马炎对王公官员还采取了限田政策,封国王公、公侯只准有住宅一所,大国得田15顷,小国7顷,公侯递减。官员按品也规定占田的限额。这些规定涉及到各级当权者的根本利益,特别对上层不可能实现。但是,它对土地的兼并多少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对农民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晋武帝司马炎对人口的锐减给予很大的关注,他采取了奖励生育的政策,规定女子17岁未出嫁的,由官府代择配偶;男女奴婢可结为夫妇;官奴婢罪人也允许结婚。实行招抚流亡政策,逃亡塞外的允许回来,官吏不得阻挠,并给以赏赐,许多汉族人归来时,许多少数民族人也跟随而来。对没有户口的实行编户,这一政策获得显着效果,灭吴后晋全国有户246万,人口1616万,比三国时增户百万,增人口一倍多。

  此外,晋武帝司马炎还允许塞外落后民族内附,散居北部边境各郡。从武帝太康五年到太康十年,每年都有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居住。这段时间正是晋朝初建的繁荣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逐渐由游牧转变为农业生产,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一个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晋武帝时期,还对律令进行了改革,其原则是“去其苛税,存其精约”,修成后即公之于世。新律的编纂减轻了对人民动辄获罪的虐政。

  由于实行了这些比较缓和的政策,使久经战乱的人民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生活,出现了太康年间的“近孝武之末,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棉殷阜,几乎家给人足……”“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的兴旺景象。

  弘扬文化,保护贤能

  晋武帝太康年间,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得以飞速发展。

  当时,盛行着一种被后人称颂的“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公元282年,洛阳的人们纷纷购买纸张,原来有一个名叫左思的文人,写了着名的《三都赋》,人们纷纷传抄,引起了纸张奇缺,纸价飞涨,“洛阳纸贵”从此便流传开去。“赋”是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及散文的性质,极讲究文采与韵律。据说,最早的赋是战国时荀况的《赋篇》,一般赋都写得比较短。而左思的《三都赋》不仅辞藻优美,铿锵有声,而且长达1万多字,可谓举世仅有。左思门第不高,母亲死得早,他又是个结巴,小时学过书法、音乐和兵法,但都没什么成就。他的父亲曾对人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现在还远远不及我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左思,他从此刻苦攻读,奋力笔耕,用了一年时间写出了《齐都赋》,受到人们的好评。公元272年,他决心写出《三都赋》。“三都”,即邺、成都、建业,分别是三国鼎立时魏、蜀、吴的都城。他感到自己资料缺乏,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当一名管理图书和着作事务的秘书郎。晋武帝随即同意了,并告诉他,凡是朝廷里收藏的有关这三个都城的图籍和资料,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和查证。

  杜预·《岁终帖》

  在晋武帝的关照下,左思这个出身寒门之人,用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写出《三都赋》。这是由《蜀都赋》、《魏都赋》、《吴都赋》三篇独立又相联结的赋组成的。赋中有三个假设人物:东吴王孙,西蜀公子,魏国先生。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倾诉,写出三个名都的概况、历史、物产、风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面貌。《三都赋》一问世,立即轰动整个洛阳城,它不仅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考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诗也写得非常好。着名的《娇女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后来的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在西晋的文坛中,最负盛名的要算陆机,他被后人称为“太康之英”。他的诗歌意新词秀,讲求形式的华美,以其深厚的笔力、优美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了一种华贵之美。这种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太康文学的艺术倾向。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君子行》中“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的诗句,被不少后来的人所引用,反映出了人们对政治环境和人生祸福无常的体会。《赴洛道中作》是陆机五言诗的杰作,其中“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陆机还是着名的书法家,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陆机还有名画留传于世。

  西晋初年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文学艺术方面,除了左思、陆机等一批文学家外,在其他领域还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医学家皇甫谧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他42岁得了风湿病,半身瘫痪,长期卧床,但他博览群书,很有才华。晋武帝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但他推说有病,婉言谢绝。他在病床上开始摸索针灸,一边攻读医书,一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经过7年苦心钻研,他不仅治好了自己瘫痪多年的疾病,而且针灸技术越来越高,发现了不少针灸穴位,创立了自己的针灸理论,写出了《针灸甲乙经》。此书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着作,而且还流传到国外,从公元6世纪开始,朝鲜、日本的医生都把它奉为必读的书籍。

  地理学家裴秀是晋朝的尚书令,裴秀的旧交郝诩给他人写了一封信,说:“尚书令裴秀是我的老相识,你如有什么事要他帮助关照,我给你去说说,这点面子他总会给的。”于是,有人将信作为罪证告到晋武帝面前,说裴秀假公济私。晋武帝为裴秀辩解说:“别人求裴秀办事,是别人的事,裴秀怎能预先防止呢?况且假公济私还没有成为事实,裴秀有什么罪呢?”不久,司隶校尉李熹又告发说:“刘尚替裴秀强占官田,裴秀有罪,应该关押!”晋武帝又给他开脱说:“强占田地罪在刘尚,为何要关押裴秀?”晋武帝的公正无私、不信谗言,使裴秀在地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魏末,裴秀曾随司马昭出军讨伐诸葛诞,跑了不少地方,由于地图有误,吃了不少苦头。明明地图上似乎很近的地方,但跑了几天也看不见影子,明明地图上没有山也没有水的标记,但真到了那儿,却冒出连绵的山冈或汹涌的河流来。尤其是宫廷珍藏的那份地图,是几十匹绸子制成的,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裴秀发奋钻研,改革地图,修正错误。他首先运用了简缩的技术,用“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几十匹绸子做的巨图缩画成了《地形方丈图》。裴秀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要点,即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线的实际距离、地势起伏、地物形状和倾斜缓急等。这些都是世界地图学史上划时代的创新,除了经纬度和等高线外,已经包括了现代化制图的基本要素。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1000多年之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韬光养晦,偏安于江南。东晋王朝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出现了崛起和中兴的趋势。但到晋恭帝司马德文执政时,南方爆发内战,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东晋崛起与中兴的主要标志是:

  民族大融合。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使地广人稀的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人手,而且也带来了北方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时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同化和融合。

  农业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兴修和荒芜土地的开垦上。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吴时,南方已经普遍应用耦耕。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水利,在东晋时也有很大发展。

  冶铁和纺织技术发达。手工业方面,首先是江南地区的冶铁技术有了显着提高。除普遍使用水利鼓风炉以外,还能把生铁与熟铁融合在一起,反复加热锤打,炼成质量较纯的钢铁,既可打造刀剑,也可打制镰刀等农具,对发展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纺织业的发展表现为麻葛织品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不仅有所谓越布、香葛、细葛、南布等不同品种,而且高级织品织造极为精巧。

  瓷、纸业较为辉煌。东晋时期是我国青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瓷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提高。造纸业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增加了纸的品种。

  商业和贸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贸的兴盛。江南地区众多的河流与湖泊,为商品的流转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横贯东西的长江是当时江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处于这条大动脉上的建康不仅是当时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会,南贫北富的局面开始扭转,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东晋之所以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中兴趋势,其采取的主要治国措施是:抓住时机,发展生产;对南方贵族施以宽仁政策,以缓和矛盾;采取开明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北伐,以求统一;巩固统治,削弱王氏集团。